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11年11月22日第11版
我们的校园会不会长出“苹果”
本报记者 王 映
我省高校拥有科研人员近4万人,占全省20%;中原学者9名,占全省50%;河南本土近年来产生的院士,有一半在高校。
创新阵容强大吗?
你见过这样的“魔术”场面吗:熊熊大火中,只要穿上一件“防火衣”,火苗就会从身边绕着“走”……
不久前在郑州大学召开的“第五届郑州化学国际研讨会”上,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这件“防火衣”兴趣火热。
“魔术”的表演者不是当红魔术师刘谦,却是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赵玉芬。“我们把棉布纺织品添加了‘有机磷系阻燃剂’,火苗一碰上它就会自动熄灭。”赵院士很爽快地自揭“老底”。
这种神奇的“有机磷系阻燃剂”,是赵院士及其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目前已应用在木塑等建筑材料上面。“比如,把纤维、塑料加上阻燃剂等一起压制,做成房屋的大门,即使失火了门也烧不着,人们可以成功逃生。”赵院士说,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亦属先进。
还是在“第五届郑州化学国际研讨会”上,由两位院士领军的郑州大学磷化学工程中心,强劲的整体实力引得国际学术界关注。
何止是郑州大学,经过“211工程”、“省部共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洗礼,高校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核心力量。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科技活动总投入45.1亿元,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4万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898项,其中国家科技三大奖15项。今年,全省高校共有488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占全省总数的96%。
“‘创新’号列车跑得快,全靠‘智力引擎’带。”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孔繁士说。
一个“智力引擎”是平台优势。目前,依托我省高校的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8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个,已构建起校、厅、省部、国家四级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为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增强提供了保障。
另一个“智力引擎”是人才优势。苹果公司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有乔布斯那样的领军人物。我省高校拥有科研人员近4万人,占全省20%;中原学者9名,占全省50%;河南本土近年来产生的院士,有一半在高校。此外,还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4个,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47人、创新人才148人,“初步具备了参与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的竞争能力。”孔繁士表示。
“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镌刻在美国哈佛大学校门上的理念,如今被我省高校汲取和发扬。
一般认为,高校更擅长做“基础研究”。但我省高校的科技创新方向正在悄然转变,越来越多地走出了“象牙塔”,通过“适应研究”的展开,主动对接国家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
最近几年,从“神七”宇航员的出舱头盔面窗到小麦育种的诱变改良,从特种航空轴承的研发制造到煤层气的综合开发,“顶天”“立地”间,无不闪耀着我省高校的创新之光。
当一代创新巨人、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走进历史,无数网民在扼腕叹息中,发出了热切的呼唤:“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
作为最活跃的创新土壤,今年,我省高校共有488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占全省总量的96%,其中青年基金接近半数。或许,希望的“苹果”正在这里生长。
创新动力充足吗?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我省青眼有加,共有29所高校的488个项目获得基金支持,资金总额1.99亿元,多所高校创下历史最佳。
如何才能培育出创新的“苹果”?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缺乏乔布斯那样智商的人,缺乏的是创新氛围、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
对此,杨海波并不赞同。
作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08年引进的博士,35岁的杨海波刚刚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万元,让这个进入郑州大学才三年的年轻教师振奋不已,他和他的6人团队马上投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研究项目中。
杨海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只是郑州大学今年获批的128个项目之一。作为省内龙头高校,郑州大学在今年成为我省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破百”高校,立项金额5749万元,跨进全国高校50强。
“从10年前的7项到今年的128项,郑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长了十几倍,最强大的推动力就是人才。”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告诉记者,学校各院系负责人在出国时,都会带着人才引进的“艰巨”任务,“谁都不能空手而归。”
从2003年开始,郑州大学连续8年每年引进博士超百人,面向海外公开招聘省级特聘教授15人,选派81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学习深造。从2008年开始,学校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科研奖励。
“从最初来到学校发放的4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到学院每年的科研激励政策,我们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杨海波深有感触。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我省青眼有加,共有29所高校的488个项目获得基金支持,资金总额1.99亿元,多所高校创下历史最佳。
“与去年相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量增加约40%,资助金额增长近一倍,是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孔繁士分析说,青年基金项目所占比例明显提高,超过总数的40%,说明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队伍的生力军。
“只有那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开拓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才能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眷顾。”来自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20%的经费,“撬动”了全国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
然而,为了这个20%,我省高校付出了100%。比如郑州大学,将投入3亿元实施“重点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在5年内建成10个左右国家重点学科或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
今年7月,我省高校的创新投入再次得到丰厚回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河南省政府共同设立人才培养联合基金,双方每年都将分别出资1500万元,用于支持省内科技人员特别是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希望基金的设立能够逐步提升河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河南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种子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表示。
创新故事有趣吗?
