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8日头版头条报道:
打破身份界限遴选博导 建立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 扩大研究生资助范围
郑州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本报讯(记者 陈强)年仅38岁的臧明玺日前成为郑州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这位基础医学院的女博士后兴奋地说:“我赶上了学校改革,如果论资排辈的话,一个副教授肯定带不了博士生。”郑州大学近日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打破身份界限遴选博导、建立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扩大研究生资助范围,一系列措施的实行赢得了学校师生的广泛认可。
据悉,郑州大学从2008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中首先拿出5个指标,在全校范围公开遴选博导,允许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即导师须从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的四年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合计7.2万元,学校已有33位教师踊跃申报。
作为该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的建立,既明确了导师的责权利,又改善了研究生的科研环境。“研究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科研的生力军,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导师有责任和义务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学校推出由导师全额资助或部分资助学生的办法,目的就是要让导师明确责权利,更好地指导学生搞科研。”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表示,这项改革今年先在博士招生中推行,明年将扩大到硕士招生中。
以往,研究生招生培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导师不论是否有研究项目和经费都招生,导致所带研究生过多而无法保证教育质量。相反,一些科研项目多,急需更多研究生参与的导师又会感到人手不够,影响出成果。为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该校规定,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导师,原则上不能招生。为避免“一刀切”,学校也允许部分经费少或因其他特殊原因无经费来源的导师,通过申请学校设立的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解决需导师出资部分的经费。
该校研究生部主任王宗敏说:“导师若实在没有项目,学校也会采取导师组的培养模式,让无项目或经费不足的导师与有项目有经费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完成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郑州大学还决定,从2008级研究生起,统筹多种资源,包括原来的由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作为生活补助的研究生助学金、导师提供的助研经费等,用于建立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新奖助体系由“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研究生奖学金”等四个部分组成,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同时还规定,导师从招收第二个研究生起,每学年要向每个博士生提供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助研生活资助,每学年要向每个硕士生提供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助研生活资助。
过去,郑州大学博士生每月只有280元的生活补助。新机制运行后,郑州大学对非在职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业奖学金资助面提高到90%以上,绝大部分全日制博士生除了可通过承担助研工作获得免交培养费外,每学年还可获得不少于8000元的助研奖学金;全日制硕士生的助研奖学金获得面也将达到70%左右;博士生的生活补助不低于800元,比过去翻了一番多,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一年可拿到2万元左右的奖学金。奖助政策的改革受到师生的一致欢迎。大家表示,资助范围的扩大和生活补助的提高,免除了后顾之忧,今后可以更加安心地搞科研了。
王宗敏表示,该校还将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淘汰机制,导师不但要资助学生,还要对学生实际表现进行考核,对于综合素质和学业不合格的学生,导师有权力将其淘汰。申长雨说:“此次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奖励体系,建设一个具有活力和自我调节机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新华社新华网2008年4月5日分别以不同的标题和内容给予报道:
郑州大学遴选博导打破论资排辈
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记者 郭久辉)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年仅38岁的女博士臧明玺成为这所高校历史上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今年推行的将研究生招生、培养与科研挂钩的思路,也在推动博导的遴选工作逐渐打破身份界限和论资排辈。
日前,郑州大学从2008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中拿出5个指标,在全校范围公开遴选博导,允许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即导师须从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的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合计7.2万元。在33位申报者中,最终5位入选导师,其中有3位此前没有带过博士生。
臧明玺对记者说:“我承担了一项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并获得95万元的经费,我的科研课题急需博士研究生作为助手共同完成。如果在过去,我一个副教授不可能带博士生。”
新华网2008年04月05日报道: 郑州大学高额奖学金改善博士研究生待遇
新华网郑州4月5日电(记者 郭久辉)在郑州大学今年新推行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可拿到800元以上奖学金,学生将不再因生计影响科研学习。
郑州大学以往博士研究生奖学金每人每月只有二三百元,多数研究生不得不向家长伸手,或想办法挣钱维持生计,科研工作和学习大受影响。
郑州大学今年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统筹各种资源,建立新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制度。按照在校表现及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的情况,博士研究生可以获得“三助(助教、助管、助研)奖学金”。大部分研究生除可免交培养费外,每学年还有不少于8000元的奖学金。这一标准是以往的近三倍。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贵勋表示,生活压力会大大减轻,今后可以安心跟着导师做科学研究,不必向父母伸手了。
新华网“新华教育”栏目2008年04月05日报道: 郑州大学:“两无”导师不能带研究生
新华网郑州4月5日电(记者郭久辉)没有研究项目、没有经费的导师不能带研究生。这是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一个新举措。
