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总第66期 2010年号
深入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申长雨
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新世纪以来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我有幸参加并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部署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作为教育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建的“211”工程重点高校,郑州大学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全校师生员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学校“三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新校区建设、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更趋合理,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显著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被教育部领导称为“近年来全国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特别是要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机遇,主动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把学校今后的发展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去,放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和定位,围绕未来10年“把郑州大学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拉高标杆,提高标准,进一步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全面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力争到2020年,使学校主要办学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平,进入全国高等学校的先进行列,走在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前列,成为国家特别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是要更加注重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努力把郑大办成一所理想远大、境界高远的大学。我们将立足河南,更加积极主动地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融入中原崛起的战略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我们将面向全国,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在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方面有所作为;我们还要瞄准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努力为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作出贡献。
二是要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郑大办成一所人才培养层次高、质量高的大学。继续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优化专业布局,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三是要更加注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把郑大办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坚持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重,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抓好重点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围绕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在若干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人文社科研究等方面力争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努力使郑州大学进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
四是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努力把郑大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大学。以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布局,提升层次,努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良性学科生态体系。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前沿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211工程”三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扬优支重,实施重点突破,培育优势和特色学科,力争使若干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国内前沿水平。
五是要更加注重教授治学,着力造就学术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努力把郑大办成一所崇尚学术、充满活力、富含民主的大学。抓住国家“千人计划”和河南省“百人计划”实施的有利时机,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努力维护学术尊严,注重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教授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具有郑大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激发办学活力。
六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努力把郑大建设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强、贡献大的大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和创新校市、校企合作机制,依托河南省产学研合作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优化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资源优势,努力在关系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及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学校的医疗资源优势,以国家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保持和巩固在全省医疗行业的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是要更加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把郑大建设成为国际化程度高的大学。进一步推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力争在交换培养本科生、联合培养研究生、国家公派留学生、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强与境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我校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就读,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八是要更加注重加强与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郑大建设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大学。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在大学生和青年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更加注重为师生办事实、办好事,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加快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2010年7月10日,在新郑州大学合校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对郑州大学合校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建设和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郑州大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研究能力和办学水平,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大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建成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科研基地和交流合作中心,为促进中部崛起、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将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进一步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更加扎实的工作业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和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责编:路 童
郑州大学:全面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常俊标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建设大学,郑州大学肩负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为河南的发展和中原崛起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方法,培养出一大批素质高、知识全面、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是完成这一重任的根本保证;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完成这一重任的内在要求。
学校充分发挥就业的导向作用,以就业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结构的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学校将“一个确保、两个提高”(即确保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作为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已初见成效:就业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研究生、本科生就业率均在93%以上;就业质量和层次也明显提高,毕业生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教育科研单位、部队以及考取公务员的比例不断提高,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30%以上;研究生就业呈现出需求旺盛、质量层次高的特点;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呈现出了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多个方面获得突破,服务基地建设、就业基地建设和指导基地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校提出了“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努力把郑大办成一所理想远大、境界高远的大学”的宏伟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要“严格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努力把郑大办成一所人才培养层次高、质量高的大学”, 提出要紧跟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更新步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抓好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环节,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结构的转变,以高质量的人才赢得高层次的就业,以高层次的就业提高学校的声誉并吸引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
1.积极发挥就业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学校充分发挥就业的导向作用,通过就业了解当前社会需求、预测未来社会需求,通过就业调整培养结构和模式,通过就业状况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进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根据需求调整招生数量。2004年,学校颁布实施的《郑州大学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于就业率偏低的专业,要全面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对于由于社会需求不足造成就业率偏低的专业,要适量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对于社会需求较好,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招生数量。学校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科学预测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结构,比如根据国家医疗改革的方向和大力发展社区医疗的政策增加培养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数量等。此外,学校还根据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各地区经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人才需求存在差异化的特点,调整不同地区的招生计划。
