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2008年12月1日报道:
郑大研究生导师打破终身制 让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具活力
(记者胡炳俊)11月初,郑州大学按照新机制首批聘任的190名博士生导师和1144名硕士生导师陆续拿到了学校颁发的聘书。与过去不同,此次导师聘任工作依据导师目前是否指导有在读研究生、是否参加导师考核及考核是否合格、导师年龄等几方面进行。不管资历深浅,无论教授、副教授,凡眼下没有科研项目,没有在读研究生,或未参加考核及考核不合格的本次暂不聘任,待招到研究生或考核合格后再予聘任。60岁以上或已办理退休手续的硕士生导师、65岁以上或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博士生导师这次也不在聘任之列(不含院士及国家政策有特殊规定的人员)。
这意味着,自1977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培养以来,长期实行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终身制率先在郑州大学宣告结束。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为什么要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改革?改革包含了哪些内容?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目的: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们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从今年4月就开始了,不仅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肯定。《中国教育报》曾以头版头条的位置,介绍了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所做的探索。”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说,学校之所以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的改革,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08中国大学评价》上,郑州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名列第35位,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4次排名前移。从上边的数字看,郑州大学各项指标表现良好,要想继续提升,研究生培养和创新环境空间最大。而研究生创新环境不仅间接评价各大学研究生的平均质量,对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也颇具参考价值。
据悉,此次导师聘任工作依据导师目前是否指导有在读研究生、是否参加导师考核及考核是否合格、导师年龄等几方面进行。凡目前没有在读研究生或未参加考核及考核不合格的本次暂不聘任,待招到研究生或考核合格后再予聘任。60岁以上或已办理退休手续的硕士生导师、65岁以上或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博士生导师本次不再聘任,其中不含院士及国家政策有特殊规定的人员。57岁以下硕士生导师、62岁以下博士生导师,聘期为三年;超过此年龄导师逐年聘任,聘期为一年;59岁以上硕导、64岁以上博导暂按一年聘任,聘期内如到退休年龄,按人事处相关退休管理规定办理。
“为配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凸显导师的岗位属性,在第一轮博导聘任中,有一部分教授没有被聘。”王宗敏说,通过导师聘任工作,学校进一步理清了导师队伍,同时起到了督促导师积极上岗的作用,为明年全面铺开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实质:实行评聘分离
对延续了30年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改革,绝不是一件小事,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前,2005年,国家教育部在西安交大、哈工大等三所理工科高校中尝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7年,试点扩展到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17所高校。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要求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全部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记者从郑州大学研究生部了解到,为了把这次改革落到实处,也为了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不落后于试点院校,学校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研,不仅参考了试点院校的经验,还把国外高校中的做法引入学校加以消化,然后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出了《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及相关配套方案。
过去,很多人把导师看成一个光环,看成一种“职称”,甚至是“荣誉称号”,高校中除了“院士”,名片上能印上“博导”就感觉无上光荣,而实际上,研究生导师也好,博士生导师也罢,只是一个教授而已。有课题有经费,指导有研究生,才能算是博导。学生也只有参与到课题当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实质就是实行评聘分离,评得上说明有能力,聘任的前提是考核要合格,包括年龄、聘期内有什么科研成果,有没有课题、经费等。为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博士生导师真正成为工作岗位,郑州大学今年初率先在博士招生中做了一个尝试,从2008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中拿出5个指标,在全校范围公开遴选博导,允许有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招收由导师全额资助学费和助研奖学金的“导师全额资助制”博士生。即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只要有项目有资金,从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四年的学费和助研奖学金合计7.2万元,就和教授一样可以招博士生。这一举措在广大教师中得到热烈响应。
机制:长效保障和内部激励
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还配套出台了研究生招生管理办法、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管理办法、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等,旨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王宗敏认为,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确立,为推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经费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建立以奖学金为核心的动态研究生奖助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要强调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必须拥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和必要的研究经费,理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通过改革实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
意义:向研究型大学过渡
研究生的奖助与其实际表现相结合,改变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类似于“大锅饭”和“铁饭碗”的计划经济形式和现象,形成了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奖助机制。
过去,博士生每月只有280元的生活补助。新机制运行后,郑州大学对非在职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业奖学金资助面提高到90%以上,绝大部分全日制博士生除了免交学费外,还可通过承担助研工作获得每学年不少于8000元的助研奖学金,比过去翻了一番多。校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获得者,学校每生每年追加2000元助研奖学金。全日制硕士生的助研奖学金获得面也将达到70%。同时,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的形成,对于吸引优秀生源、有效改善生源质量也大有裨益。
显然,这次改革对郑州大学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型,进而向研究型大学过渡,有着重要意义。“过去,研究生招生分计划内和计划外,奖学金只对计划内学生发放,学好学坏都一样。新的培养机制导入以后,公费、自筹经费终身制被打破,每学年考查研究生的学习表现和科学研究能力,并在考核基础上对奖学金的资助对象和资助额度进行调整,有利于多出、快出成果,对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有好处。”郑州大学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宏民说,国外高校就不存在导师终身制的说法,教授、副教授甚至讲师,只要有项目和科研经费,就可以招硕士研究生或招博士研究生。
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据了解,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大学明年将启动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计划。
“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在35万人以上,按此数字,全国在校硕士研究生就有百万大军。尽管叫研究生,但与20年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过去主要是为了补充高校师资力量,现在则呈现多元化特点,这就需要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也就是说,把硕士研究生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前者是博士生的后备军,在硕士期间要掌握较好的理论研究方法,在科研与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后者是面向就业市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王宗敏说,国家不可能支撑百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条件,将来真正进行科研的人才,在硕士生入学时就要进行遴选,这部分学生要作为博士生的后备军来培养。更多的则是培养应用型的硕士研究生,这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必须是有更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有利于就业。
王宗敏认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是专才,是某个领域、某个研究方向的拔尖人才。博士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就是为了将来做学术,他们是国家未来科研的生力军、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学校将拿出更多比例的奖学金,让这部分人安心搞科研。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