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郑大医学专家开创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新境界

发布时间:2004年04月21日 新闻来源:时仲省 何进喜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怎样才能准确诊断、有效治疗?郑州大学一附院骨科博士许建中和肾内
科主治医师刘升云的经验是,内科和外科紧密结合,各显优势,互补不足,以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最近,在郑州举行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学术研讨会上,他们作了
专题报告,受到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各地专家的好评,称之为开创性的工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多发性关节炎,其病因尚未完全揭示,目前认为与人体免疫
功能缺陷有关。其主要侵犯关节腔的滑膜,大多表现为对称、多关节,伴有关节腔内积液,造
成手足小关节和膝、腕、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还会出现发热、贫血等全身性症状。近年来
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占人群的千分之三点二至三点六,致残率高,10年致残率为50%,
20年为80%。由于其症状不典型、进展有缓有急,因此不易确认。原来在治疗上,多采用消炎
痛、布洛芬等抗炎止痛药物,只能缓解疼痛,不能阻止病情发展,还有一定副作用。过去的手
术方法创伤较大,一般患者也难以接受。
许建中博士近年来,以现代关节镜诊治膝关节疾病为主攻方向,他与内科刘升云副教授合作,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内科诊断上除进行血液检查外,增加了类风湿
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四项检验,并对其症状进行认真分析,以便及时确认。对于内科诊断不明
确或进展急速的关节疼痛,则转由外科进行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然后
针对不同情况提出诊断和治疗意见。
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上,他们打破了原来的一些观念,树立了新的治疗理念。如原来的
药物治疗分为一、二、三线,一线仅能抗炎镇痛,只有在出现骨质损害时才能应用二、三线药
物。这样做的结果,一是拖延了时间,不能及时阻止关节损害的发展,二是不能避免一线药物
较强的副作用。现在不再分一、二、三线药物,而是针对病情,一开始就采用抗炎镇痛药与二
线药合用,甚至与激素等并用,特别选用被称为抗风湿“金标准”的药物甲氨喋呤。这种药物
价格低廉,群众说:“能吃得起盐,就能治得起病”,而且效果确定,能部分起到阻止关节破
坏的作用。对于内科治疗难以见效或进展急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则不失时机地转外科进行关
节镜治疗或进行关节置换。从2002年10月至今,他们对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关节镜
治疗,其中膝关节28例,髋关节4例。随访3~24个月,17例痊愈,12例好转,其余3例效果较
差。
有位22岁女性患者,每年关节肿胀两次,疼痛影响行走。经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正常,不支
持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内科认为,从症状看仍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就转由外科进行关
节镜检查。许建中博士在关节镜下,发现患者膝关节内有广泛血翳存在,关节软骨广泛损伤、
软化,可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通过服药治疗和关节镜下骨膜清除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一
年后已完全康复。还有一位50岁的职工,右髋右膝关节疼痛急剧,强直、活动受限。许建中为他进行了关节镜下检查,发现其关节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样破坏,从形态学上应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过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逐渐恢复,能够行走和满足日常活动的需要。对于关节功能丧失严重者,许建中博士适时为他们进行了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有的还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许建中博士和刘升云副教授认为,内科外科结合,应贯穿于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过程,这
有利于及时准确诊断,关节镜手术配合药物治疗,既减轻了创伤,又达到了延缓病变、恢复关
节功能的作用,避免了误诊和错过治疗最佳时机。同时,内外科结合专病专治,有利于进行发
病机理及治疗效果评价的系统研究,使这项研究早日进入该领域的前沿阵地。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1-30 05:35:21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