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媒体关注我校参加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2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18日:
                参赛作品含金量高 “挑战杯”签下千万元级转让合同
  本报天津11月18日电(记者李新玲)两份令人惊喜的“大单”在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阶段进行到第4天时产生。
  郑州大学的一个参赛项目与一家能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金额不少于1200万元的协议。哈尔滨工业大学卖出1000台油田专用抽油设备的专有技术,每台设备造价目前将近70万元。
  “‘挑战杯’遍地是金子。”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总这样评价。
  当旅游或野外工作时,手机或设备没电都会让人烦恼。第十届“挑战杯”上,郑州大学清洁能源科研小组带来的太阳能与锂电池组成的移动电源系统将会解决这个问题。太阳能、锂电池充电器都不是新鲜概念、新奇产品,但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创新。这个巧妙的创意,让郑州一家电池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眼睛一亮,了解了项目内容后,短时间内就签订了一份1200万元的合作开发协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将得到该企业首批投入的50万元技术开发资金。
  大四学生李国林是这个项目的成员之一。高兴之余,他坦言这套系统还很简陋,“我们的电池板都是在旧货市场上5元钱一块买来的。”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徐俊也同样“遭遇”惊喜。他参与的“无游梁长冲程抽油机控制系统”被一家从事风险投资的咨询公司看中,签订了两年内在我国北方一处油田推广1000台产品的协议。
  “我们之所以看中这个项目,是他们的设备可以大幅度提高产油率。这给油田带来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这家咨询公司的老总在“挑战杯”作品展厅转了两三天,共挑选出10个项目以备进一步考察。
  为了推动学生由创新到创业的迈进,南开大学举办了“学生科技创业及成果转化专场讲座”和“学生科技作品展示及成果转化洽谈会”。在洽谈会上,广州一家网络公司和天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向参赛选手们介绍了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情况。
  在本届大赛决赛阶段开幕之前,“挑战杯”官方网站上开通了“网上作品展”。已经有多家企业通过这一平台与学生进行多层面直接对接,意在实现参赛科研项目成果向产业化产品转化。

天津日报:
                     “挑战杯”淘出“真金白银”
   昨天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举行成果转化专场,众多企业到场寻找合作项目。郑州大学学生研发的“太阳能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移动电源系统”被一家电池生产企业看中,企业将投资1200万元与学校一起完成中试,并尽快实现产业化。

北方网:
                     郑大学生作品引来投资1200万元
    河南郑州的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在“挑战杯”上看中了郑州大学的一件作品。他们与郑大签署了技术合作开发协议书,将投资1200万元,与学生们一起将这项技术完成中试,尽快实现产业化。在协议书签订后,学生们将得到该企业首批投入的技术开发资金50万元。
  为解决野外和其他无电情况下为手机充电的问题,郑州大学的郭晓伟、李国民等7名学生,利用控制电路将太阳能电池与高容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移动的电源系统。他们的参赛作品“太阳能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移动电源系统”,就这样诞生了。贾晓林教授告诉记者:“这项装置的创新之处在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提高,容量更大、更轻便,安全性更高,便携性强。而且,这种电池既可以利用太阳能充电,也可以用市电充电,不仅可以输出直流电,还能输出交流电。”