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校根据河南省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特点,近几年在保持本科数量稳定的同时,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现在学校每年毕业研究生3000余名,约占全省毕业研究生总数的一半。学校还根据就业状况对培养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增加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同时良好的就业状况也提升了学校的声誉,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在河南省内,学校前几年第一志愿上线率不满100%,2009年重点批次的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32%,文史、理工、医学等专业备受广大考生青睐,超过重点线20分的考生占录取考生总数的50%,在省外多个省市录取分数高于当地重点线20分以上。
2.积极发挥就业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作用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取决于毕业生的素质,毕业生素质取决学校的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出更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
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教育教学改革。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校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进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已争取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所有项目中的建设点,建设项目占全省高校的80%,立项项目共100项。“平台+模块+课程群”的新教学体系,已在水利水电工程、新闻学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进行试点。在省级质量工程建设中也取得了良好成绩,目前已建成省级项目59个,其中特色项目9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教学团队5个、精品课程10门。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全面启动拔尖人才计划,为拔尖学生专门配备导师、拨出经费,鼓励拔尖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安排拔尖学生到国外名校交流,推荐拔尖学生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招生单位免试就读研究生,助推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搭建了研究生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平台,扩大了研究生国际化学术视野,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学校投入专项资金成立了研究生创新中心,已培养出了一批创新人才,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学校还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全校共建成26个共享实验室,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有12个。
加强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为加强教学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学校提出了“就业工作提前”的理念,让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积累工作经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合作筛选了一些技术实力强、人才需求量大、对毕业生培养管理比较热心的用人单位,根据这些单位的岗位需求选派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提前上岗,在工作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写作这个环节,使其中的一大部分毕业生完成实习的同时就可以实现就业。
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2007年,学校成为河南省第一所开设KAB选修课的学校;2008年,学校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3年来,学校主办了 36期“郑州大学大学生创业论坛”、6期“SK-诺基亚青年创业大讲堂”、39场“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邀请76位国内知名企业家参加,先后有1.6万余名大学生受益;几年来,学校还在企事业单位建立83个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以创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各院系均开展了以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如信息工程学院创立了“以创业为导向,嵌入企业行为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该实验区由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每届200名学生参加,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10人一个小组,一名专业老师指导,从项目论证、产品研发、产品营销等方面完全模拟公司经营模式,学生真实体验了从开发一个产品到经营一个公司的全部过程,锻炼了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自主创业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工作目标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提出了“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工作目标,即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学校以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使就业服务水平连上台阶,形成了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学校对外大力开拓培育就业市场,形成了学校知名度不断上升、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良好局面。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毕业生需求减少明显。2009年4月,学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达成了“认识非常时期、强化非常责任、领导非常重视、采取非常措施、完成非常任务、取得非常成效”的共识。学校领导为就业工作提出了“稳主流、扩途径,双管齐下,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方针,并提出要动员一切力量,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确保顺利实现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
学校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全年给6000家用人单位寄送了学校的简介和毕业生生源情况,是往年的2倍,用人单位陆续反馈需求信息6万余个,比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共有2000多家单位到校参加招聘会;继续加强以就业服务大厅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招聘学校毕业生。此外,学校还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有效的指导提升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改版升级了就业信息网,与河南校信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为毕业生免费开通了信息平台,提升了就业信息的实效性。
在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同时,学校还通过提升就业单位层次,鼓励毕业生考研、考公务员,努力实现专业对口等途径,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层次。学校每年都要联络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知名国际企业、高科技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2000多家,并组织教师走访了其中近百家。此外,学校还和国内一些知名的专业招聘机构合作,通过他们吸引高层次单位。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用人单位已把郑州大学作为招聘高校,学校针对高层次的专场招聘会每年已超过1000场。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到2009年12月底,学校研究生就业率达到了93.39%,本科生达到了92.48%,专科生达到了80.53%,和往年同期持平,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也在稳步提高。
三、“三个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毕业生就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主要狠抓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和就业招聘等三个方面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基地”建设。“三个基地”的建设,抓住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并以此带动了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1.服务基地建设
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对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巩固原有的就业市场,并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前来招聘毕业生;通过给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降低他们的求职成本,让更多的毕业生不出校门就能够就业。据对近几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实现就业的。
依托就业服务大厅建设服务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建成了“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手续办理、信息查询和针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宣讲、考试面试、签订协议等环节的工作全部在就业服务大厅完成,所有过程配备有工作人员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大大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2.指导基地建设
通过给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形成了以专业化的指导为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了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学校整合校内专业力量成立了职业规划教研室,承担全校的专业化就业指导。现在,就业指导课已列入必修课,占38个学时、2个学分,并有专业教师17名。职业规划教研室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实践优势,通过共同备课和审定教学计划等方式确保就业指导课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此外,学校还积极发挥120名一线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的作用,开展兼职指导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就业基地建设
学校对用人单位进行科学管理,把用人单位从高到低划分为核心合作单位、密切合作单位、一般合作单位和潜在合作单位等4个级别,签订合作协议的为核心合作单位,来校参加招聘会的为密切合作单位,提供就业信息的为一般合作单位,对学校暂没有招聘意向的为潜在合作单位,学校针对每个层次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保持“高级别用人单位”,促进“低级别用人单位”向“高级别用人单位”发展。
学校每年都向用人单位发布毕业生信息,2009年发布毕业生信息的用人单位有6000多家,其中有2000多家到校参加招聘会。学校每年还派出工作人员走访用人单位,特别是到高层次的用人单位了解人才需求、毕业生发展状况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并和部分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信息互通、实习基地、科研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深度合作。
就业基地的建设,使学校毕业生的需求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为学校实现“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郑州大学副校长)
责编:路 童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