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新华社、中青报等媒体报道我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开展“三个一”活动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03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新华社河南分社6月29日报道:
                旧书捐给学弟学妹 郑州大学毕业生文明离校
  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29日电(记者郭久辉)最近几天,高校新一届毕业生正在告别校园。在郑州大学,毕业生把用过的教材、资料捐给校图书馆或送给学弟、学妹,使教材得以循环使用。 
  往年,每到毕业生离校前,郑州大学的宿舍区废品收购点就迎来生意旺季。今年,收废品生意却有些冷清。“今年旺季不旺阿!”常年在校园里收废品的李师傅说,往年这个时候,都是用小铲车一车一车将大堆丢弃的书籍资料等直接装进垃圾车,有不少书籍还是崭新的,很可惜;今年废品中大多是无法再利用的真正废品。
  郑州大学今年毕业生超过1万人。早在去年11月份,郑州大学学生处就在毕业生中开展“毕业了,我给母校留点什么?”倡议活动,倡导毕业生给母校留下“一条好建议,一幅好作品,一个好印象”,文明离校,得到了毕业生的积极响应。把自己用过的书籍捐给母校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高年级学生将用过的教材、教辅资料送给了低年级贫困生,把看过的好书捐献给了图书馆。
  “我不用的教科书送给了一位学弟。”今年毕业的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薛海涛告诉记者,“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课本和精挑细选的学习资料如果当作废品处理,太可惜了。专业书几年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化,完全可以循环使用。”“光学生处就收到全校学生捐书近12000册,解决了10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材问题。”郑州大学学生处牛海军老师介绍说,现在一名大学生一学期的书本费,动则几百元,书本循环使用为这些学生减轻了负担。一些院系还以“无偿捐书”“有偿捐书”“自由捐书”等形式建立“二手书收藏库”,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配齐所需教材。
  自发形成的“旧货市场”也成为毕业生处理各类用品的新途径,并成为大学校园一景。在郑州大学学生宿舍区,“旧货”地摊的生意很红火。午餐和晚餐时间,在学校生活区的道路两旁,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摆起了地摊,低价出售自己用过的教材、资料、磁带、CD光碟、杂志、书包等,最为抢手的仍是教材、辅导书和学习笔记。已考上研究生的郑州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小张把自己用过的英语、经济、管理等类别的旧书和考研资料100多本摆在花坛边,吸引了不少淘书的学弟、学妹。一位一年级男生挑了3本七成新的考研资料和1本英语教材,小张只收了10元钱,还奉送了一摞子自己的课堂笔记。小张说:“与其说是卖,不如说是送,也算是给母校留个纪念。”
  
中国青年报6月28日报道:
              174名女大学毕业生拿起绣花针 巨幅刺绣献母校
  本报6月28日郑州电(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杨强 李在滨)近日,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将一个巨幅刺绣作品送到了校学生处。
  这幅刺绣长2.5米,宽1.5米,采用的是十字绣的手法,正面绣的是校徽,反面绣的是校训。这是化工学院即将毕业的174名女同学亲手绣出的,是她们送给母校的礼物。
  “这幅刺绣是同学们挤出时间绣出来的,绣了整整半个月。这时候正是毕业设计阶段,时间很紧张,她们采取两班倒的方式,连休息时间都牺牲了。为了能在毕业前献给母校,熬过4个通宵。”该院大四学生杨丽萍说。
  这一活动的策划者石蕾说:“这是学院配合学校“三个一”活动的内容之一,从这学期开学伊始,我们就着手策划,当时有10多种方案,想过给母校送精美的印章,也想过送雅致的字画,可这些都不能自己制作,如果买的话,不能代表我们集体的心意。后来在一家工艺品店看到一件十字绣很漂亮,要价5000元,由于去的几个姐妹都有刺绣的特长,于是决定制作刺绣。把这个想法和大家讲了以后,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支持。”
  接下来有的负责备料,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具体实施。大部分女生都不会刺绣,她们几个“熟练工”就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教,很快,很多女生搭上了手。前期的设计、买原料等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真正进入刺绣阶段,时间已经比较紧张了。
  “在绣的过程中,有的女生手生,将自己裤脚儿都绣了进去,只能重新拆线再接着绣。校徽中的一个“Z”就花了两天时间。中间绣累了,就放音乐、讲故事缓解疲劳……15天里,我们蹲着、趴着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刺绣设计师李晓林说:“这个作品凝结了我们年级全体女生的心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月30日报道:
                   毕业了,我们给母校留下什么
  中广网郑州6月30日消息 (记者 赵飞 通讯员 张承凤 余嘉熙)又逢一年毕业时,记者近日在郑州大学走访时发现,今年的毕业生们正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风貌度过最后的大学生活,前几年媒体上常见的高校毕业生不文明行为在学校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文明、理性和务实的离校氛围。
  校园里穿着惹眼的学士服的毕业生们在三三两两地合影留念;宿舍里、邮局里毕业生们在井然有序的整理邮运和行李,把一些不用的书籍和旧物留给学弟学妹;在中华园,种一片“学子林”,为母校的绿化做一份贡献;礼堂里、电影院里、露天广场上,毕业生们拿出自拍的校园DV剧,免费向全校放映;操场里、自习室里自发的歌会诗会和学习经验交流会引来的掌声一片……
