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河南日报刊登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汪振军文章:用文化和谐促进文化大繁荣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31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河南日报2008年1月30日刊登
                    用文化和谐促进文化大繁荣
                         汪振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文化自身来讲,只有文化和谐才能文化繁荣。因为和谐就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时代,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人民文化生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和谐。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文化,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从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文化繁荣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的建立,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三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四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里既有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建设,又有社会文明风尚的培育;既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又有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活力的增强。为什么十七大报告对于文化如此重视,就是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今天,文化已经不仅是事业,也是产业;不仅是属于意识形态,还可以是经济形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在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的中国文化不仅要体现自己的特色,还要体现自己的实力。
  当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依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我们既要强调继承性,又要强调创新性,努力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经过了多次反复,它给人们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对于中国文化不能简单的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重视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的发展精神层面,我们要积极吸收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和谐思想,“和而不同”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义利统一”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协和万邦”体现了民族国家关系的和谐,“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底蕴深厚的和谐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和谐思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内化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和谐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实现创新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外来文化尽管属于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但与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也有共同之处。首先,要认识和吸收西方文化中宝贵的和谐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很早就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数量和比例关系,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他认为,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和谐是相对的,万物“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和谐理论”,黑格尔在批判莱布尼茨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质的统一”“具体的同一”,以矛盾、对立、斗争这些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当然,“和谐”在西方不仅仅是世界观,它还是社会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和谐”概念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他的学生柏拉图又在其《理想国》中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设计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中最著名的论断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到了当代,西方学术界关于社会和谐的研究仍然连绵不断。从更为宽广的视野看,西方绵延不断的人文传统,对于人和社会存在的感性和理性、灵魂与肉体、物质和精神、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等都有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而且形成较系统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
  其次,对于不同形态、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简单的“中体本用”和“西体中用”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既不能持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拒绝吸收其他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时,也不能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崇洋媚外,对中国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认为中国文化没有希望。我认为,真正的全球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域共同繁荣的文化,而不是一元文化统治的霸权文化。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一元化,而是文化的多样化。我们拥护文化的多样性,赞成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和互补,反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反对文化霸权、文化歧视、文化控制和文化殖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中国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和谐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处理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主流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权威性是其主要特征,主旋律是其表现形式。在我国现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它以突出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形象、弘扬革命传统、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本特征。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起着引领和规范作用,同时,对保障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精英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的结晶,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神水准,高雅文化所创造的文化价值观对于社会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说,精英文化属于原创性和启蒙性文化。精英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生命力,对于当下和后世文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同时,精英文化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它预示着一个社会精神发展的价值趋向。
  大众文化是普通百姓的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主要表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理想愿望。相对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具有浅显性和广泛流行性。进入市场经济后,大众文化又与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商品性、市场性和消费性。大众文化由于影响广泛,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准的提高,因此,它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视。尤其是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和文化产业崛起的今天,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和经济竞争的主战场。
  三种文化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三种文化形态越是交叉影响,契合的部分越多,全社会就越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同时,只有三种文化共同发展,整个社会的文化才会丰富多彩,社会才有发展和创造的活力。
  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要确保不同文化形态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文化的充分和谐应是主流文化有充分的自信,精英文化有充分的自由,大众文化有充分的存在空间。主流文化要确立在整个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要正确引导、指明方向,加强凝聚力,提高整合力;精英文化要为社会贡献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产品,并对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和前瞻作用;大众文化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个性自由,同时,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提供传播的平台,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准,真正实现文化的大繁荣。(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学博士)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3:15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