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2008年6月5日报道:
用心给予爱
●讲述人:赵山明(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系主任、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男49岁
●采访人:记者端子(duanzi 20040417@163.com)
●采访时间:2008年6月2日
[讲述人:赵山明] 心理援助不能光凭热情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界除了给予灾区同胞物质与人力的支持外,对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本次地震救援中,灾后心理干预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国重大灾害救援历史上,这是心理干预行动反应速度最快的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中国目前的心理学界存在三个分支,一是医学界,主要以分布在各医院的心理治疗师为主。二是心理学会,是以各高校心理学老师为主,即所谓的学院派。三是社会力量,即分散在各个层面的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各级心理咨询师。在这三个分支上,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管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临如此大的灾难,各个系统都迅速行动起来,医院通过卫生厅或卫生局组织志愿者赶赴灾区,学校也组织了自己的志愿队参与到心理干预中,社会力量则自发地组织起来,直接到灾区进行心理干预救援。这种空前的团结与热忱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国人在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不屈,在不同的岗位向灾区施以援手,更让心理学界自身振奋着,感动着。
地震发生后不久,我们就向学校递交了奔赴灾区进行心理干预的申请书,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召开了誓师大会。心理学系的教师、学生积极报名,争先恐后要到灾区进行心理支援,热情让人感动,但心理援助不是一般的救援,它要严格遵循心理干预的规则,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而且并不是学习过心理学知识的人都适合做灾难后的心理干预,所以,在这些志愿者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筛查工作,选取有资质和相应素质的志愿人员。
所以,心理援助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理性客观地对待,学校指出:不能盲目地拥向灾区,必须根据灾区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因为我们的初衷是去救助,不能添乱。
灾难心理干预是一个有规则、有技术要求的系统工作。在听从调遣的同时,我们对学校的志愿者进行了培训。虽然这些学生都是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心理学研究生,但面对如此惨重的灾难,不要说他们,即使是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和心理师也缺乏相应的经验积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中国还没有心理干预的意识,所以,中国还没有建立应对大灾难的心理支援系统,但没有直接经验不意味着没有原则可依。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对战士做了心理筛查工作,有丰富的灾后心理重建经验。国内的心理学界也持续对唐山地震后的心理状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所以,在誓师大会之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生都行动起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收集相关信息,去粗存精,随时准备投入到细致而长久的心理干预工作中去。
我很感谢这些学生志愿者,他们让我看到了责任的力量,但同时,我一直在告诫他们,一定要有扎实的准备才能开展救援,这份热情才会有施展的机会,因为心理干预救援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并不只是直接奔赴灾区这一种表达方式。因为,且不说灾区当时的忙乱紧张需要有序地开展心理救援,即使从心理学层面来讲,急于求成都有可能适得其反,救援不到位,反成添乱。
灾后心理障碍分三个阶段,一是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在灾害发生一个小时内即发病或者说24小时内发作,一般一个月内可以完全缓解。在这个阶段的表现为一种精神病态,因其表现为意识改变,对时间、空间感知歪曲,对环境定性不清楚,不配合治疗,需要药物配合治疗。而事实上,这样的急性应激表现除非第一时间赶到抗灾一线的心理医生,一般人很难看到这种情形。作为后方的心理工作者,可能更要关注的是另外两个阶段: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这时的病人会出现一系列的症候群,强迫性的回忆,与地震有关的声音、气味、图像,甚至是身体触碰,都会让创伤的情景反复在病人脑海里闪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晚上容易失眠、做噩梦,从而导致精神疲乏,注意力下降,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问题。很多患者因此会用酗酒、滥用药物来麻醉自己,社交能力逐步削弱,增加精神疾病易感性。
事实上,我们要帮助的正是这样一个相对少数的群体,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灾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正在所有的心理志愿者急切难耐之时,我们听到消息,会有一批地震灾区的伤员来河南接受治疗。我们的准备与储备终于有了切实的用武之地。
