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媒体对我校赈灾献爱心活动的报道(3)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02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河南日报(农村版)2008年5月27日报道:
                河南全力救治危重灾区病人 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记者李海旭 实习生许梅)“地震后,我们已经很多天没有洗澡了,在这里真是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5月26日上午,面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地震中腰椎骨折的四川省青川县沙洲镇左德林老人的女儿感动地说。
  作为我省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三甲”医院,5月25日,郑大一附院接收了一批特殊的客人——41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伤员。为了让伤员感到家的温暖,该院专门设立了爱心病房,把条件最好的干部病房让给了灾区伤员,为每位病人准备好了纯净水、点心、牛奶等慰问品,每个病床都换上了崭新的床上用品,床头柜里放置了牙刷、牙膏、香皂等日常用品,并准备了可口的饭菜。伤员到来后,护士们逐一为每位病人清洗身体、修剪指甲……把点点滴滴的爱都倾注到灾区伤员身上。
  考虑到地震后灾区病人骨伤比较多,医院调集了我省知名骨科专家王利民、呼吸内科知名专家王静、心理咨询科主任李幼辉、经验丰富的骨科护士长赵辉等精兵强将,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对41名病人进行了各项检查和感染清创工作。目前,救治小组为伤员制定了治疗方案,准备实施手术。
  面对郑大一附院的浓浓爱心,很多病人及家属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护士长赵辉动情地告诉记者:“震区的伤员失去了家园和亲人,郑大一附院就是他们的家!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妈妈,这里真好!”
  (记者李圣云 通讯员陈建设)5月26日上午11时许,当记者走进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二附院”)新病房大楼908病房时,年仅3岁的小伤员彬彬正在病床上玩耍护士送来的玩具。新奇的玩具令他兴奋不已,他不时地问守候在身边的妈妈:“妈妈,这里真好!”
  彬彬是郑大二附院此次接收的20名伤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幼儿园上课,在幼儿园老师组织幼儿统一向外撤离的时候,他不幸被倒塌的围墙砸伤右腿,经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我们在这里被照顾得很好,像住进了宾馆一样!”彬彬的妈妈说,“从昨天上午一住进病房,就马上有护士端来温水给孩子擦洗身子、洗脚,还有人送来苹果、香蕉和牛奶。医生还给孩子进行了检查,说伤势并不严重,恢复一段时间就好了。”
  彬彬住的是3人间病房,配备了专用高脚餐桌、有线电视、洗手间等设施,还可以免费拨打长途电话。为了让病人及家属吃上可口的饭菜,医院邀请川菜名厨上门指导,制定出了专门的川菜食谱,并对食堂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必须保证质量,做到科学营养搭配,品种经常变换。

大河报2008年5月30日报道:
               “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河南医生铿锵回答副总理
  (记者王灿)接到命令后只用了两个小时,5月14日下午1时30分,郑大第二附属医院迅速组织了一支由1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和一批抢救器械及药品,在副院长陈瑞珍的带领下,奔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救死扶伤是我的本职工作,到四川抗震救灾,如果我没有参加,会是一种遗憾。”医疗队中一名主动请缨的护士长表示。
  17日,医疗救援队共同书写“请战书”之后,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救灾第一线。队员不顾个人安危,在海拔近3000米的汶川县威州镇姜威城医院安营扎寨,见证了一幕幕“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情景。据统计,在灾区13天时间内,共救治伤员1200多名。这些医疗救援队员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穆桂英”请缨挂帅
  在奔赴四川抗震救灾的河南医疗队6个分队长中,只有一位是女性,她就是河南医疗队第四队队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陈瑞珍,今年53岁,也是该队年龄最大的一位救援人员。在得知医院要派医疗队时,她毫不犹豫,主动请缨要求带队到抗震救灾一线,并率先进入震中汶川县。