郑州大学对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实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经费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介绍,此项改革的核心是将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导师的科研挂钩,导师有了政府和研究机构立项的研究课题,也就有了科研经费,导师就可以利用经费资助和带领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药学院院长刘宏民教授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导师不论是否有研究项目和经费都可以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导致科研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是那些课题多、经费多,需要更多研究生参与和完成课题研究的导师就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这种传统机制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和水平得不到保障。他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利于科学研究,同时也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9日报道:
郑州大学:导师有研究项目和经费方可招收研究生
(本报记者 韩俊杰 实习生 霍文琦)近日,郑州大学法学院沈开举教授申请到了一个“特殊”的博士招生指标,这个“特殊博导”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将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7.2万元为其招收的这名优秀博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其中包括4万元的四年学业奖学金和3.2万元助研奖学金。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在研究生培养和从事科学研究中,不仅充分调动导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充分发挥研究生生力军这支队伍的能量——这正是郑州大学强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说:“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导师有责任和义务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所以,我们学校此次推行由导师全额资助或部分资助学生的办法,目的就是要让导师明确权责利,更好地指导学生搞科研。”据悉,这项改革今年先在博士招生中推行,明年将在硕士招生中展开。
要让导师有能力资助学生,前提肯定是导师要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但是,从事文科类学科、基础类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生导师,申请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很难,有的研究项目又没有太多经费,有的研究又不需要太多经费,那么,这些教师就不能招生了吗?
对此,郑州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王宗敏解释说:“我们鼓励经费多的导师全额资助研究生,少数经费少或因其他特殊原因无经费来源的导师,可以通过申请学校设立的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解决需导师出资部分的经费。导师要想招生,原则上必须有科研项目和经费。若实在没有项目,学校也会采取导师组的培养模式,让无项目或经费不足的导师与有项目有经费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完成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在全面推行博导资助制和负责制的基础上,上周,郑州大学第一次拿出5个全额资助的博士生招生指标,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竞聘“特殊博导”。在30多名教师的申报中,中标的5名导师将在每年的招生计划外,招收一名综合素质高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博士生,由导师全额资助,同时向导师全部负责。
前面提到的沈开举教授便是中标的“特殊博导”中的一名,他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以及与国外合作的多个项目。他说:“导师搞科研,靠一人肯定是不行的,导师资助学生,为学生负责,更有利于高效地开展科研工作,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教授告诉记者,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研究生奖助办法、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涉及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是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突破口。
河南日报2008年4月2日报道:
郑大强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 副教授也能当博导
(本报记者 王晖) 副教授也能当博导
38岁的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臧明玺一夜之间成了全校的新闻人物:她被学校破格聘任为博士生导师,在此之前,她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教师。
3月31日,郑大对外宣布,该校研究生培养将在全国省属高校率先实行新机制,首先在今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作出重大改革,打破博士生导师终身制,不唯资历,不唯职称,拿出5个博士生招生指标,在全校范围公开选聘,允许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招收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由导师向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包括4年的学业奖学金4万元和助研奖学金3.2万元。
消息一出,马上有33位教师踊跃申报,臧明玺便是其中之一。
副教授也能当博导,这种博士生导师不唯身份论的做法,为这次改革拉开了序幕,随之展开的是有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系列大动作。郑大此举,再次引发了我国研究生该怎么培养的话题。
推行以科研主导的导师制
赵旭是毕业于郑州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与他的同学相比他的毕业推迟了半年,“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论文,导师没有课题,也没有经费支持,所以论文迟迟无法完成。”而据记者了解,与赵旭情况类似的人还有很多。
记者采访了郑州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王宗敏,他说:“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导师没有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还在招生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脱离科研的培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据了解,郑大此次改革的目标是:推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建立以奖学金为核心的动态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和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健全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每月生活费不再是280元
从2008级研究生起,郑大将统筹多种资源,包括原来的由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作为生活补助的研究生助学金、导师提供的助研经费、社会捐赠的奖学金、科研项目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费以及学校筹措的其他经费等共计1500多万元,用于建立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学校另外每年筹措100万元用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郑大对非在职的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业奖学金资助面将达90%以上,每年不少于8000元的助研奖学金;全日制硕士生的资助面将达70%左右。
今年就要毕业的郑大历史学院博士生闵祥鹏感慨道:“博士生每月拿280元生活费、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日子该结束了,这样下去,谁还有心思安心科研?”