一对一的干预帮助
郑州大学五个附属医院中的第一、第二、第五附属医院都接收了一定的伤员。因为第一附属医院有自己的心理治疗科,力量很强,完全胜任心理援助工作,我们的服务对象定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志愿者随即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医院实施心理援助。目前共有21位伤员在该院接受治疗。每天,我们的研究生在不影响主治医师对伤员的医治前提下,和自己负责的伤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帮助。
灾后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这是一种以支持和保护性为主的心理帮助。这些来郑州的伤员与志愿者之间存在着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的沟通障碍,需要志愿者不仅要按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更要改变通常的心理设置,调整角色,以更好地贴近伤员,建立恰当的交流、沟通渠道。所以,我们的教师要随时关注这些志愿者在医院观察到的情况,与他们交流意见,发现问题,立刻调整治疗方案。为此,研究生的很多正常课程暂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对灾区伤员的心理干预上,同时,我们的老师还开展了对伤员的家属、护理伤员的护士的培训工作,有了这些心理干预知识,他们在护理时就能更好地服务于伤员。
对一些有典型灾后应激反应的伤者,志愿者在一对一进行干预治疗的同时,会提醒管床大夫密切注意。在同学们的反馈中,我们注意到,一位中年女性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特别爱说话,可第二天再去时,她又变得沉默不语,即使和志愿者交谈时也会“王顾左右而言他”,眼神游移,注意力不集中,但第二天又变得侃侃而谈,无话不说。如果没有专业的判断,初次接触她,一般人会觉得她状态很好。但我们的志愿者会非常留心她的一举一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她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伤员到了郑州,受到各接收医院无微不至的救治与关怀。这种关怀对伤员也是很好的心理支撑,但我们在为这些医院无私付出感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一些问题:过度的关爱有时不利于心理健康。对伤者有求必应,一味地满足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依赖,毕竟,未来很长的路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在心理学上,就有“继发性获益”的现象。而心理治疗,无论是被动的心理咨询还是主动的心理干预,最终的目的是让受助者自己重建健康向上的心态,而不是把救助者当成自己一生的拐杖,一刻不敢离。一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评估、诊断,发现自己负责的病人可以平衡自己的心态,就要及时撤出。不能为了“做”而做,因为有时候“做”并未必比“不做”更好,受助者有需要才是关键的。
[采访人:记者端子]我是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科即郑州大学心理学系的实习基地采访赵山明主任的。在这里,九院心理科常主任也表示,除了随市卫生局派出的心理救援志愿队直接到救灾一线的医生,更多的志愿者留守本市对灾区来郑的伤员进行心理干预治疗,而他们的对口医院是郑州市骨科医院。两位主任一致的意见是:心理干预必须科学有序地进行,对来郑州接受治疗的伤员所做的心理干预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救助,这个救助方案必须经过管床医生的认可,毕竟,对于急需医疗救治的伤员,心理治疗是配合、辅助治疗。而目前是,除了这些伤员,更有一大批从救灾前线归来的救援人员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简单的午饭后,赵山明主任急匆匆赶回了学校,一方面是了解志愿者在医院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是对他们随即开展的一次团体心理干预援助进行指导。
这次团体心理干预援助是针对刚刚从抗灾前线归来的武警消防战士进行的。等我们一起赶到学校,心理系各级研究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商讨相应干预细则、方案。一些救援人员反映,抗震归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眠、做噩梦、精神恍惚,甚至有人觉得活着很没意思。
[讲述人:赵山明] 现在,最需要救助的是救援者
在心理学上,一般将创伤危机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涉及亲临地震的幸存者。他们恐惧、无助,往往会被别人死去自己却活下来的内疚感而压倒。第二级别:涉及救灾一线的营救人员、医护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他们因为工作强度大,无法救助更多的群众而感到自责,或濒临崩溃。第三级别:涉及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目睹灾情画面后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反应的每一位旁观者。学术界称之为“替代性创伤”。所以,除了灾区亲临地震的幸存者,一大批救援人员需要心理干预支援。
据我所知,河南有近10万人参与了抗震救灾,这些在前线夜以继日救援的武警官兵、部队战士、消防战士、医务工作者包括防疫人员等各战线的救援人员在高负荷的救援之下,直接接触死亡场景,面临着危险,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达到了极限。这一大批的人极易出现心理学所说的“二次创伤”,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反应,针对这些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必须尽快跟上,以免错过最佳的干预时间。
