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国际第一个血管可回收支架在我校一附院研制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8日 新闻来源:一附院 李 臻
  近日,由我校一附院放射介入科韩新巍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血管可回收支架(韩新巍式血管可回收内支架),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第一个进入临床应用的外周血管可回收支架。
  众所周知,不同原因引起的大血管(动脉或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均可导致静脉系统淤血或动脉系统远端缺血症状。目前治疗方法多采用球囊扩张成型或永久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但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病变血管壁回缩,易于再发狭窄; 而永久性内支架置入,内支架的异物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再狭窄,内支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内皮下组织血小板沉集继发血栓形成,血管再狭窄等,导致狭窄复发等一系列问题。外周血管置入内支架其年再狭窄率高达25%左右,静脉系统置入内支架的年再狭窄率更是居高不下。
  血管内血栓或血管狭窄合并血栓者,介入治疗主要通过术中取栓、溶栓及支架压栓治疗。溶栓治疗更适于新鲜血栓;支架压栓主要适于混合血栓即亚急性或慢性血栓的治疗。特别强调的是:永久性支架置入压迫血栓有可能阻塞重要脏器的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局部血管内膜组织过度增生致血管再狭窄甚至闭塞,再次介入治疗的难度更大。因此,寻求一种较为理想的根治血管阻塞和合并血栓的方法是临床工作面临的难题。
  基于此,郑州大学一附院放射介入科团队在韩新巍教授带领下,刻苦攻关,反复实验,针对上述技术存在的不足和血管的解剖结构特点,设计出一种可回收滤器式血管内支架,2006年获国家专利。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对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闭塞合并顽固性血栓的患者,进行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经过对10余例患者的临床应用,证实了这种可回收内支架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研究成果以新技术发表在2006年美国胸外科杂志。在此基础上扩大临床应用研究,并对全部病人进行了1~5年的密切随访观察研究,证实了下腔静脉可回收内支架的中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09年美国血管与介入放射学杂志上。充分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其治疗血管狭窄合并血栓安全、有效、可靠。2012年3月在美国迈阿密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血管外科学术大会上,郑州大学一附院韩新巍教授就血管内可回收内支架这一专题做了大会发言,受到各国血管外科专家的强烈关注。
  血管内可回收支架由网筒状支架部(也称主体部)和端部锥形取出部(也称滤器部)及锥顶处取出钩组成。还具有耐磨、耐腐蚀性及较好的组织相容性等特点。锥形滤器还可以有效地过滤那些被压迫碎裂、脱落的较大血栓。临床工作中依据血管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可采取一端或两端带滤器的结构,支架部分使用一节、两节或多节结构。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4 03:49:24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