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河南日报》理论版刊登我校辛世俊教授、郭彦森教授接受访问文章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3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2012年5月2日《河南日报》05版
                     把焦裕禄精神做到实处
  编者按:焦裕禄是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党树立的先进典型,焦裕禄精神教育和培养了几代人。焦裕禄精神之所以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于焦裕禄精神体现了振兴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体现了奋发有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对兰考县委工作批示的新形势下,在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48周年的日子里,深入学习焦裕禄精神,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 贺 新
  嘉 宾: 辛世俊(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学报主编)
  郭彦森(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主持人: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焦裕禄精神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怎样把握焦裕禄精神最基本的价值内核?
  辛世俊:焦裕禄精神最基本的价值元素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现在的话语叫做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是价值主体,各级领导干部则是实现人民价值的工具。在任何时候,这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正确处理利益矛盾中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比如在各级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在新农村建设大拆迁、大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中,每一项工作都涉及政府、官员、开发商、群众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当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官员提升政绩形象、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群众要求不损害利益四者出现矛盾时,各级领导干部是否都能做到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体察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代表人民利益呢?这的确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有些干部宗旨意识不强,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对群众的疾苦和诉求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有些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一味考虑自己的升迁;有些干部大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腐化堕落变质;有些地方政府动用警力强制征地拆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等等;都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情形与焦裕禄亲民爱民,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群众呼声先于一切,总是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排忧解难,送去温暖和关爱,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相比,是何等的渺小和卑劣。其实,我们党从建党到现在,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阶段,党的任务不断地变化,但党的先进性始终没有变。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那样,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长期执政的考验面前、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前、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
  无私奉献具有永恒的道德价值
  主持人:有人说,市场经济的人都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否意味着提倡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已经过时了?
  郭彦森:焦裕禄作为共产党员的楷模、县委书记的榜样,他的一生无私奉献,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某些方面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创新不力,导致社会上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有人因此大肆鼓吹“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自私是人的基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极端荒谬的观点,否认无私奉献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这种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中进行考察,都是站不住脚的,反倒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永恒的道德价值。
  具体分析为公与为私、利他与利己之间的关系,只能有四种组合:一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为人;二是利人利己、公私兼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己他两利、互己互利;三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四是害人害己,害公害私。任何一个有正常理智的人,恐怕都应该承认,这四种组合关系中,害人害己,害公害私是最不道德的行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不道德的行为;利人利己、互惠互利,是常态的道德行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是高尚的道德行为。因此,要求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并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道德标准,而是古今中外普遍的道德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义与利、公与私、群与己、理与欲等关系问题上,历来重义,强调为公,崇尚名节。古语所说“君子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与我若浮云”,“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无不把为公、为义看做是高尚的道德。西方社会中,现代“经济学之父”,提出“经济人”理论假设的亚当•斯密也明确指出:“全社会的财富如果不能被全社会的成员共享,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人既有自利的本性,也有另一种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并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人既要‘自利’,也要‘利他’,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永恒的延续。”
  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从来不否认社会成员有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抱负和追求。社会主义制度也应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搭建宽厚的平台,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坚决反对为了个人利益,损害他人、集体、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说,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是我们需要坚持的精神信仰,决不能因为实行市场经济而加以丢弃。
  生活富裕了更需要艰苦奋斗
  主持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历尽千难万苦,战胜了自然灾害,艰苦奋斗精神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但现在有人认为,时代条件变了,生活富裕了,不需要艰苦奋斗了,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辛世俊: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焦裕禄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同焦裕禄同志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今天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已不再艰苦,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我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就不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了呢?
  理论上确实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艰苦奋斗会阻碍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应该是能挣会花、高消费、超前消费,甚至认为一定程度的奢侈浪费也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现实生活中,部分领导干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有的领导干部经常出入豪华酒楼、宾馆和夜总会之类的高消费娱乐场所,一掷千金;有些所谓的“培训中心”、“疗养院”、“办事处”,实际上成了吃喝玩乐的场所;超标准购买交通工具和通信器材,违规修建办公楼的现象屡禁不止;违反规定,滥发各种补贴、津贴,以及名目繁多的纪念活动,滥发纪念品、礼品等。可以说,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经丢弃了。但是,艰苦奋斗精神并没有过时,我们的时代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所说: “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
  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奋斗,即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反对的是因为有了成绩而产生骄傲自满、安于现状、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情绪,而不是不让人追求美好生活。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主要就是这个意思。他说:“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奋斗精神是人类创造性本质的集中体现,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没有过时,更要发扬光大。因为,虽然说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当年焦裕禄同志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已经解决,但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出现了。就国内而言,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以及失业、贫困等,使得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比原来更复杂、更艰巨,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才能跟上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郭彦森: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强调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反对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只贪图自己享乐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邓小平说过:“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广大党员、干部如能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人民群众一块艰苦奋斗,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的事业也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反之,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党同人民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了,党执政的基础越来越松动了,这样一来,经济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
  应该指出,我们今天谈“艰苦”的含义也不是要人吃苦受穷,过一种像过去那样的苦日子,而是重在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所做的讲话中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这里的意思非常明确。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从经济学上讲,就是节省、效率。这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首先,勤俭节约是由我国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淡水资源不足1/3,人均林地面积不足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1/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将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次,勤俭节约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节俭或节约是效率的基础。经济剩余的节约是形成投资和积累的源泉,没有经济剩余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就没有经济增长和财富的持续创造。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资本流通效率、商品使用效率,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三,勤俭节约是建立节约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出于自身的利益驱动和迫于竞争压力,微观经济主体会自发地倾向于节俭节约和提高效率。而支配公共财产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却缺乏形成节俭行为的利益机制。但他们不仅直接掌握和支配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和财产,而且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也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和调控干预权,因此,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形成自觉的节俭意识和节俭行为至关重要。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珍惜民财,才能建设一个节约型的政府。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4:55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