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9日报道: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提升核心竞争力
——郑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巡礼
黄土培根,黄河滋润,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原大地孕育了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全国第一个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郑州大学,近年来,它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使其在全国高校中初露头角,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在新世纪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郑州大学紧紧抓住“十五”“211工程”建设、高校合并、新校区建设、省部共建等重大发展机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汇聚高层次人才,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使一些重点学科和学科方向接近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方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达到了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带动学科全面发展
郑州大学“十五”“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的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保持和发展学校特色和优势,为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211工程”建设的核心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学科发展水平和学科结构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批一流的学科。“十五”期间,郑州大学重点支持模具及高性能结构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结构材料与生物材料物理、肿瘤与生物工程、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文明与考古学等6个“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此带动相关学科建设,进一步确立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本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集成,形成特色”的原则,在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优化学科结构等方面狠下功夫,强化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立足学校实际,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拓展学科范围,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的相融互补,培育了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
“十五”期间,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总投入2.6亿元,其中75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基地建设,“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加工工程”2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达到57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3个,省高校人文研究基地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从0到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从9个增加到72个,硕士点大幅度增加到218个。其中6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所在的有关学科新增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4个。
以汇聚学术队伍为重点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郑州大学采取超常规措施,以重点学科为基地构筑人才高地,汇聚人才队伍,筑巢引凤,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住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引才与引智并举,确保人才的质量、增量和存量。
学校积极实施优秀博士引进计划,从2003年开始,每年投入专项基金2700万元引进百名以上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近年来共引进博士650多人,使学校师资队伍中的博士数量增长到90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31%以上,目前“博士群体”已成为中坚力量;学校积极实施特聘教授发展计划,设立了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和校内特聘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延揽了20多位学术带头人、50多名校级特聘教授,引进12位双聘院士,还聘任“一氧化氮之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弗尔德•穆拉德教授为客座教授;学校积极实施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和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计划,每年选送50-6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修或合作研究,现有省校两级青年骨干教师520多人。尤其是2003年11月吴养洁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南省本土院士第一人,为学校赢得了殊荣。
通过抓学科带队伍,强化学科梯队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层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学校形成了以院士为核心、教授为骨干、青年博士教师为支撑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改变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单兵作战、规模小、力量分散的局面,为承担大的科研项目、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构筑了人才高地。
以产出科研成果为标志 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十五”期间,郑州大学积极推进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应用开发研究三个层面,突出重大科研项目立项、高水平成果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400多项;70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589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
霍裕平院士作为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主持的一项国家“973项目”,是我国2005年度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由钟香崇院士挂帅,立足河南省丰富的铝矾土资源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基系列产品,重点解决河南省大部分铝矾土杂质含量偏高、利用率低的难题,可使河南省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依托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校长申长雨教授承担的“高聚物成型加工与模具设计中关键力学和工程问题”是河南省首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丹盈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A级课题《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研究》,填补了河南省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空白。“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催生出“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一类抗癌新药OGP46的研究开发”、“车用燃料乙醇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南洼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等一批显示度较高的标志性成果,并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现场建成了两个研究基地。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建设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校市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十五”期间,学校先后与河南神马集团、河南神火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积极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产品优化升级,极大地提升了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
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平台 夯实学校办学基础
“十五”是郑州大学发展最快的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4845亩用于学校的新校区建设,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已拔地而起。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基本建成了新校区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文献系统、公共基础实验中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学校在新校区重点建设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铺设光纤10.8公里实现了四个校区光纤互联,校园网实现了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楼楼接入校园网、人人可以上网的目标,还建成了校园网综合管理系统、校园网多功能授课系统和信息网络开放实验室等;3.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中心图书馆大楼的建成,使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到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达530余万册,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完成了新校区300余台规模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构建了数字图书馆基本框架,图书管理手段先进,为新校区4万余名师生提供图书文献查询、阅览及获取相关电子信息的场地;同时加大对公共基础实验中心的投资投入,改善技术装备,建设了1个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2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个各类教学实验中心(室)、工程中心。“十五”“211工程”购置设备总价值8238万元,其中单台件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就有80台(套),共更新、添置仪器设备2500余台(套),可开出实验项目490多个,开出率接近100%,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大幅度增加,保证了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
通过“十五”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大大增强,全日制本科生保持3万余人的基础上,在校博士生、硕士生人数增加十几倍,接近1万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有1个国家精品课程、7个河南省名牌专业;国际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日益广泛,与国外8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聘请30余位外籍专家来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注重培育大学精神,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多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委”、省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标兵学校”等荣誉称号,为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立足中原,服务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创建全国一流高水平大学,这是郑州大学的定位和为之奋斗的目标,相信它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步伐会越走越快。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1-12 05: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