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媒体对我校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的采访报道(1)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7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2011年3月4日《人民日报》第09版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代表:高校管理应克服行政化倾向(快读)
  本报北京3月3日电(记者曹树林、李鹤)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中有很多不利于高校发展的外部因素,缺乏科学管理,一些方面“官本位”思想严重。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代表认为,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改变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外部治理结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他认为,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应该主要体现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基本制度等宏观调控方面,地方政府部门也应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让高校自主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高校的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郑永扣代表建议,高校评价体系要克服单纯追求数量的倾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应该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并重。

2011年3月4日《人民日报》01版
                  基层代表委员议国是 教育普惠 面面到
  “去年10月,我们黔江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教师李小燕难掩喜悦,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的成立,填补了渝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
  另外,“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启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力度大、覆盖广,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表示,“2006年以来,我们学校累计为43101人次发放了2.16亿国家助学贷款,为8829名学生发放了1025.69万元优秀学生奖学金。”(本报记者 王汉超 刘志强)

2011年3月4日 人民网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代表--高校管理应克服行政化倾向
  【提要】郑永扣代表认为,高校管理应该去行政化,“官本位”应让位于“学术本位”。他认为,高校评价体系要克服单纯追求数量的倾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应该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并重,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郑永扣代表认为,高校管理应该去行政化,“官本位”应让位于“学术本位”。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中有很多不利于高校发展的外部因素,政府缺乏科学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对高校管理“全面介入”,高校的自主办学受到严重干扰。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代表认为,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外部治理结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他认为,中央政府部门的教育职能应该主要体现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基本制度等宏观调控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管理也应该简政放权,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按“学术本位”的要求“还权”、“放权”于高校,让高校自主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高校的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教育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航标。郑永扣代表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迫在眉睫。他认为,高校评价体系要克服单纯追求数量的倾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应该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并重,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2011年3月5日 新华网
                郑永扣代表:高校发展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单纯刚)“中国高等院校进一步发展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从高校自身来说,要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社会服务、改善办学条件、打造一流师资等;但从政府和社会来说,就是要帮助高校优化办学所处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等外部环境。”
  郑永扣代表告诉记者,高校外部办学环境作为影响高校科学发展的外部因素,不属于高校自身可控范围,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办学资源的获取、办学质量的高低以及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加快或阻碍着高校科学发展的进程。
  郑永扣代表认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属于公办体制,对内、对外都缺乏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优胜劣汰意识。高等教育现有资源严重不足,多数学校在负债状态下运行,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鼓励社会和企业投资高等教育、拓宽融资渠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和社会参与高等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郑永扣代表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划清与高校间的责、权、利界限,使高校真正落实自己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定员定编、职称、工资等级评定、人员交流、合作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权。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对自身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与此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还要建立高校间的良性竞争机制,对那些教育质量高、办学效益好、发展势头好的高校从政策上、资金上进行重点支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激励作用增强高校发展的活力。
  郑永扣代表建议,政府要帮助高校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高等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确保预算内高等教育经常性事业经费拨款逐步增长;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投资参与高等教育,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多元投资的办学格局。

2011年3月3日《河南日报》02版
                      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益性
  本报讯(记者 宋华茹)新医改五项制度安排中,公立医院改革困难最多、牵扯面最广、影响最大。全国政协委员、郑大二附院副院长杨利霞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地公立医院进行的部分改革亟须明确统一的改革方向和要求。
  杨利霞举例说,在某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一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由于没有一个全国统一性的规范性文件和框架要求,招标制度频频引发社会公众质疑,制度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中央政府更应科学规划先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立医院改革路线图。”杨利霞强调。
  杨利霞认为,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益性不动摇。现在不少地方施政者,一提起公立医院改革,首先想到的是进行企业化产权制度改革,这是对公立医院改革性质定位的一种误解。杨利霞建议,部分改制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一定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医院和企业的法人治理形式和原则相同,但目标和内容不同,医院主要提供的是公共服务,首要的是体现公益性目标,不以赢利能力为衡量标准。二是在落实出资人地位,实行管办分开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业绩考核监控指标,既防止医院经营以趋利为目标,又能良性运转。

