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媒体报道:郑大女教授许群获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1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新华网2008-12-01报道:
                     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
  新华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齐中熙)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日在北京揭晓,本届共评选出5名获奖者和5名提名奖获得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出席颁奖仪式。
  获得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启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谭文、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车文荃、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环境工程系教授盛美萍。
  获得提名奖的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毕银丽、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许群、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祝凌燕、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风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时晶。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是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联合 举办。

中国教育报2008-10-18第1版报道:
                10位科学家入选青年女科学家奖 有6位来自高校
  本报北京10月17日讯(记者 赵秀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等10位科学家,入选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正奖或提名奖,其中,有6位来自高校。这是中国科协今天在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
  这6位高校教师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盛美萍、南京理工大学教授车文荃获得正奖;郑州大学教授许群、北京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时晶、南开大学教授祝凌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毕银丽获得提名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机构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

科学时报2008-12-10 (A1 要闻)报道:
                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许群:爱上超临界流体的女化学家
  (作者:易蓉蓉 谭永江 张承凤)12月1日,对于年仅37岁的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许群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许群凭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即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抗溶剂诱导聚合物结晶从而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荣获了今年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5名提名奖之一。
  许群是郑州人,本科和硕士都是在郑州大学化学系完成的。“我高中的时候物理化学并不好,数学特别好。刚上大学的时候对化学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当被问到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不是从小就有化学天分的时候,许群说出了上面的一番话。
  刚进化学系学习的许群开始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可能是个性使然,许群告诫自己既然选择了化学专业,就一定要让自己喜欢上化学。她从大一暑假便开始看《居里夫人传》,努力培养自己对化学的兴趣,在学习上不断给自己施压。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毕业时,她以全系第二名的成绩顺利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
  就这样,许群把不喜欢变成了喜欢甚至热爱,她说“越是大家觉得难的事情我就越要做好,这也是督促我进步的一个动力吧”。在科研工作中,她总是有特别多的东西想要去实现,她已经把在科学上的不断探索当成了一种可以享受的乐趣。由此也为她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2001年,年仅30岁的许群完成了德国Karlsruhe核研究中心环境技术化学的博士后工作,谢绝了德国、美国、英国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邀请,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校郑州大学。这个选择,在许多人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对许群来说,却是意料之中的人生选择。谈到放弃国外先进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时,许群说:“我很喜欢德国,因为那里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验态度,但那里终究不是我的祖国。”
  许群回到郑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瞄准国际前沿,建立超临界流体实验室,填补了河南省空白,并结合国际前沿,重点开展了超临界流体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007年12月,许群课题组在《大分子》(Macromolecules)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周期性地在碳纳米管上排列:超临界二氧化碳诱导聚乙烯结晶》。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写道:“这个研究报道了一个全新的利用超临界CO2制备shish-kebab相态的结构的方法……这个工作开启了一个制备杂化结构的新机遇。”
   2008年,许群又在《大分子》上发表了文章《纳米杂化羊肉串儿结构:超临界二氧化碳诱导聚乙烯在碳纳米管上结晶》。审稿人评价说,“这是一篇具有重要研究结果的非常让人着迷的学术论文。”
  许群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此时距离她建立河南省首家超临界流体实验室已经7年。她将超临界流体应用在节能减排、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方面。所制备的高强轻质的工程塑料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用于民用领域,如汽车轮胎制造业代替传统制品,在保证性能不变的同时,由于轻质,可大大节省能源。
  许群说,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她秉持的就是父母教导的严谨、有条理、高效,“所谓高效就是把时间看得很珍贵”。见缝插针,利用来北京领奖的机会,许群还要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做实验,和导师韩布兴讨论问题。
  记者看到她背的书包特别重,就好奇地问她。她从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英文资料,有的已经翻看得很破了,很多地方画着红线或者密密麻麻写着一些批注,“文献就要挤出时间看,我来北京坐在火车上,有三四个小时可以静静地看文献,好高兴啊,不会有人打扰我了”。
  “如果说有困惑,就是经费问题。我当时是因为对母校郑大有感情,而且先生也在郑州,所以回了郑大。但地方高校经费申请渠道少、数量少。”许群说,“但我相信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现在已着手和企业联系了。”