郑大人不想过安逸的日子
合校7年来,郑州大学超常规大踏步向前发展,目前已拥有国家层面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57个,2007年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高校第35位。
上述种种,可以称之为土壤。在这样的土壤上,研究生这种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后备力量,理应茁壮成长。然而,事情好像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问题,便成为摆在郑大面前的一个问题。
校长申长雨给出的答案很明确:“井没压力不喷油,人没压力不上进。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学校目前已经到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临界点。在这样一个逼近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刻,郑大人不想过安逸的日子,我们将通过推进包括科研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本科生教育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争取早日把郑大带向高水平大学的行列。”
大河报2008年4月1日报道:
副教授当博士生导师 导师给学生发″工资″
——郑州大学强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记者王曦辉)臧明玺,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2006年9月,才从加拿大蒙特利尔临床研究所应聘到郑大。这位年仅38岁的女博士后上周五成了学校最受瞩目的老师。
通过该校研究生部严格遴选,臧明玺成为郑大历史上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并在本月立即展开招收博士生的工作。
按照惯例,博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往大多注重资历和指导经验。
博导,这个被认为是高于教授的学术荣誉,凭什么交由副教授担任?
“的确,过去的博导都是从有一定造诣的教授中遴选出来。但是,博导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它更是一个承担博士生培养的重要岗位。允许有科研业绩和科研能力突出的副教授做博导,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观念,凸现博导的岗位属性。”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说。
郑大的教师们知道,副教授遴选博导工作的展开,也标志着之前在校园内议论了三四个月的郑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大幕彻底拉开。
博士经费鼓励导师全额资助
郑大校长申长雨说,从今年开始,该校将率先在全国省属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即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成为第一个突破口。该校拿出5个导师全额资助的博士生招生指标,在全校范围公开竞争。除了教授可参与竞聘外,具有博士学位且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副教授也具有竞争资格。这一不唯资历的做法打破了现行的博导终身制。
中选的博导,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7.2万元为其招收的博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其中包括4年学业奖学金和3.2万元助研奖学金。
“就像一场及时雨。”臧明玺说,经费达95万元的国家863项目申请过来后,仅靠她一人来完成,显然不现实。招收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就成为当务之急。“如果没有这次改革,一切都是空谈。现在不仅是我搞科研工作的劲头很足,获悉这个消息后,我们学院的年轻教师都备受鼓舞。”
30多位申报的教师中,中标的还有本身已是博导的郑大药学院院长刘宏民。这位东京大学的博士后对于学校与国外高校接轨的做法表示大力支持。“在欧美乃至香港的高校,只要有科研项目和经费,不论教授、副教授都能招博士,这样做最终推动的是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也让研究生教育回归了本质。很高兴,我们也迈出了第一步。”
申长雨说,研究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导师有责任和义务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这项改革今年先在博士招生中推行,明年在硕士招生中全面铺开。”
导师没项目招生免谈
对于有留洋背景的刘宏民、臧明玺来说,郑大这次与国际接轨的改革很容易理解,可是也有不少老师对此提出了质疑,“研究生经费一向都是国家和学校出,凭什么拿我们的经费给学生发补助?”有些老师甚至把这次改革直接形容为“地震”。
对此,亲自参与这次改革的郑大研究生部主任王宗敏说,有老师起初不理解改革很正常,因为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已经运行了近30年。
“有些导师不论是否有研究项目和经费都招研究生,其结果是一个老师带很多研究生却无力指导,研究生常年见不到导师或无研究项目可做的情况在业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相反,科研项目多,急需更多研究生参与和完成课题研究的导师又会因这种‘大锅饭’的做法而得不到足够的支持。”郑大学位办副主任梁惠说。