2011年3月4日《大河报》A14版
                   河南两大名校“掌门人”论道中原经济区
                     国家政策要支持 河南高校当自强
记者 郑松波 文 平伟 图
  核心提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郑永扣和关爱和已经是多次参加两会,每年提交的建议和议案几乎都和教育有关。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利好消息,当然也会对河南的高等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两人不约而同地都将思维凝聚到如何用好这个机遇,发展河南的高等教育上。
  关爱和在接到记者的采访邀请后,连夜赶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郑永扣则抽出一上午的时间,专门接受记者的采访。从他们的观点中,您或许能看到未来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
  A 高等教育之于中原经济区
  ■郑永扣:十大支撑体系5个与教育有关
  郑永扣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有相当的研究,对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有自己的见解。他说道:“我们的纲要中论述的中原经济区十大支撑体系,其中有五大体系都和高等教育有关。首先是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高等教育提供科研成果,直接为现代产业体系贡献智力支撑。其次是自主创新体系。再次是人力资源体系。优秀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还有和谐社会体系。教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和谐。最后是文化支撑体系。以高层次的文化传承功能来服务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B 河南教育资源短缺现状须彻底改变
  ■郑永扣:首先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
  郑永扣说:“中西部地区985高校一共有14所,河南一所也没有,211高校河南只有郑大一所,也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很少能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支持。比起陕西、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河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和我们省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所以去年全国两会的时候,我提出把郑州大学列入985高校,把河南大学列为211高校,来缓解河南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当然即使这个建议能够实现,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国家在通盘考虑教育资源布局时,要重点考虑河南。而我们高校自身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我们高校的办学质量,提高自身的能力,打出河南高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资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落户河南。”
  C 中原经济区为河南高校带来利好
  ■郑永扣:为解决四大难题带来机遇
  目前,河南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难题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这“四道难题”是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一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来的。郑永扣认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给河南高校解决这四个难题带来了利好因素。
  他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南在吸引社会资金方面会上升至一个新的平台,肯定会吸引一笔资金流向高等教育。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展开,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是空前的,尤其是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的建立,会吸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对于“质量怎么保”,中原经济区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科研水平的提升、体制机制的改革都提供了强大的推动,高校发展将会进入快速通道。对于“学校怎么办”,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南的开放度将大大增加,经济实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这将为高校办学机制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2011年3月4日《大河报》A15版
                  “夕阳红保健院”让老人养医同院
□本报特派两会记者 田园
  阅读提示 不少城市有专门的妇幼保健院,也有老年人福利院,却很少有人听说过“老年人保健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养老问题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强烈关注。其间,驻豫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利霞提交一份《设置“夕阳红保健院”的建议》。她提出,必须做好未雨绸缪,加强政策规划和引导,采取多种方式发展谋划养老保障事业。
  【分析】只“养”不“医”存在隐患
  杨利霞认为,随着老龄化的迅速到来,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政策准备不足、投入不足、专业力量缺乏等问题。同时,必须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性,这一部分人群基数大,而且疾病缠身,社会功能下降,更需要与专业医疗护理机构的紧密配合。
  “现有的大部分养老机构,大多数是民政系统和社会资本举办的养老院,多以‘养老’为主,缺乏疾病防治能力。在调研中发现,一旦老年人出现急性疾病,由于相应的医疗护理知识缺乏,常常导致意外的发生;即使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杨利霞说,老年保健院的概念和实践却迟迟没有在社会上出现。目前只“养”不“医”的养老方式,常常导致很多隐患。
  【建议】实现就近就医、养医同院
  “解决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幸福。”杨利霞认为,政府部门要在规划和建设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集中主要力量,科学设定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公立养老保健院,让老年人实现就近养老、就近就医,养医同院。
  杨利霞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将为养老保健事业的发展提供先机。建议政府可利用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行差异化经营策略,先将一部分公立医院改为“夕阳红保健院”,按区域人口规划“保健院”的数量、规模,提高人们对养老事业的信任度和依赖度。还可以解决老年人到综合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并且为改制后的公立医院注入新的活力,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此外,还可以引入民营资本。
  各级政府部门做好筹划,从民营资本对于“老年保健院”的进入资格、资质认定、政策统一性方面放开限制,鼓励发展优质医疗服务,鼓励实现老年保健院的均衡、合理分布。
  “还有一点是,老年保健院的发展,必须注重与各地民政部门的结合,充分利用相关政策、资金和优惠政策,确保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部署定点医院,让老年人享受更多的医疗服务优惠政策。”杨利霞说,考虑老年保健院的专业特点,还要加强卫生部门对老年保健院的审核、准入、监管和业务管理,做好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集中力量攻坚老年人常见疾病和重大疾病,提升老年保健院作为老年病专业治疗医院的水准。

