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河南教育》刊登郑永扣书记、申长雨校长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文章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1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河南教育》2011年第1期
                发挥思想库作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郑永扣 教授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河南省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符合全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期盼和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
  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破解河南省高等教育“四难”问题,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建设中原经济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将使中原成为“资本高地”,促使社会资本进一步流向高等教育,缓解高等教育资金压力。同时,也将为高校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是有利于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破解“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宏伟蓝图的实施,标志着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将进入飞速发展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空间,会造就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三是有利于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破解“质量怎么保”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将加速河南产业发展,必然要求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与之相适应。这将促使各高校进一步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契合点,着力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有利于推动我省高校可持续发展,破解“学校怎么办”的问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要实现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使经济长期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必将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快实施高等教育“高层次突破”战略,把建设高水平大学纳入到区域发展的战略中来布局,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这将为我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建设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撑的重任,郑州大学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搭建高水平的蓄积人才的平台。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提供人才支撑、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
  二是发挥中原经济区建设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郑州大学要面向河南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计划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基础产业,加强民生科技创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发挥中原经济区建设思想库的作用。郑州大学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密切配合省委、省政府及市县重大决策开展调研,立足中原发展大局,创新思路,服务决策,推动发展。加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全方位承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课题,参与省市重大发展规划的论证和实证研究,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基地。(责编:路 童)

                      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申长雨

  构建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努力使之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核心区以及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一个大手笔,运筹的一篇大文章,是振兴河南经济、促进中原崛起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拉动西部、承接东部,构建和谐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符合河南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全省人民的期盼和要求。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除了需要农业特色、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支撑外,还有两大关键因素,即人才和科技,这是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加速器。在这方面,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应尽快成为“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汇聚,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高新技术成果孵化”的高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我省高等教育整体上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
  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高校、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对于高校而言,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非常重要,包括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人才评价和支撑条件等。高校应从这些方面着手,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为其成长创造条件。
  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由起初的2-3%,跃升到24.2%,学生的素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985”高校和“211” 高校,与一般大学相比,在生源质量上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但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层次、专业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定位不明、专业趋同、模式单一,以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按照自身的实际,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要求,体现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重点是研究生,基础在本科生。这两个阶段虽然任务各有侧重,但面临的共性问题都是要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方式方法等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改革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我国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一直以来大多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突出的不足就是,课程体系过于单一,专业口径过于狭窄,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造成学生对专业过于依赖。近年来,郑州大学针对这一问题,积极推进“平台+模块+课程群”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创新型”的特点,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又注重学科性、专业性和个性化的要求。通过改革,我们初步建立起了结构合理、设置科学、体系明晰、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在全校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起着核心作用。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导师不论是否有研究项目和经费,都可以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导致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学生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因此必须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以科研经费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郑州大学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将招生指标向承担更多科研项目的学科专业倾斜、向科研项目和经费充足的导师倾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中完成自己的学业。三是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应该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从传统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向“学生如何学好”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变“填鸭式”、“满堂灌”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更好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努力克服当前一些高校中存在的研究生培养“本科化”的不良倾向,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三、要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这一点对理工医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就是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要结合专业和行业的特点,选择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人才培养链条,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学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从担任导师的科研助手或实验室研究助理做起,在科研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资助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鼓励他们发表学术论文、申报研究专利,激发其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要开放实验室,让向学生共享科研资源。要将学生感兴趣、参与性强、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设施先进的科研重点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并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四、要改革人才评价方式。人才评价方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一些高校在人才评价上还沿袭着传统的“重考试成绩、轻各种能力”的模式,缺乏一套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一是要积极探索自主招生,改变以往招生过程中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倾向。有条件的高校,应通过自主招生,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多录取一些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为后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将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除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外,还可采用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鼓励创新的评价模式。三是将创新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为了鼓励学生创新,郑州大学设立了“创新学分”,并将其作为奖学金评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重要参考。学校每年还拿出30多万元专款奖励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团队,截止目前我校已有4名学生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校还特别关注“尖子生”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培养,对排名前5%左右的拔尖学生,将给予重点关注和重点培养,配备一对一的导师,安排其及早进入重点实验室作科研助手,积累科研经验,尽快成才。
  五、要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未来的合作和竞争是全球性的,创新型人才是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主要群体,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要积极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的创新型人才。一是要注重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国外的优质课程资源和优秀教材。要广泛邀请世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在与这些专家学者接触的过程中领略大师的风采和学术追求。二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与国(境)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交换培养本科生、联合培养研究生、国家公派留学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国外学习和科研的经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近年来,郑州大学每年都拿出数十万元,支持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开展研究,并鼓励优秀学生学成后回校任教,使他们安心学习而无后顾之忧。三是要多组织、承办和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高水平学术会议,尽可能多地了解科技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激情。
  六、要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有良好的支撑条件,要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等措施,努力打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之,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随着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 (责编:路 童)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0:48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