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河南日报》对书法学院张海教授进行独家专访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4日 新闻来源:党委宣传部 书法学院
2020年8月23日 河南日报客户端 


                  独家专访 |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

  
  新书出版、筹备个人作品展览,为庆祝河南书协成立40周年,这段时间,年近80岁高龄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张海先生日程填得满满的。8月22日下午,趁着布展工作的间隙,他在河南美术馆展厅接受了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的独家专访。
  清瘦儒雅,银眉鹤发。张海先生站在展厅中央,身后是他的新作——破锋行草五条屏,摘录周敦颐《爱莲说》,条屏每幅纵高4米,横98厘米,单字盈尺。若不是相识多年,我很难将眼前这位耄耋老人与那力透纸背的功力、磅礴迸发的激情联系在一起。而像这样的大尺幅作品,展厅里不止一件。
  跟随先生的步伐欣赏作品,行草楷隶篆,有典雅精巧、有破锋之机、有苍辣遒健、有朴厚浑融......走入瀚海,越发感叹一位书家浑厚的功力和孜孜以求的坚守。

  一套丛书,一个展览,一段小结
  丛书如期发行、展览顺利开展。人逢喜事,张海先生有几分欣慰。他说,2018年,我获得了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授予的“终身成就书法家”称号,恰在这时河南美术出版社提议为我出一套书,经过几次讨论,计划出四本评论集、四本文集、四本作品集,用时两年,这样一算要到2020年,又赶上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40周年。按着“过九不十”时的民俗,我又80初度,也是自己数十年从艺的一个总结,一举两得。后来觉得省书协成立40周年是件大事,仅仅出书略显单调,不如再创作一部分作品,于是就有了这个“八十初度新作展”。出版这套书、举办这个展览,也算给自己做个小结,有个阶段性成果。
  提起筹备展览,准备作品,先生说,他在创作的时候,不管作品尺幅大小,从不允许旁人协助。就算长达4米的条屏,也是自己铺纸、推纸,不假人手。毕竟年龄不饶人。一件作品完成之后,浑身都能被汗水湿透,人也几乎脱力了。但是,再次站在书案上铺纸引笔,用他自己的话说:“又像当年一样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了。”
  每隔三五年举办一次新作品展,便是正当壮年的书家也觉得吃力。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这位高龄老人不断前行呢?先生总结道:一是使命感。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是看着《龙门二十品》、喝着伊洛河水长大的,从小就受书法艺术的滋养,后来又在甲骨文之乡安阳工作过。绍兴曾举办过“源流时代”书法展,尽管有“二王”的名气,但绍兴也只能算源流,中原才是书法的源头。我们肩负着历史使命,有责任让书法艺术在我们的手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二是自我突破的意识。我们这一代,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突破,首先要静心去学习前人积累的成就。我以前讲过“一厘米论”:跳高运动员想打破世界纪录,首先要能跳到世界纪录的水平,才有打破纪录的能力。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向前人学习是必经之路,虽然超越何其艰难,但难也是动力。三是中国书法界还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从地理学上讲,高原与高峰是两种不同地理概念,从高原到高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历史上,说到王羲之就有《快雪时晴帖》,说到怀素就有《自叙帖》等等,但说起现在的书家,提起代表作就难有印象。中国书法界必须要推出一批大家,大家必须要有代表作,有了大量的代表作为基础,才能在时间长河里淘洗出经典之作,才能不负我们这个时代。

  一所学院,潜心育人,储备力量
  这些年,张海先生除了深耕书坛,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2011年,先生任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2016年,书法学院独立,先生又挑起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的担子。
  先生说,书法艺术创作过去一直存着书理不均衡的现象:书家不善于总结创作经验,理论研究者不善于书写。进入新时代,河南书法创新要保持全国先进行列,必须要有新鲜后备力量的加入。
  办学转眼进入第十个年头,在张海先生奔走呼吁下,从2011年仅有本科招生名额10个到今天本科招生名额80个、硕士30个、博士2个,拥有全国高校唯一正式刊号《大学书法》理论阵地,我省书法艺术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学历教育,“书理不均衡”的现象正在逐步改善。
  做为院长,张海先生说:“我对这些孩子们真是‘羡慕嫉妒’啊,他们在最好的年华里来这里进行书法系统学习,起点高、平台大,这是我们那一代人不可想像的。有一年新生入校,我的发言就是‘我和你’,我是多么希望自己也有机会坐在大学校园里接受教育,我也希望年轻人能珍惜今天的好时代,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张海先生认为,这些年,全国其他高校也陆续设置了书法专业,这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储备了人才,积攒了发展后劲儿。从1980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举办以来,时隔20多年,2017年,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牵头搞了第二届比赛,我们学院毕业的学生就摘得大奖。今年,我们正在筹备第三届,同时准备筹备首届全国高校教师书法展,力争从中发现新人、推出新人。这些年轻人是书法艺术的新鲜血液,他们既会创作也有理论,未来,必将是河南书法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的中坚力量。

  选择忘记 终成回忆 力耕继续
  在展厅的入口处,几行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昨天,选择忘记;今天,终成回忆;明天,力耕继续。
  张海先生说,一个人的时间,可用三天来定义。我的三天是这样定位的:昨天我是书法活动的参与者;今天我是书法创作的创造力实现的践行者;明天我要做一个躬耕力行,继续奋斗者。我心里很清楚,我之所以当初能走上书协的主要领导岗位,并不是我的书法水平理论水平最高,对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在组织活动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当然也不排除书法有一定的功夫,毕竟在1992年就以普通作者获得过全国奖嘛,在省里也获得过一等奖和金奖。说到此,先生谦虚地笑了笑。
  提起书法豫军在中国书坛的崛起,张海先生功不可没。先生说,虽然创作与组织工作并行不悖,但作为驻会工作者毕竟首先要把全省书法者放在心中第一位,如何想方设法使本地、本省书法在全国书法界受到关注,这才是最大的责任,而不能仅仅考虑自己。人一天、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到协会最初的几年时间,精力分配上确实以前者第一,看起来是专业人员,实则也是业余作者。所以只能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尽量做到职务与书法水平基本一致,或接近一致。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因此我这些年,还算用功,起码不曾懈怠。
  对于自己的成绩,他也有自己的评价。他说,我自己认为在书法创作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最终结局如何,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因为没有量化的标准,现在难说,将来也难说。不管结局如何,自己尽力而没有止步也就心安了。西哲阿米尔说:“懂得怎么老去,是智慧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伟大生活艺术中最难的一件事。”我未来这张纸很薄很薄,薄的如同蝉翼,一碰就破。但我仍有一些自信,有些潜力。我会不断给自己立下新的目标,无论怎样,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丝精神,便在书法艺术的田野上继续前行 。
  展览的尾声部分,是先生的自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从高原仰望高峰艰难攀登前行一步倒地也不易初心执着,让后来人踏着自己身躯铺垫的道路登上珠峰也最最值得”,先生逐字逐句地朗读,我站在一旁,静静地感受着一位老书法家的肺腑心声。

  媒体链接: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20/0823/CEJGDD.html?from=timeline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4 03:51:1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