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9月21日理论版
《搭建市场平台 突出文化创新元素》
为我省文化产业能力的释放与提升,实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应当立足省情,很好把握其发展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倚重地域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中原地带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元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点,也使其因此拥有强大的比较优势。上古中国建基于此,开创河洛文化,是为华夏文明之根,民族文化诸种元素,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或科学、农桑、美术、音乐、舞蹈等,无不孕育生长于此;商都郑州、唐都洛阳和宋都开封,分别成就一段多彩辉煌的历史佳话;儒家学说、道家学派、法家主张和佛学禅理,为争鸣之势,相映成趣;平原抗战、中原鏖战和淮海决战,是珍贵的红色记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则是当代中原文化的精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长期历史推敲后的积淀,其生命力经久不息,若以高起点的文化产业予以打造,必能涌现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植于中原文化沃土的现代文化产业,总能用我们独有的文化元素创造经典的文化产品,必将以强烈的文明张力作用于当代人的情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搭建市场资源和智能资源对接平台,拓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对于智能型和知识型的文化产业而言,只有采用全新资源配置模式,才能获得发展活力。它需要设备、资金、品牌和技术等一般要素,更需要创意、信息、经营和受众等高端要素,只有将文化资源、市场资本、高端人才、研发能力和知名品牌等全部引入生产体系,推动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方可实现在影视、网络、通讯、娱乐、广告、旅游和玩具等多个领域的文化产业创新。不仅要充分调动省内资源,还要更多吸收域外资源,实行开放战略,形成竞争格局。我们要有气魄就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项目进行合作开发,或为了实现文化产业目标与域外或境外实力企业进行战略结盟。
培育不同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
产业是文化的载体,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得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我们应当建立不同资本或资产运作模式的国有、民营、合资、合作等多种企业形式,以整合省内外和国内外不同类型文化产业资源,引导企业在准确定位基础上,实施概念创新和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从而创造出能够永续经营又使内容常新的文化产业项目。在管理层面,既要实行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机制,又要实行苛刻的市场退出机制,引导产业主体之间有序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保证有创意、善经营、实力强的市场主体脱颖而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除了培育浓郁的商业氛围之外,还必须致力于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形成合理的文化产品社会价值评价机制,释放正确的信号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方向。
建立文化产业研发生产和传播中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效应
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有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较为发达的现代商业文明,若以这些城市相互协作和支撑,最大限度利用好资源和市场,就可形成波及全省乃至更广阔范围的最佳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作为文化产业中心城市,要利用汇聚的科技、文化、产业成果和创新精神,凝练文化产业主题,创造文化经济商机。通过相关文化项目的设计和招标竞标,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品牌、创意和演出源源不断汇聚而来,造就较高人气指数、较高观赏性、较高收益率、较高运营效果和较强带动功能的优势中原文化产业,依其不断的制度的创新、资源的丰富、精英的汇聚、创意的叠加等,获得持续延伸发展的动力,并带动传媒、设计、旅游、公关及教育、体育、娱乐等行业和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扭住文化产品创新主题,推动文化产业永续发展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原创性和技术的先导性创新,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创新格局,文化产业才能获得不竭的推动能量。一个文化主题公园,仅靠一张门票作为收入主要来源难以长久维系,必须通过更多主题发散,营造特殊的活动时空,满足人们全新的精神和生活需求,或给人一种在通常的家庭社会空间里无法获得的全新、健康及美感体验。一个文化项目,必须被置于开放的环境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才能适应人们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并在不断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否则,只能昙花一现。领先一步的创新,当然表现为文化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的丰富与多变,而实质则是核心竞争力的强大。⑥4
(作者: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