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郑州大学器官移植研究再辟新领域

发布时间:2004年04月05日 新闻来源:何进喜
  全国“百名优秀医生”、郑州大学一附院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外科教授张水军主持的脑死亡供体肝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荣获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资助,金额达45万元。据悉,该项目通过两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将有效的缓解我国供肝缺乏,治愈更多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同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制定出台脑死亡者器官捐献的法律,促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供肝来源短缺是制约肝移植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脑死亡供体供肝进行肝移植是有效缓解供肝来源短缺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国普遍采用的无心跳者(尸体)供肝,数量少、质量差,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研究利用脑死亡者供肝肝移植势在必行。当前国内外的有关研究仅局限于脑死亡状态对供体器官的影响方面,尚未进行脑死亡供体肝脏损伤防护的研究。
  张水军教授是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河南省器官移植专科学会主任委员,他和课题组成员自1986年就开始进行器官移植实验和临床研究,掌握了器官移植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国际器官移植发展方向有较深的了解,成功完成了该校首例临床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河南省首例临床胰肾联合移植等。
  张水军领导的课题组拟应用巴马小型猪制成脑死亡状态模型,研究脑死亡状态下的肝脏形态和功能的损伤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分子机制;同时利用有关药物,对脑死亡状态下的肝脏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脑死亡供者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研究,探讨这项新的移植模式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最终达到四个目标,第一,利用在形态与功能上与人更接近的巴马小型猪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脑死亡状态下肝脏损害的表现及其发生机理;二是寻找脑死亡状态下肝脏损伤的防护药物;三是通过动物实验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四是通过临床肝移植最后证实基础研究的结论。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4:38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