人民网:
               大学生奇思创财富 “挑战杯”舀出上亿真金白银
   人民网·天津视窗11月18日电:“80后”青年大学生徐俊,在南开大学参加“挑战杯”时,遭遇了他见过的最大一笔投资。天津的一家企业找到他,打算向各油田推广采用了他的技术的抽油机,预计在两年内推广1000台。他就读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1000台抽油机可不是个小数目。徐俊研发的“无油梁长冲程抽油机控制系统”,在辽河油田使用了10套,在大庆油田也有1套。每台这样的抽油机,市场价大约70万元。以此计算,这是一项涉及7亿元的合作,堪称“挑战杯”竞赛的“第一单”。
   “挑战杯”,成了“徐俊”们走向市场的媒介。大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投资方的精打细算,就是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决赛现场相遇的。
   徐俊来自哈工大电气学院,在高级工程师林景波的指导下,他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就参与这项工作,最后与低一级的同学杨炀、陈少飞、满思达共同完成。这一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经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申请发明专利。   11月15日起,徐俊带着自己的作品,带着专利证书和使用企业出具的应用证明,来到南开大学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决赛。因为设备体积过于庞大,就安在体育馆的大院里,很是引人注目。
   徐俊说,在各地油田中,以传统的游梁式抽油机最为普遍。这种抽油机俗称“磕头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冲程短、冲次快,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油井深抽工艺的需要。“这是困扰油田生产及增效节支的一大问题。”
  几位大学生的“无油梁长冲程抽油机控制系统”,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控制核心,机械结构简单,载荷大,冲程长,高效节能,抽油杆磨损小,在深层开采油井、稠油井中都更具优势。而且,它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一旦出现停机等故障,抽油机的运行状态或故障诊断信息等参数,就能立即发送到负责人的手机上。
   从“挑战杯”竞赛布展以来,南开大学体育馆的三个展厅里就人山人海。这里展台连着展台,作品挨着作品,几乎把每一寸空间给用光了。人流密集的时候,堪比忙碌的车站。
   很多人把这里当成一个奇思妙想的集市,风险投资商陈和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挤在这里连续“泡”了两三天,遇到感兴趣的作品就问个不停。“我是带着目标来的”,他说:“我觉得这里面有金子。”   譬如,见到林景波和徐俊这对师徒后,他的眼睛亮了。
   从这位投资人的角度,更关注的是“基础研究中有颠覆性的”和“能迅速创造生产力的”的作品。   他说:“学生的发明创造更多是在技术方面,如果能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我觉得这个含金量比那个奖要高。”这里的“奖”,指的是“挑战杯”决出的各种奖项。
   经过两天多的精挑细选,大概有10个项目进入陈和平的视野,他的手提袋里满满的,都是学生作品的有关资料,有的还是香港学生的作品。
   由于这些合作洽谈都是随机发生的,所以承办方无从统计究竟有多少总体而言,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的“发现”相比,科技制作类的“发明”,更受企业界的欢迎。   河南郑州的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在“挑战杯”上恰巧看中了郑州大学的一件作品。他们与郑大已经签署技术合作开发协议书,企业将投资1200万元,与学生们一起将这项技术完成中试,尽快实现产业化。
   在协议书签订后,他们将得到企业首批投资的技术开发资金50万元。
  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四年级本科生李国民和指导教师贾晓林教授,是在来津的火车上遇见这家企业常务副总经理周永刚的。一路上,对方听了他们的介绍,决定专程到南开大学的“挑战杯”现场考察。   为了解决野外和其他无电情况下为手机充电的问题,郑州大学的郭晓伟、李国民等7名学生,利用控制电路将太阳能电池与高容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移动的电源系统。他们的参赛作品“太阳能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移动电源系统”,就这样诞生了。

大河报:
                郑大学子一科研项目有望引来千万元巨资
  昨日在天津闭幕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上,郑州大学学子受到中央媒体和其他高校学子格外“关照”,他们带来的参赛作品“太阳能与锂电池组成的移动电源系统”被一企业看中,有望引来千万元巨资进行开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及天津的媒体均给予了报道)。
   该装置利用控制电路将太阳能电池与高容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移动的电源系统,可解决人们旅游或野外工作时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无电可充的烦恼。该装置今年四五月份完成研发,其骨干人员是郑大材料工程学院学生郭晓伟、李国民等7名学子。专家评价说,这个装置创新之处在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提高,容量更大、更轻便,更安全,便携性强。而且,它既可利用太阳能充电,也可用民用电充电,交流电、直流电均能输出。
   有意思的是,郑大师生去天津参赛的路上正好与郑州联合能源电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周永刚在同一车厢。而该公司正在进行移动电源类似研发。他们对郑大学子这一科研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过几天了解后,周永刚在津与郑大师生签署了一份初步合作开发协议。昨日,正在返郑途中的周永刚在电话中说,回公司后,他们还将对这个项目进行评估,理想的话,针对这个研发项目的投资有望超过千万元。
   据悉,“挑战杯”被喻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奥林匹克”竞赛,备受国家重视,评委不少都是院士。此次,我省共有11所高校的22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郑大入围作品5件。 (王曦辉 李晓敏)

新浪网:
           “挑战杯”搭桥引来亿元大单   郑大学生作品 引来投资1200万元
  河南郑州的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在“挑战杯”上看中了郑州大学的一件作品。他们与郑大签署了技术合作开发协议书,将投资1200万元,与学生们一起将这项技术完成中试,尽快实现产业化。在协议书签订后,学生们将得到该企业首批投入的技术开发资金50万元。
  为解决野外和其他无电情况下为手机充电的问题,郑州大学的郭晓伟、李国民等7名学生,利用控制电路将太阳能电池与高容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移动的电源系统。他们的参赛作品“太阳能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移动电源系统”,就这样诞生了。贾晓林教授告诉记者:“这项装置的创新之处在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提高,容量更大、更轻便,安全性更高,便携性强。而且,这种电池既可以利用太阳能充电,也可以用市电充电,不仅可以输出直流电,还能输出交流电。”
  风险投资商  也来“淘金”  很多人把“挑战杯”竞赛的三个展厅当成一个奇思妙想的“集市”,风险投资商陈和平就是其中一位目光独到的“淘金者”。他挤在这里连续泡了两三天,遇到感兴趣的作品就问个不停。“我是带着目标来的,我觉得这里面有金子。”见到林景波和徐俊这对师徒后,他的眼睛亮了。从投资人的角度,他更关注的是“基础研究中有颠覆性”和“能迅速创造生产力”的作品。几天下来,他已盯上了10个项目。