  据了解,5月16日医疗救援队抵达灾区后,被安排在四川资阳第二人民医院和资阳中医院进行伤员救治。当天上午11时40分,由医疗队被紧急调往汶川重灾区进行现场救护,医疗队途经简阳、成都、蒲江等地,一路上受到余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险阻,17日下午,途经阿坝时遇到100多公里长的塌方,汽车无法通过,他们当晚住在阿坝体育场,对群众进行疫情防治的教育。由于工作强度大,陈瑞珍血压竟达到高压180,低压120。
  最让陈瑞珍和医疗队激动和难忘的是,5月21日下午3时45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来到汶川威州镇姜威城郑大二附院医疗队驻地,亲切看望并慰问了正在那里紧张救治伤员的医疗队队员。回良玉副总理仔细询问陈瑞珍,灾民安置点的防病救治情况如何,有没有传染病发生?陈瑞珍回答:“在安置点干部群众的大力协助下,防病救治工作顺利,目前还没有传染病流行。”回良玉欣慰地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疫情问题,你们一定要把疫情牢牢控制住!”陈瑞珍大声回答:“请领导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虽然很辛苦,但最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有能力让疼痛和疫病远离灾区群众!”陈瑞珍说。
  最好的生日礼物
  上个月,郑大二附院护理部主任那建华的儿子,在给母亲买衣服的时候开玩笑地向母亲讨要即将到来的生日礼物。那建华一直放在心上,因为儿子4岁的时候不幸失去了父亲,平日繁忙的工作让她无过多精力照顾儿子,这么多年来也没给儿子过过几回生日。这一次,那建华决定给儿子好好过个生日。
  汶川地震发生后,她没来得及与儿子告别,便踏上了去前线的征途。“因为担心有余震,患者和我们都在帐篷里,下午最热时温度接近40℃。帐篷里人多地方小,忙活一天下来身上的衣服都能挤出水来。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不过大家都习惯了。”
  5月23日是儿子的生日,在救灾一线给伤员进行治疗的那建华经同事提醒才想起儿子的生日,然后发了条祝福短信。儿子没有一丝埋怨,给妈妈回了一条短信:“妈妈在前线救治病人,就是最好的礼物。”
  郑大二附院医护人员在抗震救灾一线救治一名小伤员(记者白周峰/图)

东方今报2008-5-26报道:
               272名灾区伤员安全到河南 今报《震·感》增刊倾情推出
  昨日11时03分,载着272名四川灾区伤病员的专列终于到达郑州火车站。
  ……
  这次共接收伤病员272人,其中70岁以上的18人,年龄最大的是85岁的老太太;10岁以下的16人,年龄最小的是43天的女婴;危重病人30人;随同伤病员来陪护的亲属264人。
  省卫生厅副巡视员韩长远带领我省近百名专家,要将灾区伤病员安全接送到9家医院。按照预订方案,病人分配在省人民医院40人,郑大一附院41人,郑大二附院20人,郑大五附院20人,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20人,武警医院20人,郑州市中心医院42人,郑州市五院40人,郑州市骨科医院29人。
                 最好病房 留给灾区伤员
  (今报记者 张雅平)今报郑州讯“他们从废墟中死里逃生,辗转来到河南,除了安排最好的病房、最强的治疗团队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昨天中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说。
  4岁的黄啸被抬进位于郑大一附院的干部病房,这是郑大一附院最好的病房,是为生病的领导干部住的,这次专门为灾区的受伤群众腾了出来。
  黄啸的家在青川县乔庄镇,是入住该医院年龄最小的病号。他进入病房,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后,立即捂着眼哇哇哭了起来。“他以为是要给他做手术呢。”黄啸的妈妈说,地震发生时,黄啸的奶奶正好背着黄啸送他上学,眼看着一块大石头飞来,奶奶急忙把黄啸扔了出去,自己当场被砸死,黄啸却保住了一条命,头被撞破,左脚骨折。
  旁边的护士急忙把挂在床头的纸鹤递给了黄啸,并晃动着纸鹤的翅膀做飞翔的姿态,黄啸捂着眼睛的手露出一条小缝,不再哭闹。
  按照事先的分配方案,郑大一附院这次应该接收40名病人,但是,第40床和第41床的岳亚琼和岳乐乐是同班同学兼好朋友,想住在一起,郑大一附院就破例多接收了一个病人。
  分配过房间后,护士开始发放生活用品。除了牙刷、洗发水、洗衣粉这些必需品之外,还给每个病人和家属发了一套内衣,包括袜子。“对于女士,我们还特意准备了卫生巾。”一名护士说,他们事先列了一个清单,十几名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讨论了半天,只要能想到的,全都买回来了。
  在每间病房里,除了两张床、两把椅子之外,还配备有电视,卫生间里还能洗澡,医院24小时提供热水,床头和走廊的墙上还挂着志愿者叠的纸鹤,上面写满了祝福的话语。
  昨天中午,趁病人吃饭时,郑大一附院院长阚全程再次召开了紧急会议,对伤员的病情进行会诊,指示各科室主任要根据伤员的病情,制订详细的治疗方案。“我们要配备最强的医疗队伍,尽快帮助伤员恢复健康”。
  开会期间,3位30岁左右的男子走进了病房,他们掏出1000元现金递给一名伤员的家属,悄悄地走了。记者上前问他们的名字,他们摆摆手,没有回答。
               “无论走到哪儿,我一辈子都感谢河南人!”
