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10年7月7日5版
铿锵十年路 同心铸辉煌
——郑州大学合校十周年纪实
本报记者 冯芸 本报通讯员 张威
前 言
2000年7月10日,河南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郑州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三所高校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的郑州大学生机勃勃,在新世纪扬帆启航。
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郑州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
十年风雨征程,十年辉煌发展。郑州大学在融合中锐意改革,在改革中跨越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极大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郑大特色的融合之路,被教育部领导誉为全国发展最快、融合最好的高校之一。
励精图治谱新篇
合校伊始,万事具备,人心思进。郑州大学按照“实质合并、平稳过渡、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推进学校的深度融合,将40个院(系)整合为33个,机关处室从60多个精简为20个。同时制定各类规章性文件和规定,实现了制度、规划、财务、管理和领导统一,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
把新的郑州大学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建设这个学校,是合校之初郑大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学校提出破解“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资源比较缺乏的条件下,如何创建全国一流大学;在学校合并、多校区运行且又缺乏现成经验的复杂局面下,如何领导和管理好巨型大学”这“三大课题”,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学校集中力量,广泛调研,制定了《郑州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郑州大学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郑州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明确了学校近、中、长期的主要建设任务和战略举措,确立了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纲举目张。全校上下紧紧围绕学校“三大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按照每一年度、每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强化内涵,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郑大特色的创建高水平大学之路。
跨越发展铸辉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过10年的辛勤耕耘,郑州大学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校园建设、对外交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教育之本,在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合校之初,全校仅有学生2万多人,其中研究生1200人。如今的郑州大学有46个院(系),6个附属医院,9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4.2万人,各类研究生1.3万人。10年来,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0万多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学校一流的教学质量。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等次。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学校被评为全国2009年度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50项,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围绕规模、结构和层次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教授发展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倾注感情留住人才,创新机制管理人才,强化服务用好人才。如今,郑州大学可谓名师荟萃、群星璀璨。学校有霍裕平、钟香崇、吴养洁、申长雨4名专职院士,有24名双聘院士,4名中原学者。校本部在岗教职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3200多人。教授633人,副教授16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合校时270人增加到1500多人。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1人,16名教授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弗尔德·穆拉德、罗伯特·蒙代尔、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等世界级大师也相继到郑大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10年来,郑州大学瞄准世界和国家科技前沿,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科研工作取得骄人成绩。霍裕平院士主持的“磁约束热核聚变基础理论研究”被批准为国家“973项目”,是我国2005年度资助力度最大的一个项目,总经费达6500万元;由钟香崇院士挂帅,立足河南省丰富的铝矾土资源研究开发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基系列产品,可使河南省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申长雨院士围绕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为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学校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70多个。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产出科研成果7000余项,其中700多项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合校初,学校年度科研经费到款2000多万元,2009年达到2.4亿元。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后与安阳、商丘等市签订了校市全面合作协议,与新飞集团、宇通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全面合作关系,多项高新科研成果已在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郑州大学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始终将学科建设摆在学校优先发展的位置,本着“整体推进,分层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加强集成,形成特色”的原则,重点抓好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推进学科交叉,培养优势和特色学科,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合校初没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没有一个一级博士点,而如今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0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数量上升到全国高校第25位;有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2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至今,郑州大学校本部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93亩,其中,新校区作为主校区,占地面积4845亩,2001年8月28日奠基建设,计划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学校建设突出“环保型、智能型、文化型、节约型”的建设理念,一座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校园已基本建成。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籍、元和广场上傲然挺立的钟楼、泊月长廊边随风舞动的垂柳、河园里碧波荡漾的湖水都是每位郑大人最美好的记忆。
10年来,郑州大学的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先后与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对外交流的层次和深度都有了长足进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学校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开设了12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每年举办上千场学术报告会,孙家栋、杨叔子、厉以宁、余秋雨、二月河等名师名家多次来校讲学。学校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以开学典礼、表彰典礼、毕业典礼为重点,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年钟声晚会等,为大学生搭建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逐渐积淀形成了“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激励着全校师生为着共同的目标攻坚克难,永不懈怠。
郑州大学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和谐,求真务实,紧紧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2001年,郑州大学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3年,郑州大学团委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2008年,学校在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继往开来展宏图
郑州大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刘云山、刘延东、李岚清、罗干等分别到校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学校调研,研究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对学校提出殷殷希望。
各级领导对学校的亲切关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郑州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描绘了振奋人心的发展前景。
申长雨校长在回顾合校十周年的发展历程时说:郑州大学在过去的10年里提前完成了“三大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实现了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的整体转型,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围绕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按照新的十年发展规划,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
郑永扣书记在2009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说:郑州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强化内涵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原崛起作出积极的贡献。
十年风雨砥砺,十年成果辉煌。2009年,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郑大时指出,郑州大学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希望郑州大学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着力打造全国一流高校,特别是在河南中原崛起战略中,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望未来,郑州大学将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扎实的脚步,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中谱写出更加宏伟壮丽的华彩乐章。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