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我校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05年06月10日 新闻来源:杨云香 乔宪丽
  在200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中,我校一举拿下1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获资助经费87万元。我校获准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也是今年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的惟一的一项。我校此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量、立项率、资助金额等方面均居河南省获批准单位之首,实现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200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是经过双向匿名通讯评审和会议集中评审等严格的程序最终确定立项结果的。今年国家社科基金共受理申请课题12362项,共评出1194项立项资助课题,全国平均立项率为9.7%。我省共申报项目501项,得到立项资助课题40项,全省平均立项率为7.98%。我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4项,比去年增加31项,申报项目数位居全省第一,得到立项资助课题12项,立项率为14.28%,分别高出全国平均立项率4.6个百分点和全省平均立项率6.3个百分点。
  在我校获准立项的12个项目涉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考古学、新闻学、图书情报等10个领域。此次我校获准立项的项目为:文学院王保国副教授的重点项目《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樊洛平教授的《两岸女性小说创作形态比较研究》、罗家湘副教授的《听政范式与先秦文学制度研究》,公共管理学院霍海燕教授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政策过程的影响研究》、纪德尚教授的《我国现代化关键时期的高科技园区社会学研究》,法学院宋雅芳副教授的《行政规划法律制度研究》、高留志副教授的《请求权与民事责任的关系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广安教授的《穆青新闻主张与新闻实践》,商学院杜书云教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视角分析》,历史学院韩国河教授的《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外语学院郭英剑教授的《约翰 厄尔代克研究》,信息管理系臧国全教授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模式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国家层面上资助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渠道,也是国家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举措。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是反映学校学术水平、科研实力和学术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学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标准。因此,我校一直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作为科研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坚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并适当向人文社会科学倾斜的指导思想,强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名师战略、基地战略和精品战略。在组织申报、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中,我校全面贯彻“思想重视,树立信心,精心组织,严格把关,以质取胜”的工作方针。今年,在全国申报数量大幅度增加、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校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2项,是学校长期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果,是广大科研人员潜心学术研究、长期执着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倾注了学校领导、各院系和科研处人员的大量心血。为了搞好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科研处负责人先后深入到13个人文社科院系宣传动员,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意义、要求、申报技巧以及申报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有关问题讲解宣传,各院系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召开座谈会和动员会等多种形式,想方设法使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更加注重创新,并努力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申报质量,科研处严格把关,对申报的每个项目申请书的内容逐一认真审查并给以充实和完善,力求尽善尽美。
  2005年度我校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充分展示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必将进一步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学校将根据有关政策,对获准的项目进行奖励和经费配套。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7 23:11:01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