“导师的主导作用不显著,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社会上诟病研究生培养质量就不足为奇了。”王宗敏说,今后,研究生导师招生原则上都必须有科研项目,原则上没有研究项目、没有经费的导师不能招生。
让博士“月薪”彻底告别280元
同样,原有的研究生资助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据了解,目前,不少学校实行的是统一发放普通奖学金的资助办法,它既与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表现无关,导师也缺乏调控余地,容易造成研究生混日子。
郑大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生闵翔鹏说,他们现在每月拿280元补助,还不如郑州最低生活保障的工资高。“这点钱怎么能让多数已成家育子的博士生安心搞科研?”据了解,为了生存,不少学校的博士生在做课题的时候会去外面兼职代课,以补贴家用。
王宗敏说,从2008级研究生起,郑大将统筹多种资源,用于建立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新机制运行后,郑大对非在职的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业奖学金资助面将达到90%以上,绝大部分非在职全日制博士生可通过承担助研工作而获得除免交培养费外,每学年不少于8000元的助研奖学金,博士“月薪”最少能拿到800元。全日制硕士生的资助面也将达70%左右。
研究生教育也要实行淘汰制
据了解,在目前多数高校推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学生只要考上研究生,基本上都能毕业,拿到学位,这种状况也将在郑大此次改革中打破。
王宗敏说,研究生教育要引入淘汰机制。导师不但要有经费投入,而且还要负责对研究生实际表现进行考核,表现不好的研究生将失去资助,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据介绍,除了有权淘汰综合素质和学业不合格的研究生,从今年开始,郑大还将赋予研究生导师更大权力。如导师有权参与硕士研究生的面试等工作并提出录取建议,对考生是否被录取具有否决权,有权参与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相关工作并决定是否愿意录取,有权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活动,有权参与评定和推荐学业奖学金和三助奖学金候选名单。
创建高水平大学已到了“临界点”
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副教授当博导”的消息就传到了省会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国目前仅有十几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试行,有研究生院的其他40多所高校也只是刚起步。郑大也搞改革,凭什么?”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学校如今已经到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临界点。不进则退!郑大必须自我加压,全面进行改革。”郑大校长申长雨说,“目前学校在校研究生已突破1万人。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能否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是学校能否向研究型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
申长雨表示,从今年开始,郑大除了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还将通过推进科研激励机制改革、本科生教育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改革、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等八大改革,实现学校的全面转型。“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
东方今报2008年4月2日报道:
考上郑大研究生每月补800元 在全国省属高校首例
(记者 赵媛 实习生 高慧 通讯员 张承凤)考入郑州大学的研究生每月将可拿到800元以上的生活补助,大大超过以前不到300元的标准。昨日,记者从郑大获悉,从今年开始郑大研究生培养机制将实现重大改革,这些措施在全国省属高校中尚属首例。
郑大将设置和国际接轨的“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招生计划,每年预留出少量博士招生指标,用于导师全额资助。目前,学校从2008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中首先拿出5个指标,导师须从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的4年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合计7.2万元,学校已有33位教师踊跃申报。
郑大还将推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经费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这也是郑州大学首次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