  (今报记者 王献军 梁新慧 实习生 孟韶俊 通讯员 陈建设)
  今报郑州讯 昨天上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当医护人员抬着灾区伤员向住院部飞奔时,两旁的群众自发地鼓起了掌,掌声经久不息。几乎同一时间,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也出现了同样的感人场景。
  为了这一刻 他们演练了两天
  昨天上午11时,郑大二附院门口的广场上,20辆担架车和6辆轮椅排列整齐,每辆担架车前都站着4名医护人员——两名医生、两名护士,数百名医院员工、患者和群众也赶来迎接灾区的伤员。
  11时46分,警车开道,10辆急救车从火车站疾驰而来,医护人员迅速接下伤员,直奔住院部。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喧哗,围观的人群为灾区伤员和医护人员献上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临时抽调来的ICU护士长李付华说,时间就是生命,为了今天,参与此次接送伤员的医护人员整整演练了两天。
  最危难时刻 老教授再显身手
  今年74岁的苏芳忠是神经外科教授,原郑大二附院副院长。当年唐山大地震时,他是中央医疗队河南分队的队长。
  5月13日,已退休赋闲在家的苏教授到医院找到院长,要求参加医疗队去灾区,医院最终没有同意他去灾区,这让老人很懊恼。
  从报纸上得知医院要接收灾区伤员的消息后,苏教授再次来到医院,要求参与救治工作。
  这一次,医院同意了老人的请求,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几位已经退休的老专家和老教授,与医院各科室的骨干一起组成了专家组,确保伤员得到最好的治疗。

河南商报2008-05-26 报道:  伤员到郑州,就算到家了
            郑大一附院:千纸鹤扮靓“爱心病房”
  商报讯(记者 望开源)伤员们入住的病房,不仅有电视、空调,还挂有写满祝福的千纸鹤。
  昨日上午10时30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着绿色丝带的医护人员已准备好20辆专用推车,列队站在道路旁边,做好迎接四川灾区伤员的准备。
  郑大一附院把灾区的伤员统一安置在老干部病房二楼。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革化民介绍,为了给灾区伤员腾出更多的空房,他们用了两三天时间,将老干部病房楼与临床实验楼打通,然后把腾出的办公室安排给灾区伤员。
  这些“爱心病房”除了有电视、空调,还挂有写满祝福的千纸鹤。据了解,听说四川灾区伤员要来郑大一附院治疗,郑大护理学院的100多名学生,连夜赶制了1600多只千纸鹤。这些千纸鹤上写满了同学们的心里话:“我们都是一家人”,“明天会更好”……
  除了温馨的装扮外,郑大一附院还为41名伤员配置了4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师、10位医生、24位护士和100多名陪护人员。                
              郑大二附院:76岁老院长披挂上阵
  商报讯(记者 张高峰 实习生 殷婷婷)昨日上午,郑大二附院76岁老院长披挂上阵组成专家组,对20名伤员进行全面检查复诊。
  昨日上午9时许,郑大二附院百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接诊队严阵以待。20副担架在院内依次排开,每副担架专门配备2名医生、2名护士。
  11时48分,随着第一辆急救车紧急驶进医院广场,守候在周围的数百名市民,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来自灾区的亲人们。人群中有市民喊道:“加油,郑州就是你的家!”
  “从第一辆急救车进医院,到最后一名伤员顺利入住病房,前后仅用了7分钟时间。”郑大二附院院长王建平教授说,医院上下紧急动员,专门开辟绿色救助通道,为灾区入住伤员提供了最好的病房和医疗救助条件。

  该院76岁的退休老院长苏芳忠教授亲自披挂上阵,牵头组成医疗专家组。11时50分,苏教授就出现在9楼病房内,逐个对入住伤员进行全面检查复诊。“唐山大地震时,苏院长就曾奔赴前线展开医疗救援。”该院专家组成员介绍。

河南商报 2008-05-27报道:  
                   病房里暖意融融
  妈妈,这里真好!