  不论来自哪个专业或者那个院系,临近毕业前夕,毕业生们都不约而同的把“我给母校留下什么”,作为最重要的离校纪念活动,6于17日,郑州大学在毕业生中举办的“留下一条好建议、留下一部好作品、留下一个好印象”的“三个一”主题活动成果展,引来师生的关注,郑州大学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又一次显示了它强大的效能。
                 “好建议”——为学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
  “每一条建议我们都想了很久,希望能对母校有所帮助,哪怕只有一点也好。虽然毕业了,但母校今后的发展仍然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会时时刻刻关注母校,力争在社会上为母增光添彩。”郑大毕业生张忠海的话,表达了很多毕业生的心声。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母校冲击全国一流大学,需要吸纳有更多的大师级人物来校助阵”,“学校应开设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网上数字问答系统的专门网站,可以让师生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交流”……在郑州大学开展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个一”创建活动中,30多个院系的毕业生积极地向学校领导提出了900多条合理化建议,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0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以及对母校未来发展的期待与希望,内容更是涉及教学与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就业服务与教育、学校硬件建设与校园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46条优秀“好建议”得到广泛认同。
                “好作品”——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感恩与认同
  该校化学工程学院07届167位女毕业生选择一份特别礼物献给母校,她们利用课余时间,以民间最朴素的手工艺“十字绣”来绣出巨幅郑州大学的“校徽”和“校训”,该作品高2.5米,宽1.5米,用线全长达6500米,整幅作品刺绣到装裱耗时近2个月,深深表达了毕业生们对母校培育的感恩之心。
  拍摄校园DV、刻成光盘,赠送同学,留给母校,也成为郑大毕业生最为热爱的选择之一。物理工程学院毕业生杨光鲲等同学精心制作的校园DV短剧《再见了我的大学》在校园网发布后立即风靡全校,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熟悉的校园、敬爱的师长、情同手足的同学等等一幕一幕,对郑大的无限回忆和眷恋尽在其中。拍摄的场景从教室到寝室,从食堂到图书馆,无所不有,但主角不变,那就是一起走过的同学。更有心者,自编自导自演,将大学生涯拍成了有剧情的小电视电影。
  据统计,今年毕业生留给学校的作品中,自己拍摄的校园DV作品达20部、书画94幅、征文269篇,还有“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的获奖作品、舞台剧、动植物标本、建筑模型、手工艺作品等等。郑州大学开展的“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成果展上,一件件展出作品在突显了毕业生专业特色和个人兴趣同时,更表达了毕业生对母校的眷恋与认同。
                 “好印象”——永远定格在母校
  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优秀毕业生专场报告会,为低年级学生传授学习、生活方面的心得体会和优秀经验,增强了低年级同学与毕业生的情感交流。“上好最后一堂课,扫好最后一次地,值好最后一班岗”等主题活动,更是让毕业生留下美好记忆,给同学留下集体的温暖,给低年级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一些同学不仅把寝室、教室都清理得整洁有序,而且还把校园的广场道路、树林花卉中的垃圾都扫除干净,为母校梳妆。毕业生小秦说,离别前做些公益劳动特别有意义,以后就是想做也没机会了。“我和姐妹们把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像当初我们刚搬来时那样。寝室里剩下拿不走的东西,我们都打算捐出去,留给学弟学妹,留给更需要的人。”
  学校还专门采用评选和表彰“最佳印象毕业生”的办法来展现毕业生的风采。“最佳印象毕业生”的整个评选过程经过民主推荐、严格筛选、德育答辩等方式,今年又有103人被授予“最佳印象毕业生”称号。他们都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珍惜大学宝贵时光,全面发展,对全校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负责此项活动的该校学生处副处长张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在校大学生们都能够贯彻“德育为先,学习为本,拓展素质,健康成才”的理念,把这种德育形式传承并坚持下去。
  电气工程学院06级王永瑞同学说:“看了学长们对学校的热爱,我特别受震动,他们的成功使我受到不少启示和鼓舞,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争取像他们一样,在毕业时也能为母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注毕业生教育,上好离校前“最后一堂课”
  毕业生“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只是郑州大学毕业生教育的一个活动载体,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集中的成果展示。