河南日报2008-12-10报道:
                郑大教授许群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
  (记者王 晖 实习生刘宗祥)日前从郑州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许群教授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这也是我省青年女科学家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每年仅推出10人,其中正奖5人,提名奖5人。
  2001年,年仅30岁的许群完成了在德国的博士后工作,回到母校郑大,她建立的超临界流体实验室,填补了河南省空白。2002年,许群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超临界流体对高分子材料表面的诱导结晶现象,并开展了相关研究;2003年,她凭借在有关多孔材料方面的研究结果,被《美国应用聚合物科学》杂志引为封面;2005年,由于她所做的以蚕丝为模板制备双重结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被邀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国际第二届关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大会”,并作了报告。

大河报2008-12-8报道:
              许群:河南培养的首位“杰出女青年科学家”
  (记者王曦辉 实习生郑雪丽)许群,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获得者,河南省首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7岁,土生土长的郑州人。12月4日,刚从北京领奖回来的她接受了媒体专访。
  齐耳短发,气质清雅脱俗,声音清脆,笑容灿烂,说话很有感染力,记者面前的许群,与人们常说的女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针对中国女科学家而设的最高奖。每年一次,共有10名获得者,5名为正奖,5名为提名奖。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开始,共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44名女科学家获奖。许群是河南本土培养获得此项荣誉的首位女科学家。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按评委打分名次算,许群排在第七名。
  2001年,许群从德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归来,在郑大创办了河南首家超临界流体实验室。她的研究领域涉及超临界流体中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等。7年时间,她几乎每年都是荣誉加身,研究成果更是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特别是超临界二氧化碳诱导聚合物结晶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
  许群毕业于郑大化学系。但是高中时候的许群,并不喜欢化学。好强的个性让她不轻易放弃,带着一种越是不喜欢就越是要学好的逆反心理,她不但顺利毕业还考上了研究生。直至今天,化学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许群说:年轻人不能过分放纵自己,不能以不感兴趣为借口,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年轻时不吃苦什么时候吃苦呢?”
  在外人看来,许群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年轻有为事业顺利。但许群也是一位普通的女性,生活里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当年许群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时,德国方面极力挽留,并且推荐她到美国和英国继续发展。但是都被她拒绝了,家庭因素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她觉得回国搞研究有更多的自主性。2006年她获得郑大“三育人”先进个人时曾说:“我深信不疑,如果把过去的5年从中国平移到德国或美国,我未必能取得这些成绩。”
  许群的梦想很大。“我希望在80岁的时候能拿到诺贝尔奖,我不会退休了就停止研究,要活到老,学到老。”

东方今报2008-12-5报道:
                 建超临界流体实验室 郑大女教授获青年女科学家提名
  (记者 赵媛)昨日,从郑州大学传来好消息,在12月1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许群,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成为我省历年来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青年女科学家。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每年仅推出10人,其中正奖5人、提名奖5人。许群是郑州人。2001,年仅30岁的她回到母校郑大,瞄准国际前沿,建立超临界流体实验室,填补了河南省空白。