  昨日11时许,当记者走进郑大二附院新病房大楼908病房时,年仅3岁的小伤员彬彬正在病床上高兴地玩着护士阿姨刚刚送来的玩具。新奇的玩具令他兴奋不已,不时地向守候在身边的妈妈眉飞色舞地说:“妈妈,这里真好!”
  彬彬是郑大二附院此次接收的20名地震伤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幼儿园,不幸被倒塌的围墙砸伤右腿。此次地震中,彬彬的爷爷奶奶不幸遇难。是妈妈陪着他来郑大二附院接受治疗的。
  病房设施齐全像宾馆
  “我们在这里被照顾得很好!”彬彬的妈妈说,“从昨天上午一住进病房,就马上有护士端来温水给孩子擦洗身子、洗脚,还有人送来苹果、香蕉和牛奶。医院很多医生为孩子进行了检查,说伤势并无大碍,恢复一段时间就好了。”
  谈话间,有几名护士走进病房,来给每一位伤员测量体温,并询问他们和家属需要什么。记者发现,这个干净的3人间病房里配备了有线电视、可免费打长途的电话、独立洗手间,每个病床的床头柜上都摆有鲜花、水果、饮料、食品、温馨提示卡和慰问信。为方便伤员吃饭,医院还特意为他们准备了病床专用的高脚餐桌。
  医院餐厅送上美味川菜
  几个护士刚走出病房,送饭的医院餐厅服务员就把一套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了每一个伤员和家属面前。记者注意到,餐盒里除了米饭和一份紫菜汤外,还有辣椒炒肉、川味粉条、西红柿炒鸡蛋等菜品,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据送饭的服务员讲,为了更好地解决伤病员及陪护的饮食问题,医院对食堂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邀请了川菜名厨上门指导,制定出了专门的川菜食谱。
  川籍大学生前来当“翻译”
  结束采访时,记者无意中发现病区门口的服务处,6个学生模样且四川口音的年轻人也正在抓紧时间吃饭。他们中的一个年轻人告诉记者,他们是医院特意从郑州大学招募来的四川籍大学生志愿者,来这里的任务就是充当“翻译”,协助医院解决语言沟通困难等问题,同时也让受灾的“乡亲”感受到浓浓的乡音。 (商报记者 连惠燕 通讯员 陈建设)

经济视点报2008-05-30 报道:
                   爱心大接力:为了地震灾区的同胞 
  5月25日上午11时3分,郑州铁路局首趟支援四川地震灾区转运伤员的救16次列车驶入郑州火车站。从四川到河南,一场由地震引发的爱心接力在郑州上演。
  “灾区人民,欢迎回家来疗伤!”5月25日上午11时3分,郑州铁路局首趟支援四川地震灾区转运伤员的救16次列车驶入郑州火车站。
  据郑州市铁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救16次列车运送到郑州的伤员共272名,陪护人员259名。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五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武警河南总队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成为这次接收伤员的指定医院。
  医院积极备战
  为了迎接灾区伤员的到来,得到通知的医院都做好了积极准备,并且提出了“一切为灾区人民”的口号。
  ……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成立了抗震救灾专门病区,病区设在新装修好的住院部大楼12楼,设置病床50张,均系新购置的多功能病床。同时从各科抽调10名医疗骨干力量(均系高级职称医师)和25名护理骨干组成医疗救治小组,抗震救灾病区主任由医务科副科长、普外专业副主任医师担任。病区护士长由大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担任。
  而对于需要心理干预的病人,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要求心理科医师每天到病区查房,做好伤员的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加强病区医护人员心理知识的培训,协助做好心理康复治疗工作。

东方今报2008-05-29报道:
                     五名震区伤员成功手术 
   昨天,对于来自青川县地震灾区的赵廷喜、何文珍等五位伤员来说,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经过郑大一附院专家组的详细会诊和精心准备,昨天上午首批为他们实施了手术。一天成功实施五台手术,这是接收震区伤员的九家医院的首例。
  这次手术的救治小组是以郑大一附院“爱心病房”的骨科专家为主,手术从上午9点半开始。
  36岁的伤员曹炯胳膊受伤,他的妻子非常担心:“曹炯是我们家的顶梁柱,胳膊要是保不住可怎么办啊!”对此,郑大一附院“爱心病房”病区主任、我省著名的骨科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利民教授安慰她:“放心吧,我们坚决不让一位伤员落残”。