“那是一次耗时两年多的攻关。”对于作为项目主持人的申长雨而言,研制“神七”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的过程,绝对与“有趣”无缘,贯穿始终的只有“责任”和“荣誉”。
玩ipad,玩iphone,每个人都会兴趣十足。但是,你是否对每一个创新背后的故事感兴趣呢?
“那是一次耗时两年多的攻关。”对于作为项目主持人的申长雨而言,研制“神七”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的过程,绝对与“有趣”无缘,贯穿始终的只有“责任”和“荣誉”。
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曾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和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等20余项国家级科研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实力,2005年年初,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所将“神七”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的研制任务,“锁定”在这里。
“这个外观看起来与普通头盔面窗没有多大区别的东西,设计制造的难度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申长雨告诉记者,首先是对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为了保证航天员出舱后的生命安全和高效地完成观测太空的任务,面窗不仅要具备防辐射、防紫外线、抗骤冷、骤热等功能,还必须确保在恶劣环境下面窗的透明度、光洁度和抗应力应变度。
但最难的还是产品的成型和性能要求。成型后的面窗是一个三面尺寸都不一样的非规则半椭球几何形状,厚度仅有2.5毫米,要求表面不准有任何的流痕和斑痕,“可谓世界级的难题。”
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利用模拟、成型工艺控制和模具优化设计技术,历经上百次反复实验,攻克了一道接一道的技术难关,终于提前半年将产品上交到总装备部,为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个科研团队也因此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创新转化给力吗?
纵观全省高校,“尴尬”的现状实难回避,虽然科研成果数量可观,大多数却只能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
北京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内数百家高校的学生们,正在享受着“一卡通”带来的便利:吃饭、看病、洗衣,借书、报到、上机……全部可以刷卡实现。
这个“便利”的创造者,名叫“新开普”。今年7月,脱胎于郑州大学校办企业的郑州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早期的“新开普”不过是科技市场里的电脑批发商。在主动转型的过程中,出于对大学的了解,磁卡食堂收费系统进入“新开普”的视线:全国有上千万大学生,这个市场还不够大吗?一年研发,数度改进,诞生了一套领先的餐卡收费系统,“新开普”也就此迎来快速发展,最终跨入国内智能卡行业前列。
有评论认为:“‘新开普’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省高校企业在依托高校学科优势、研发核心技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必将对其他高校企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据了解,郑州大学还将分别在新老校区建设6万平方米的产业孵化区和产业创意基地,作为广大师生创新和创业的“苹果园”。
然而纵观全省高校,“尴尬”的现状实难回避,虽然科研成果数量可观,大多数却只能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
“不是企业不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科研成果无法满足企业及市场的实际需求。”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何在?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是高校对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发表论文或是职称评定作为科研项目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只顾埋头钻研,缺乏市场调研,从而导致科研与市场“两层皮”。
“搞科研,是个嫌贫爱富的事儿。”张占仓直言,想玩转科技创新,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装备、一流的实验室环境。如果不注重投入产出规律,“根本不可能有科技创新。”
放眼发达国家,高校的科技创新绝非空中楼阁,与企业结盟、与工厂对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使成果转化率高达80%以上。在著名大学周围,还兴起了许多科技园、工业园,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工业园等。
郑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一个高校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打通资金瓶颈,顺利转化成果,是创新型企业能否茁壮成长的关键。
“目前科技创业者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把资金投向此类企业,因为‘创新’和‘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邹斌告诉记者。
几年前,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德亮在大学科技园创办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主导产品在创伤治疗方面前景广阔。
但项目启动需要的150万元资金难住了王德亮。好在大学科技园帮助他成功申请到国家创新基金,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邹斌说,国家和省政府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相继设立了一些政府基金。可创业者多是技术高手,对如何争取资金并不在行,“我们只能挨个去引导他们。”
由于有4所高校股东的支撑,大学科技园还申请到国内唯一一家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它带来的好处是,相关企业可以免费使用合作高校的实验平台,不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更是盘活了高校现有的实验资源,让高校的科研课题多了市场意识。
“高校的科研成果就好像一个苹果。”邹斌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乔布斯不把‘苹果’放在网上,‘苹果’就只能永远挂在树上。”⑨6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