中国风投网:
                挑战杯:创新者的舞台 打造中国“无形硅谷”
            大学生奇思妙想加上投资家精打细算  挑战杯成风险投资乐园 
  从挑战杯竞赛布展以来,南开大学体育馆的三个展厅里就人山人海。这里展台连展台,作品挨作品,很多人把这里当成一个奇思妙想的集市,风险投资商陈和平就是其中一位。他在这里连续“泡”了三天,遇到感兴趣的作品就问个不停。“我是带着目标来的,”他说,“我觉得这里面有金子。”
  从风险投资人的角度,陈和平更关注的是“基础研究中有颠覆性”和“能迅速创造生产力”的作品。他说:“学生的发明创造更多是在技术方面,如果能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我觉得这个含金量比那个奖杯还要高。”经过两天多的精挑细选,大概有10个项目进入陈和平的视野,他的手提袋里满满的,都是学生作品的有关资料。
  郑州大学本科生李国民和指导教师贾晓林教授,在来津的火车上遇见了本省一家电池企业的常务副总经理周永刚。一路上,周永刚听了这对师生的介绍,立即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专程到南开大学的挑战杯现场考察。目前,双方已签署技术合作开发协议书,企业将投资1200万元,与学生们一起将这项技术完成中试,尽快实现产业化。
              挑战杯,创新者的舞台  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第五届挑战杯大赛最受关注的主题。第二届挑战杯大赛获奖者、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在主题论坛上说,我们现在正处在知识经济或者说是创新经济时代。中国制造业为全世界创造了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除了制造力量之外,还有创新的力量。
  邓中翰说,中国制造加上创新,就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创造带来新的创新,新的发明,就像四大发明推动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我们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这对我们青年而言是重要的人生机会,也是重要的责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学习方法、我们已经熟识的学习模式进行反思,到底怎样培养创新人才、怎样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挑战”这两个字的意义不仅仅是学问上、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如何成为创新人才的挑战。
                    挑战杯打造中国“无形硅谷”
  专家:创新教育要从本科阶段开始
  创新思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文化和环境,包括有一批很好的善于思考的人才,他们具有开拓性思维,不总是在一个框架下去思考问题。  对此,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表示,假如教育制度中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也不会有真正的中国创造。创新具有不可预见性,很多创新的行为都是没有经过计划的产品,完全的计划里面不一定有创新。创新思维的精神不是可以直接传授的,没有这样一门课,上过就学会创新了。它本身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培养、培育来完成。但如果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有机会参与项目研究,跟教授有直接互动,这对学生的影响可能非常大。如果说美国有个硅谷,其实中国也有一个这样的“无形硅谷”——挑战杯大赛。邓中翰博士就是挑战杯大赛出来的成功者。今天这个“无形硅谷”,全国的同学们都来了,我希望再过多少年,从我们这里出来更多的“邓博士”。
  此外,专家们一致认为,创新教育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开始尝试,这一点对创新意识有很好的作用。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鼓励创新,容忍失败,而且要承担风险。
              一项发明,有7亿元市场  哈工大徐俊研发出一种新型抽油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徐俊在南开大学参加挑战杯时,天津一家企业找到他,打算向各油田推广采用了他的技术的新型抽油机,预计在两年内推广1000台。他就读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已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挑战杯成了“徐俊们”走向市场的桥梁。  据介绍,徐俊研发的“无游梁长冲程抽油机控制系统”,在辽河油田已使用了10套,在大庆油田也有1套。每台这样的抽油机,市场价大约70万元。以此计算,这是一项涉及7亿元的合作,堪称挑战杯竞赛的“第一大单”。
  徐俊来自哈工大电气学院,在高级工程师林景波的指导下,他从大三起就参与这项工作,最终与杨炀、陈少飞、满思达等同学共同完成。这一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经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申请发明专利。
  在挑战杯竞赛总决赛上,徐俊带着作品、专利证书和使用企业出具的应用证明来到南开园,因设备体积过于庞大,这套设备被安放在体育馆的大院里,很是引人注目。
  徐俊说,在各地油田中,以传统的游梁式抽油机最为普遍。这种抽油机俗称“磕头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冲程短、冲次快,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油井深抽工艺的需要。而“无游梁长冲程抽油机控制系统”,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控制核心,机械结构简单,载荷大,冲程长,高效节能,抽油杆磨损小,在开采深层油井、稠油井中更具优势。而且,它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一旦出现停机等故障,抽油机的运行状态或故障诊断信息等参数,能立即发送到负责人的手机上。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2:53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