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中国科学报》:郑州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跨越性突破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4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打造中部地区的人才和科研高地
               郑州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跨越性突破

                  ■本报记者 谭永江 通讯员 刘超 张威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于近日揭晓,郑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项,总经费5769万元,与上一年相比,获资助项目数同比增长56%,经费增长率高达147%。全国高校总排名中,郑州大学位列第46位,首次跨入全国50强。此外,该校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也达到22项,再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继续名列河南省第一。
  播下科研工作的“种子”
  从2001年的7项到今年的130项,10年时间,郑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竟然增长了十几倍。而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增长的背后,则是郑州大学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
  2000年7月,由三校合并组建的新郑州大学成立之时,学校的科研基础十分薄弱,没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没有教育部的人文社科基地,每年拿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都是个位数,跟河南省其他高校没有本质的差别。
  但郑州大学推动科研工作发展的决心却从未动摇。从一开始,“科研强校”的“种子”就在郑州大学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了。“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把科研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成为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围绕三个层面,突出四个重点,构建三大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六管齐下,把科研工作做强做大”;“坚持五个‘两手抓’,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促进科研工作模式的六个转变,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等一系列工作思路和举措也相继出台,郑州大学科研工作这颗“种子”吸取着养分,逐渐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对于拥有46个院(系)的综合型大学,科研这颗“种子”也在郑州大学的各个院系牢牢生根。郑大化学系是学校的一个老牌院系,在2011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获批15个项目,资助金额达700多万元,其中仅一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就获得200万元的资助。据该系负责人介绍,郑州大学化学系按照学校“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作用,由学科带头人组织本学科进行研究,决定课题选择,保证课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科研立项、申报指导、申报书评审、科研奖励等各个方面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为学院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学校的得力措施和各院系的辛勤耕耘使郑州大学的科研工作百花齐放。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十一五”期间,郑州大学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达12亿元,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25项,横向科研项目1316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5篇,发表SCI(SCIE)和EI文章3330篇,申请发明专利698项,与企业签订合同1400份,获得成果转化费4亿多元。相继实现了河南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河南省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项“零”的突破,在载人航天工程、高速列车、南水北调重大水利工程、新药创制、考古发掘、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郑州大学的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培育科研工作的“苗子”
  在郑州大学2011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52项青年基金项目,占获批项目总数的41%。该校科研处负责人说,这表明青年学术骨干已成为郑州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中坚力量,也充分表明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巨大潜力和后劲。
  范春珍是来自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2011年,她的项目“基于铁磁流体的高度有序和生物相容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金额25万元。这位年轻的教师自2010年来到郑州大学工作,就参与了学校的科研团队,开始了科研工作。她说:“是学院提供的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以及专家的悉心指导,使我最终在第一次项目申报中就获得了资助。”
  科研工作是人才密集型的实践活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是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根本保证。在郑州大学的一次中层工作会议上,中科院院士、该校校长申长雨给学校中层领导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人才引进。他表示,各院系、各部门的同志出国的时候,都要带上人才引进这个任务,发扬“三顾茅庐”的精神和“程门立雪”的诚意,努力把优秀的海外人才吸引到郑大来。几年来,思贤若渴的郑州大学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特聘教授发展、骨干教师培养等计划,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倾注感情留住人才,从2003年开始连续8年每年引进博士超百人。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1700多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达30%以上。学校还面向海外公开招聘省级特聘教授15人;利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选派81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学习深造。
  优秀的人才引进之后,“如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又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郑州大学的面前。通过深入调研,郑州大学提出了“下大力气抓好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路,从“抓好领军人物、抓好团队成员组建、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抓好管理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难题也就迎刃而解。近年来,郑州大学面向校内外培养选拔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宽广学术视野的拔尖人才担当领军人物,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成为河南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霍裕平院士作为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项目,是我国建国以来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钟香崇院士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系列产品,使河南省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由申长雨院士任主任的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成功为神舟七号研制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为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该校教授、河南省首位中科院外籍院士弗朗斯瓦·马蒂开创了我国在磷杂卟啉、低配位亚磷烯和含磷功能材料等有机磷化学创新领域的研究。
  而对于有潜力的年轻教师,郑州大学则把他们融合到各个团队中去提高科研能力。几年来,在不断探索和前进的道路上,郑州大学已形成学校带头、院系主抓、专家指导、师生广泛参与的良好科研氛围。郑州大学科研处负责人介绍说,对于引进的博士,学校都会为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使他们尽快“本土化”,并在“本土”团队中进行“内功”修炼,外加与学校、院系其他科研团体的交流,从而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郑州大学为鼓励科研多出成果,还加强了不同院系、多种学科的沟通与联系,进行了科研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改革。从2008年开始,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科研奖励。
  加快科研工作的“步子”
   2011年12月16日,郑州大学常俊标教授的一项专利技术——“一类新药FNC”以4000万元的转让费转让给了北京兴宇中科公司,并将在平顶山市建厂生产。郑州大学将继续对项目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北京兴宇中科公司将从资金上保障新药的临床试验、生产经营,平顶山市也将对项目落地、建设以及生产经营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这次校企、校市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堪称典范的合作,也恰恰预示了郑州大学下一步科研工作的前进方向。
  当前,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站在新的起点上,郑大人敏锐地把握住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新要求,将目光投向了协同创新项目,把积极推进校校、校所、校企(行业)、校市和国际深度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建立若干个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作为学校下一步科研工作的重点,迈开了新的步子。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衔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目标,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说:“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抓好四大创新体系建设,即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构建以工程科技研究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理论创新体系,构建校校、校企、校市、校地和国际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把郑大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3:57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