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董子钢教授团队在世界癌症领域知名期刊《Cancer research》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RC is a Critical Protector agains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nd IBD-associated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该研究对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所引起的结肠癌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带有caspase 富集功能域的凋亡抑制因子ARC(apoptosis repressor with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可以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抑制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所引起的结肠癌的发生。董子钢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其在明尼苏达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王秋实博士,张天顺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 (CD),过去在西方国家的患病率远高于我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炎症性肠病是由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截至目前,其发生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阐明炎症性肠病发生机制,明确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对于降低炎症性肠病所致的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研究中,作者发现ARC蛋白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DSS诱导所形成的炎症性肠病模型中,ARC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相比显示出对DSS诱导更高的易感性。在ARC缺乏条件下诱导的炎症负荷与免疫细胞,特别是CD4+ T细胞中CCL5和CXCL5水平呈负相关。与正常患者相比,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活检标本中免疫细胞中ARC的表达明显降低。并且ARC表达水平与CCL5和CXCL5水平呈负相关。在分子机制方面,作者发现ARC调节TRAF6泛素化的新位点:K461,该位点的发现对明确ARC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功能至关重要。作者在骨髓移植模型和AOM/ DSS诱导的结肠癌小鼠模型同样证实,ARC对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结肠癌起关键作用。明确了ARC通过调控TRAF6泛素化及下游的NF-KB信号通路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及阻断结肠癌发生。这为临床炎症性肠病及IBD所引起的结肠癌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新方向。
原文链接:https://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20/08/19/0008-5472.CAN-20-0469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4 1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