2011年3月3日《河南商报》A08版
                  公立医院越来越大 百姓看病越难越贵
           委员杨利霞建议: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根本出路是让小医院更强

  河南商报特派北京记者 郭富收王海科张高峰
  【微博提示】 在利益驱动下,不少公立大医院盲目扩张,导致百姓“看病更难、更贵”。河南商报联合大河网,采访了驻豫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二附院副院长杨利霞。
  杨利霞委员认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出路不是让大医院更大,而是让小医院更强,尽快实现“分级医疗”,合理确定大小医院的分工。
  现象 利益驱动大医院盲目扩张
  近年来,医疗机构也兴起了扩张风,尤其是国有大型医院,盖大楼、买设备,规模越办越大,且相互攀比,改变“硬环境”、打造“星级医院”成为大医院之间展开“竞争”的主要内容。
  驻豫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二附院副院长杨利霞介绍,资料显示,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而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却只占世界总量的2%,医院为了生存就设法创收。
  “在利益的驱动下,医院很难抑制住扩张的冲动。”杨利霞说。
  影响  导致百姓“看病更难、更贵”
  杨利霞说,去年11月份,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资源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导致医药费用不断增长,最终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任何扩张都是需要成本的,医院的扩张成本肯定要加在患者身上。”杨利霞说,公立大型医院规模无节制扩大导致患者蜂拥而至,将进一步加剧矛盾:畸高的收费加剧了“看病贵”,患者集中加剧了“看病难”。
  杨利霞认为,目前,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过于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集中,由于医疗资源两极分化,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太大,才导致“全国人民上协和”。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老百姓的基本医疗保障就无法得到保证。
  建议  让小医院更强,实现“分级医疗”
  杨利霞认为,解决看病难的根本出路不是让大医院更大,而是让小医院更强。
“政府应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基层医院和基本医疗,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条件,从而让更多病人放心地在基层医院看病,大医院集中精力诊治疑难重症和开展科教研工作。”杨利霞还建议,尽快实现分级医疗。所谓分级医疗,就是合理确定大小医院的分工,“小病和康复在社区,大病救治进医院”,大医院主要解决危重疑难病症,一般的小毛病、常见病、多发病则进社区。

2011年3月5日《大河报》A08版
                 一年到头工作太忙 没时间读书 没时间学习
                     给你个带薪的培训假期咋样?
□本报特派记者 郑松波
  核心提示  俗话“活到老学到老”,是对终身教育最直接明了的描述。可是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无暇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听几场讲座,绝大多数单位也不会给员工带薪的培训假期!为此,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准备提交一份题目为《建立五大保障系统,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议,提出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培训休假制度。
  A 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现代社会,不管你处在哪个年龄段,如果不学习,恐怕用不了多久就“Out”了。
  郑永扣告诉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人人主动学习、人人以学习为荣的社会舆论氛围。”郑永扣说,“我建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终身教育的经验,从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学习时间、舆论环境等五个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系统,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自觉行动。”
  B 建议制定《终身教育法》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终身学习既是实际生活需要,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益。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和推动国民的终身教育。比如,美国1976年通过《终身学习法》,日本1990年颁布《终身学习振兴法》,法国1971年实施《终身职业教育法》,并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
  郑永扣介绍说:我国《宪法》、《教育法》、《企业法》等明确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的法律条款,但总的来看,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尚未配套。在西方发达国家,多数都已制定有独立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也需要制定独立的《终身教育法》,建设具有良好操作性的终身教育法律体系。除了建立法律体系外,我国还应建立组织机构保障系统,设立国家级(或者在教育部内设置)终身教育局或终身教育委员会,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比如日本就设立有终身学习局和终身学习审议会,美国设有终身教育局等。
  C 培训休假制度最实用
  谈起难以进行终身学习的原因,多数人恐怕会把原因归咎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郑永扣表示,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学习时间保障系统,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法国的《继续教育补充法》规定,在同一行业中工作两年以上、其中有半年本厂厂龄的职工,都拥有享受500小时带薪培训假期的权利;而瑞典法律规定,培训休假时间的长短根据培训课程需要而定,不设上限;意大利则有着闻名于世的“150小时”培训休假制度等。我们也应该建立类似的制度,由企业为员工拟订培训计划,根据计划来安排带薪培训假期的长短。
  郑永扣还提出,要完善经费投入保障系统,不断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支持力度。