  首例手术病人是住在该院年龄最大的80岁老人赵廷喜,他在地震中右胳膊受伤,导致肱骨干骨折。由于受伤时间比较长,加之老人心脏不太好,手术风险高、难度大。
  为防止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心血管教授贾玲在手术中全程监护。为了不使病人落残,主刀医生廖文胜博士和徐玉生博士小心地保护桡神经,为病人实施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人清醒后,经检查,桡神经功能完全正常。
  手术总指挥王利民教授始终在各个手术台前巡回指导。五例手术中,难度最大的是为70岁老人李应贤实施的尺、桡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由于老人尺骨和桡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移位明显,加之尺骨临近关节,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影响关节功能,引发后遗症。
  手术由骨科吴学建教授和刘宏建教授主刀,手术进行了近三个小时。经过C型臂透视,骨折处达到了解剖复位。但专家精湛的技术为老人以后彻底康复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此次手术中的五位病人,有四位是胳膊受伤,一位是腿受伤。经过郑大一附院20多名医护人员在无影灯下的奋战,五例手术全部成功。
  下午3点手术全部结束,得知手术十分成功,曹炯的妻子激动得泪流满面,握着医生的手说:“为了手术,你们中午饭都没顾上吃,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东方今报2008-5-31报道:   
                 “不仅要保他的命,还要保他的肾和腿”
  (今报记者 吴婧 通讯员 王莉)今报郑州讯 得知不用截肢了,16岁的沈刚高兴坏了,他可是郑大一附院接收的41名灾区伤员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沈刚才来到医院时,被确诊为挤压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右腿大量的肌肉组织坏死,病情非常严重,很可能需要截肢。
  在沈刚入院的当天下午,专家为沈刚进行了急诊清创换药、抗感染,并运用先进的血液过滤机进行血液透析。连续四天为他做了三次清创手术和四次血液透析,以清除右腿的坏死肌肉,帮助他恢复肾功能。“病人才16岁,我们不仅要保他的命,还要保他的肾和腿!现在,他右腿的坏死组织基本没有了,肾功能也恢复了,不用截肢了。”沈刚的主治医师、郑大一附院的张雪培博士很欣慰。
                 “幺弟好好养伤,我们一起重建家园”
  (今报记者 沈春梅 通讯员 李郑安)
  今报郑州讯“幺弟莫哭,好好养伤,我们一起努力,回四川重建家园。”昨天上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爱心病房内,3名四川籍女劳教学员和青川来的伤员互相鼓励。
  省女子劳教所有十几名四川籍学员,22岁的李艾(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我家是绵阳的,从电视里看到地震后,都没心思改造了。”李艾说。
  昨天上午,省女子劳教所的干警来到郑大二附院看望灾区伤员。李艾特意和另两名四川籍劳教学员一起,跟着来看望四川老乡。

河南商报2008年6月2日报道:
                    85岁老太太伤后第三次截肢
  商报讯(记者 龚瑾 通讯员 唐江文)昨天,我省接治的年龄最大的灾区伤员、85岁的张仕秀老人再上手术台,这已经是她受伤后第三次截肢。
  据介绍,地震发生后不久,老人的左下肢就已在当地急救所做了截肢处理,发现创面感染,为保护老人生命,再次截肢。但由于当地灾后医疗条件所限,老人入院时她的左腿伤口处有感染。
  为了保障手术效果,专家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王义生决定,亲自主刀为老人做手术。
  上午9点左右,老人被推进了手术室。老人的女儿周继华安静地坐在手术室外,她说她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医院让她很放心。
  察看了老人截肢处包扎部位后,王义生说:“太长了,往下放吧。”手术后,王义生对记者说,受条件限制,老人已经做了两次截肢,在保全生命的情况下,他们这次手术就是尽可能的将肢体多留长一些,以保留患者的部分肢体功能。
  这次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非常成功。
  鉴于老人年龄大,要对其全天24小时监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生命体征正常,一般在10—12天后就可拆线。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4:03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