  “我幸运,因为我是郑大人。4年来,相比较知识的提高与见识的增长,我们收获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变化。”郑州大学本科毕业生小刘以前很内向,不爱说话,在“毕业生征文比赛”里她这样写到,“以前对自己毕业面临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学校的‘毕业教育课’,不仅使我对各种问题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也使个人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关注毕业生教育,上好离校前“最后一课”,这已成了郑州大学毕业生离校前的“必修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有关部门和各院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和毕业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毕业教育活动。通过举行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回顾大学学习,寄予未来人生,体验完成学业的成就感,彭湃报效国家的激情;通过座谈会、班会、个别谈心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树立争取的就业观,把自己的愿望与国家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国家的号召成为广大毕业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通过举办多场诚信教育宣讲会,积极开展获贷毕业生诚信教育活动,及时掌握获贷学生相关信息,避免不良贷款形成,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形成良性循环;重视和加强毕业生的管理,组织毕业生重新学习校规校纪,特别是违纪处理的有关规定,通过校规校纪重申和历年毕业生离校前的违纪处分案例剖析,教育和引导毕业生严格自律、善始善终;还有公民道德教育、爱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择业就业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让广大毕业生在离校前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与温暖。
  毕业生教育课已成为郑州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每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入校到离校,从学生学习到生活,除了平时经常性的学生走访,每个院系都会专门制定日程,安排院系领导和辅导员深入毕业生中间,悉心了解他们的就业择业情况,与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宜,针对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安全隐患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鼓励毕业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明礼诚信和自立自强的意识,让毕业生能够安心、安全、文明、有序地离校,以良好的心态平稳地从学校过渡到社会。
  针对毕业生多、就业压力大、毕业生情绪波动、须办理各种离校手续等因素,学校把做好毕业生思想工作与帮助他们解决离校前的种种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强毕业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专门召开有关会议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积极安排毕业生离校工作,明确办理毕业离校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手续,包括毕业生需要的毕业服装借用、户口迁移、行李存放和打包邮寄、车票购置等问题都作了详细安排。
  “大学的本质功能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学校要始终关注和教育学生的成人、成才。”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多年来来,郑州大学在解决毕业大学生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持续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让“感恩母校、文明离校”的风尚吹进每一个寝室、每一个毕业生的心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内容变得具体、实际,充分调动广大毕业生爱校之情,使他们自觉地以实际行动争做母校精神的践行者与延续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您的美,朴实无华;您的爱,深厚博大。万千学子郑大为家,无数学友心存牵挂……”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7届毕业生张忠海的毕业留言,一语道出了广大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和眷恋。
  “学校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给了我了解社会、融入集体的机会,在学校里,我所在的班集体有着非常强的凝聚力,大家相互理解关爱,辅导员时刻关心我的生活与学习,我对自己的学校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团结和合作是我大学里最大的收获,也将伴随我一生的成长,让我有信心面对挫折与困难。”
  毕业生高博告诉记者说,“我将牢记对母校的教诲,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积极的融入社会,用实际行动做母校精神的践行者和延续者。”
  感受母校,莫忘母校,为母校争光。有位郑大校友回到母校时这样感慨:一个和谐发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一个富有人情味、能传递爱心的校园环境,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知识的熏陶作用是耳濡目染的,这些远远胜过一味的说教,所谓处芝兰之室,可平和修身,日久即成谦谦君子。
  “挥泪别一路,携手展风华”,又一届毕业生就此启程,美好的未来将在他们面前铺开。

  此外,中国教育报、大河报、教育时报等媒体也分别从不同侧面就我校毕业生文明离校进行了相关报道。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2:04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