2011年3月5日《大河报》A07版
                     慈善:如何保障好心有好报?
□本报特派记者 路红
  核心提示  慈善是不少参加全国两会的河南代表、委员关心的热门议题。昨天,长期关注慈善事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范军、周森,全国政协委员张倩红,都不约而同谈到了慈善——
  A 慈善事业 呼唤立法
  人们并不缺爱心 而是担心爱心被人利用
  这次两会中,张倩红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加快慈善立法、提高全民慈善意识。”她呼吁,要尽快出台《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作为规范和完善慈善事业的基本法;规范慈善组织的建立、评估与监督行为。
  B 慈善事业 困局种种
  企业大笔捐款 却无法享受免税待遇
  目前,慈善事业面临哪些具体问题?张倩红进行了深入调研。
  “企业大笔捐款,却无法享受免税待遇”。张倩红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对慈善的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不完善,表现在政策模糊、优惠数额低且程序繁琐,不利于调动慈善组织和民众的主动性。例如,全额免税仅限于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少数慈善机构,挫伤了很多小慈善机构的热情。
  此外,几位代表、委员都提出,慈善事业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基金会对资金的筹集、捐赠项目和资金的投向未能如实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社会捐赠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资金的安全性还存在隐患。有的部门把社会自愿救助捐赠活动转为变相摊派,挪用甚至侵占捐赠款;有的社团组织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一些企业借“慈善”之名,行“宣传”之实,出现事前“承诺”、事后“赖账”的捐赠,甚至出现借捐赠名义行骗、促销等违法行为。

2011年3月5日《东方今报》A04版
                   河南人朴实 宁忍辱吃苦耐劳
  “河南人经得住委屈,承受得住各种压力,这跟我们河南根的优势和人口大省的优势有关,所以它有一种很高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省委书记卢展工如此诠释“忍辱负重的河南人”。请关注“河南品质”之“忍辱负重”。
  “忍辱负重河南人。河南根文化深厚、精神内涵丰富,河南人长期受根文化的濡染熏陶,能够经受住委屈、承受住压力,能够忍辱负重、奋发进取。正是这种可贵的品格,不断推动河南发展进步,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的转变。” ——卢展工
□东方今报特派北京记者 夏友胜梁新慧 王秋欣/文
  【形象解读】杨利霞:能承受委屈才能做好医生
  “听了卢书记说到‘忍辱负重’这种河南人新形象的时候,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心里特别有共鸣。”昨天,驻豫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利霞在接受东方今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中国人历来能吃苦,特别能任劳任怨,这在河南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杨利霞说,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更是让她感受到了这一点。“教师每年都有寒假和暑假,公务员和其他岗位的人员也可以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假日,医生和护士却从来没有过过完整的节假日。”
  杨利霞说,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医院是24小时值班的,医生护士从来都是轮班休息,白班、夜班轮番上,没有放过囫囵假,但是大家基本上都不会抱怨,“既然从事的就是这个职业,大家就能任劳任怨,大家都说,能承受住委屈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
  单单是吃苦受累倒没什么,虽然医生能够治病,但是有时候却回天无力,“有时候医患关系会非常紧张,一些病人家属不理解,把怨怒都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这都是难免的。”杨利霞说,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就特别能体现出“忍辱负重”的品质,基本上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依然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细心、耐心地照顾病人,最终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其实,不仅医护人员具有忍辱负重的品质,很多河南人也都是如此。”杨利霞说,大街上扫地的环卫工人、帮助指挥交通的协管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酷寒、烈日下工作,不怕吃苦,不怕委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比如,很多交通协管员根本拦不住乱闯红灯的行人,还总是被行人奚落“你又不是交警,管得倒挺宽”,但是遇到下一拨行人时,为了大家的安全,他们又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忍辱负重”?这何尝不是一种敬业奉献?“正是由于大家都具有这种大局意识、忍辱负重的品质,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0:53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