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7月11日头版
郑州大学3校合并10年,屡屡斩获“零的突破”
新华社郑州7月10日电(记者郭久辉)7月10日是新郑州大学3校合并10周年纪念日,10年间,3校合并的郑州大学跨越发展,取得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出河南本土院士等多个“零的突破”。
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
合校后,作为国家“211工程”地方综合大学,新郑州大学不断推进学校的深度融合,重新整合教育资源,分三批合并了重复或相近的13个专业,新建18个专业,将40个院(系)调整为33个,形成了富有特色、相互补充、不断生长的专业结构体系。与此同时,校部机关处室则由原来的60多个精简为20个,重新制定各类规章制度,实现了制度、人事、财务、管理和领导统一。
学校如何定位,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是郑大人共同关注的问题。2003年,学校领导班子调动广大教职工集思广益,深入调研,经过900多人次的讨论和修改,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三大规划”明确了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新校区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路径,目标是创建全国一流大学。
7年的努力,“三大规划”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合校之初,全校学生2万多人,其中研究生1200人,如今学校有46个院(系),9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4.2万余人,各类研究生1.3万人。
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郑州大学充分重视高校内涵建设,狠抓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郑大以全票通过获得“优秀”等次。目前,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近10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
国家级重点学科从无到有,达到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取得零的突破,并达到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1个,专业博士点学位1个。博士点数量由合校时全国高校落后位次上升到第25位。同时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受到教育部表彰和社会好评。
丰硕的教学成果缘于郑州大学有高水准的师资队伍。随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教授发展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等的实施,目前,郑州大学专任教师3200余人,是10年前的3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合校时270人增加到1500余人,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1人。
2003年,吴养洁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实现了河南本土院士零的突破;2009年,校长申长雨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郑州大学有专职院士4人,双聘院士24人。
在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带领下,郑州大学科研水平获得长足发展。目前,设在郑大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有53个,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2000年至今,郑大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国家“863”“973”计划项目等500多项。
一批高水平、具有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在郑州大学产生。霍裕平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由钟香崇院士挂帅开发的矾土基系列产品,可使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申长雨院士挂帅研制的“神舟七号”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新华社—河南频道》2010年7月12日
郑州大学“顶天立地”开展科研创新服务社会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12日电(记者郭久辉)郑州大学10日与河南煤化工集团等一批企业签约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至此,郑州大学已与200多家企业及地方政府建立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此同时,郑州大学还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申长雨教授用“顶天”来比喻郑州大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立地”则比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近年来,作为国家“211”工程地方综合高校,郑州大学实现了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转型,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显著增强,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霍裕平院士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成为我国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申长雨院士挂帅研制的“神舟七号”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为我国航天领域主要产品国产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设在郑大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有53个,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2000年至今,郑大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120项。
依托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郑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如,依托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已为新飞、海尔等家电企业、中国南车集团、郑州日产等汽车行业的数百家企业进行了模具制造和产品开发,,其中200余副替代了进口模具,推动了我国模具工业和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郑州大学生化工程中心与河南天冠集团合作,解决了燃料乙醇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了车用乙醇汽油项目的推广和应用。
由霍裕平院士亲自挂帅、与河南登封电厂集团联合开发的电解加钛铝合金技术,已经在汽车、摩托车轮毂、建筑型材等产品中得到成功应用。
由钟香崇院士领导的高温材料研究所,与耐火材料企业建立多个产学研基地,开发的矾土基系列产品,解决了铝矾土杂质会含量高、利用率偏低的难题,可使河南铝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
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郑州大学也获得了巨额的经费支持和成果转化回报。近年来承担的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取得的科研经费高达数亿元,而近年来校企合作技术成果转让收入每年也以数千万元计。2009年郑州大学开发的“石油发酵十二碳二元酸生产尼龙1212和尼龙12T”项目单项技术转让费就达1400万元。
《人民网—河南频道》2010年7月11日
郑州大学召开庆祝合校十周年大会 3000余人参加大会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 (记者 智泓)7月10日上午,郑州大学召开庆祝合校十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河南省委、省政府发来贺信。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河南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司长牛燕冰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省有关部门、各地市以及兄弟高校负责同志、在豫工作的院士、校友及师生3000余人参加了大会。
为隆重庆祝合校十周年,郑州大学于5月12日召开了庆典活动筹备工作协调会,对庆典活动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两个月以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对郑州大学十年来的快速发展给予报道。学校举办了数十场“名师名家”讲坛,邀请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等名师大家莅临郑大讲学;举办了校园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大赛、flash动漫大赛、征文大赛、青年志愿者主题活动等14项“感动郑大畅想未来”合校10周年庆典主题文体活动,营造了团结、鼓劲的良好氛围,展示郑州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合校以来的十年,是郑州大学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的十年。郑州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新校区建设、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济日报》2010年7月11日第03版:要闻
郑州大学举行合校十周年庆
记者党涤寰、实习生莫凡
本报郑州7月10日电 记者党涤寰、实习生莫凡报道:今天上午,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的新郑州大学,在河南郑州举行合校十周年庆祝大会。
合校十年来,该校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实现了河南省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零”突破。目前该校在国家“211工程”地方综合大学中,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是全国4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科技日报》2010年7月11日第03版:综合新闻
郑州大学合校10年成功转向研究教学型高校
本报郑州7月10日电(记者乔地)合校10年,郑州大学由以教学为主的大学,转向研究教学型大学建设新阶段。今天上午,该校举行合校10周年庆祝大会。
10年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并确立了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该校现有46个院(系),6个附属医院。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110余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通过“211工程”建设,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有机化学、中国古代史、化学工艺、病理学、肿瘤学等学科,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先进行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53个。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其中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及支撑计划项目500余项,40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
郑州大学以霍裕平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际热核聚变(ITER)计划”,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钟香崇院士主持的高铝矾土研究,使铝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和大环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成功的“神七”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香港文汇报》2010年7月12日A27版
鄭大慶合校10年 李克強盼提高質量
【本報中原新聞中心記者劉蕊 實習生古春、李冰電】鄭州大學上周末召開慶祝合校10周年大會,並邀請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河南省政協主席王全書等領導及校友、師生共3,000多人出席了慶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對此作出重要批示,希望鄭大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研究能力和辦學水平,為促進中部崛起、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貢獻。
在內地,大學合併被認為有助於整合及壯大高等教育的實力,亦能令學生獲得多元化綜合教育。佔全國人口近10%的河南高等教育基礎薄弱,到2000年,普通本科院校和在校生人數均佔內地總數約3%。當年7月10日,在該省省委、省政府的組織下,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合併為新的鄭州大學,成為內地地方院校中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並培養出河南省第一位本土院士,所擁有的博士點數量在國家「211工程」地方綜合大學中位居第一。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