心理学系准备的这次针对消防官兵进行的团体心理干预援助是在《大河健康报》牵头下组织的,我很高兴媒体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些从灾区归来的救援人员几十倍于来郑州治疗的伤员,需要更多心理专业人士对他们给予及时、有力的支援与帮助。
对消防官兵的救援后心理干预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还有一大批这样的特定人群需要心理专业人士有步骤地给予干预支持,也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救援的各系统人员能主动和我们联系,避免那些为灾区流血流汗的救援人员出现严重的负性情绪反应。
[采访人:记者端子]下午的采访只能在赵主任对研究生做心理干预培训的间隙进行,一边采访一边听着他们讨论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对灾区伤员进行心理干预的情况。每一个志愿者都很认真地汇报前一天的工作情况,并提出他们的困惑,而老师则及时给出建议。
跟着赵主任采访的一天是充实的,这忙碌的一天里呈现的是留守在本地的河南心理界人士切实的工作状态。
如赵主任所说,心理干预援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艰巨工作,让大家一起努力,用心去给予爱吧。
大河健康报2008年06月17日报道:
在灾后心理援助座谈会上,多位心理学专家提到——灾后心理援助急需统筹安排
(记者杨振东 见习记者曲华敏 实习生张佳文 记者洪波图)
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5月24日,大河健康报联合河南大学、河南省心理学会组成大河健康心理援助团赶赴四川灾区,并被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指派到四川汉源地震重灾区进行灾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6月3日,大河健康报联合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郑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同组建心理援助队,为陆续来郑治疗的灾区伤员、来郑求学的灾区儿童,还有回郑的救援人员展开团体或个体心理辅导。
除此之外,参与心理援助的还有医院精神医学科的大夫,有民间心理咨询师自发组织的志愿者队伍。
这么大规模的心理救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第一次,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于是,6月10日,大河健康报邀请参加这次心理援助行动的诸位心理学业内人员,请他们盘点这次心理救援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对我们今后的心理援助工作有所帮助。
■现场援助篇——
在血与泪中艰难“疗心”
……郎艳:郑大一附院此次接诊伤员共41位,其中最小的4岁,最大的86岁。我们给每个伤员做了心理评估,失眠、焦虑的比较多。
在做心理辅导时,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和他的父亲让人记忆犹新。小男孩在震中前脚掌受伤被切除,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病情时他好像有点回避,但是嘴上不说出来。心理专家在给伤员交流时会让伤员们画画、做游戏,以调节他们的心情。专家们发现小男孩每次画的画图案都很灰暗,做游戏时有暴力倾向。而小男孩的父亲,看起来比孩子的心理问题还严重,担心孩子以后的前途,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也是不说话,但是每当看到他时,他总是面带微笑,可一转脸就马上不一样,完全能感觉出他在微笑背后的痛苦。
■经验教训篇——
发挥各自优势 分类进行援助
……
■建言篇——
建立统一指挥机构“疗心”需打持久战
赵山明: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心理援助主要是缺乏经验,包括国家、卫生部也没有应对这种灾难的经验。现在心理援助暴露出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灾难心理援助行动的统筹安排和反应机制。政府机构、学校、医院与团体等来不及互相沟通与配合,重复无序地进行灾后心理干预。所以,我们呼吁政府牵头协调各方援助力量,着手建立整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预备队伍,使心理援助工作能够有效、系统、长期地进行。
……
还有一些孩子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异常,可心理的创伤可能会一直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在灾区,老师的一个集合哨声,竟然让一个孩子“啊”的一声吓僵了。因此,对这些人的援助绝非像我们这样只能提供短期帮助的人所能达到的。因此,我们更深切意识到,心理救援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毕竟我们在那儿待的时间有限,回来只能靠发短信交流。我觉得应以培养当地心理专家为主。
到会人员(涉及郑州大学):
赵山明: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郎艳:郑州大学一附院精神医学科主治医师
……
东方今报2008年6月6日报道:
抗灾女队员“倾诉”减压
(记者 吴婧)今报郑州讯: 做梦、流泪、恐惧……经历过地震的四川同胞需要心理干预,而支援灾区的医务人员,同样需要心理疏导。昨天下午,郑州大学工会组织了“慰问抗震救灾医疗队女队员座谈会”,让20余名换防归来的女队员倾诉后,接受了心理辅导。“回到郑州后,一连三四天一闭眼还是灾区的情景,还有那里人们受伤的样子。”郑大二附院的副院长陈瑞珍说,现在每天还和汶川的同事通短信,晚上有时还会梦到当时的情景。参加两次大地震救援工作的王江波,是郑大五附院耳鼻喉科的护士长。说起当时的情景,这位身经百战的老护士也是多次感动落泪。