中新网河南新闻2008-12-08报道:
                  河南首位青年女科学家许群 做河南的居里夫人  
  中新河南网郑州12月8日电(周梅媛 宋涔逍)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中,郑州大学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的许群教授获得了提名奖,打破了自04年开创该奖以来我省为零的记录。本届共评选出5名获奖者和5名提名奖获得者,徐群教授排名第七。该奖创立五年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奖共44名,其中正奖24名,提名奖20名,分别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今年我省也跻身其中。
  许群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在郑州大学先后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后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从德国Karlsruhe核研究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化学会《Crystal Growth & Design》等杂志审稿人。在短暂的工作经历中,许群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三尺讲台上,她是一位尽心尽责的高校教师;在实验室里,她是一名刻苦钻研的科研工作者;在基层锻炼时,她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者。无论在哪个舞台上,不变的都是她那倔强好强的性格和坚持探索的精神。
                       实验室里的钉子精神
  许群教授主攻超临界流体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超临界流体中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即改性,以及超临界流体中碳纳米管的改性及其相关功能性纳米材料的制备等研究方向。首次发现了超临界流体对材料表面的诱惑结晶现象,并在研究碳纳米管的改性使,发现了一种新技术,有关该技术的研究内容连续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Macromolecules,同时申请国家专利三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等项目。著作有《环境、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和英国剑桥出版社《Biodegradable polymer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中相关章节。
  许教授今年只有37岁,但她的科研成果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些跟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是分不开的。当年高考结束,没有考到理想的学府,她就下定决心考研弥补高考的不尽人意。当时报了化学系,但是她的化学高考成绩并不好,而且对化学并没有什么兴趣,她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学好化学!”接下来就是不断地请教老师,不断地钻研。到了大三,专业知识的难度加大了,学习力度加强了,很多人都在抱怨太苦了,有的人退缩了甚至放弃了,但是她却时刻提醒自己“再难也要钻研下去”,就这样她脱颖而出了。她说她喜欢做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就像女生选择理科选择搞科研,“这种感觉很酷”。把大家认为的“苦”理解成“酷”,就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大家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许教授的可能。
  许教授1999年到德国修博士后,期间备受上级赏识,曾被推荐到美国发展,但是最终她放弃了这些发达国家的优厚待遇,选择了回到祖国,回到母校。除了对“根”的特殊情愫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她已着迷于科学研究,对科学的感情上升到了纯粹的不计得失的境界,她要在国内宽松的科研环境中追随自己的研究之梦。“金钱和荣誉是生命的附加值。”许教授的话不正印证了古人的“非淡泊无以明志”吗?
  学校里的同事说,找许群不用到她家里去,直接到实验室里到她的教学岗位上就能找到她。许教授一有时间就钻到实验室里去寻找自己的“乐趣”。“生活是为了工作。”走在马路上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恐怕很少人乐于这种奔波,大都是为了生计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许教授心里,工作已占有比生活更重的分量。“居里夫人是我心目中的榜样,我一直在拿她作参照,不断反省自己。”许教授说她会一直钻研下去的,只要她还存在于这个世上。
                       讲台之上的春风化雨
  2001年七月,从德国Karlsruhe研究所回来的许群教授回到了母校,开始了将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工作生涯。她接了三门基础课教学工作,并每年负责指导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生学习,培养出了一批有用之才。2003年,她所带的本科生常玉宁同学连续发表了3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文,被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三所世界著名大学同事录取;2004年带的7名本科学生全部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公费研究生;她所指导的研究生也在学习期内发表了多篇SCI收录论文,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2006年毕业的一名研究生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
  “你教一点技术,学生只能用于眼前,你若教他们从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他们将会受益终身。我认为,对一名教师来说这一点很重要。”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分不开的,许老师是这么说的,在教学工作中她也是这么做的,她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你们一定要有事业心,这样才能产生责任感。”“人的一生中只有你们现在这个阶段是为自己生活,为自己努力的,不要放纵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要赶早,尽早地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定位,这样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我希望我的工作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赋予我们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当他们走出郑州大学,都是社会有用之才,都会为他曾是一个郑大人而感到自豪。”
  许老师在德国搞研究的时候正好赶上咱们国家申奥成功,她所在的研究所里就自己一个中国人,北京申奥成功后的第一个早上,一到所里,就看到几十人站在走廊上迎接自己,并且热情地和她拥抱、祝贺!那时许老师感受到了从未如此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后来她这样自己的学生说:“不管是谁首先要有一种爱国情感,一种民族的自尊,这样就不会觉得找不到价值导向了,而且还会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提供奋斗的向上的动力。”
  兴趣是许老师成功经验的关键词,从一个化学成绩不怎么样、对化学不感冒的高中毕业生到大学时代投身到化学学习研究中,再到现在成为国内凤毛麟角的女科学家,许老师爱上了她的专业、她的实验室、她的科研教育工作。她告诫学生:“抓住你想要的,找到你所喜爱的,找到以后就全身心地为它付出。”
                      挂职期间的尽心尽责
  2003年11月至2004年12月,她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参与了由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到我省许昌县担任一年挂职副县长。挂职期间,曾分管科技工作、教育、民政、武装、人防和残联等方面的工作,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科技领域,她利用自己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带领许昌县科技局参加第七届中国北京科博会,成功推介了8个项目,居全省同级单位推介项目数之首;同时签约合作项目5个、意向金额1720万美元,均为许昌县理念参加科博会之最;此外还组织成功申报了许昌县省级示范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教育领域,作为一名本职教育工作者和兼职的教育管理者,她积极协调,使多个学校旧房危房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改造旧房危房2.4万平方米;同时由于意识到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她积极组织开展了“选拔教师帮扶支教”活动,制定了有关县中心学校的优秀教师轮岗到偏远乡镇授课的政策,部分解决了偏远乡镇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在民政方面,组织有关单位对城镇低保、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等进行了认真调研,为建立救助体系工作提供了依据。在残联工作方面,她积极争取,许昌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终于落成。
  完成博士学位之后,只工作了两年,许教授就挂职副县长,当时她的学历很高,但是社会经验很欠缺,于是就把握住这个机会,在任职期间尽心尽力地为群众服务,全面地锻炼自己。一年的挂职期限到了,许老师并没有沉醉于上上下下的赞许与挽留,而是重新投身到了心爱的科研工作中来。“这段经历让我切身地了解了中国基层更广大群众的生活,这对纯粹的学术事业可能没有多大帮助,但它让我从宏观上建立了一种服务意识,是我更深刻地认识了社会,认识到个人奋斗的最大意义在于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形成共振,更坚定了我为中华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在许群教授的眼中,成绩永远都是过去式,她总能从成绩中窥探到下一站的方向。