郑州大学工会副主席、女职工委员会主任李中琳说,队员们在前线经历这些后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会影响到心理健康,所以举行这次座谈会,让每个人都发言,让她们交流倾诉,安抚她们的身心健康。
郑大一附院的心理科博士李淑英说,经历过这次地震,每个人都会出现哭泣、恐惧、压抑、发呆或心情不好等心理反应,甚至还会有冲动、发脾气等过激行为,所以要通过倾诉、交流等方式来帮她们释放,“让她们多倾诉,多参加活动”。
每个队员讲完后,两位心理专家还给队员们进行了心理疏导和心理测试。
商报网:2008年6月5日 报道:
郑大心理咨询中心为人生加油
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你有持续的压力感吗?在与人相处时,你的人际关系紧张吗?孩子越长越大,你有没有为孩子不听话苦恼?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你有没有无能为力的感觉?竞争激烈、压力增大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的人生加油!
A 做好父母 你有合格证吗?
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职业,大多数的职业上岗前要经过职业培训,比如司机、医生、律师等,可是世界上有一种神圣伟大的职业在上岗前却没有任何培训,那就是——家长。所以,“无证上岗”“盲目操作”也就见怪不怪了。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0岁孩子,0岁父母。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往往容易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天天鞭策孩子努力学习上进,然而自己的成长却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停滞了。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最新推出——家庭教育指导师,助您一臂之力!郑州大学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是河南省最先举行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机构,郑大教育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专业的讲解传授,让您快速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深爱孩子的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不留遗憾。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因为孩子还在成长中,从争取持证上岗开始,为当好父母做些功课吧!
B 关注心理健康 构筑和谐人生
5·12汶川地震后,心理干预、心理救援成为热门话题,为帮助灾难幸存者、救援者及他们的家属,各地都组织大批心理咨询专家奔赴灾区,给心理遭受巨大创伤的人群提供支持、陪伴和鼓励,使无助、混乱、惊慌的受伤者安静下来,疏导和重建受伤者的心理家园。其实,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考试落榜、婚恋失败、职业受挫等问题时,受创伤者的心理都会发生变化,如何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心态、增强应对能力,如何构筑和谐、健康的心理空间成为心理咨询师乃至每个人的必修课。
在美国,每1000人中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按照13亿的人口数来计算,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100多万的缺口。在郑州大学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进行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相关基础知识和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测验技能等相关技能实践后,参加统一考试,九年能够考取不同等级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成为心理咨询师,不仅可以享受灵活的工作时间,可观的收入,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对于个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际关系,都有着不可限量的提升。(商报记者 王焱/整理)
心理咨询师电话:0371-67761661 家庭教育指导师电话:0371-67767251
办公地点:郑州大学南校区教学2号楼318室、319室
C 培训心理咨询师等1500多名
郑州大学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成立于2003年6月,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河南首家批准的集面授、远程培训于一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是我省最早开展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专业机构。
5年来,郑州大学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凭借权威专业的培训认证、雄厚的师资力量、资深的专家团队,培训了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1500多名,为一批有志于心理咨询、家庭教育事业的人开辟了成才之路,成为省内该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军者。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