郑州日报2008年12月日报道:
                    她想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访我省首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获得者许群
  (本报记者 刘国润 通讯员 王 颜 文/图)她是我省首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获得者,她的梦想是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昨日,记者在郑州大学见到了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许群。
  “12月1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开展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该奖项每年仅推出10人,其中正奖5人,提名奖5人。许群因在化学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发现,获得了提名奖。这是我省青年女科学家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这一奖项是由20名院士作为评委集体评选出的。”郑大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
  “我的根在郑州”
  “我觉得自己给河南争了光,没有辜负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刚从北京领奖后返郑的许群仍沉浸在喜悦中,她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1971年在郑州出生,在郑州完成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教育。1996年,她从郑大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她进入德国一家国家级核研究中心——环境技术化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年仅30岁的许群完成了博士后工作,谢绝了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多家科研机构的邀请,回到了母校郑大。“我很喜欢德国,那里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验态度,但那里终究不是我的祖国,我在中国,在河南,在郑大,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
  “做自己不喜欢的”
  “我高中的时候物理化学并不好,刚上大学的时候对化学一点兴趣都没有。”许群的这番话让记者颇觉意外。“高考后当我知道自己被郑大化学系录取后,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喜欢化学,我找来《居里夫人传》,努力培养自己对化学的兴趣。大学里我遇到了很好的任课老师,他激起我对化学的兴趣,我由成绩平平的学生成为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毕业时以全系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保送本系研究生的资格。”
  “不能以不喜欢为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现在我对化学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充满好奇,很享受工作的过程。”把科研当作乐趣,许群也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我的偶像是居里夫人”
  12月1日,站在领奖台上,许群把自己的科研生涯总结为这样的两句话:找到并追随自己的兴趣,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多年的学习研究生涯中,许群始终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发现并培养自己在学术上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与对兴趣的坚持,才让许群在科学的征途上取得现在的高度。
  获奖后,在受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交流时,许群说:“努力寻找自己所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她说,我的偶像是居里夫人。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6:18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