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河南日报》:郑州大学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5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2012年10月23日 《河南日报》第13版
                郑州大学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本报记者 惠婷 本报通讯员 刘超 王莉华 张威
  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郑州大学被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授予“2008年—201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据悉,此前,郑州大学已多次被授予“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等称号。
  近年来,郑州大学党委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着眼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党建载体,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四“新”,即,适应新要求、拓展新途径、落实新举措、推动新发展,为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适应新要求,拓展基层党建工作新途径。郑州大学确定了“做科学发展先锋队、当高水平大学建设排头兵”的党建工作主题,曾先后4次召开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全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作辅导报告。各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动形式,拓展工作途径,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在加强基层党建中,郑州大学坚持“三个结合”,增强党建特色。注重与学习“三平精神”相结合,深入开展“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主题教育活动;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召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理论研讨会;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相结合,引导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讲党性,红色教育”、“讲修养,爱岗敬业”、“作表率,我是党员我争先”等活动,受到广大党员的普遍欢迎。
  在加强基层党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郑州大学建立了党员公开承诺制,明确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7个方面35条承诺事项。在基层组织中开展“服务重质量,岗位比奉献”等实践活动;在教工党员中开展“师德标兵”、“三育人”等评选活动;在学生党员中开展“我为教师献爱心,我为学校做贡献”竞赛活动;组建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小分队,设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利用假期深入基层,磨砺意志,提高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落实新举措,推动基层党建取得新进展。郑州大学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党委以推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效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教授委员会,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
  郑州大学实施项目带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校党委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指导各基层党组织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了57个党建创新项目。“入党标准认知情况调查”项目,为引导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提供了重要参考;“网上党建活动”项目,以网络党课、网上研讨等形式,拓展了党员远程教育新渠道。
  郑州大学科学设置基层组织,增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大力推进在二级单位建立基层党委,推进本科生在班上建立党支部,研究生在学科点建立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党校、团校的阵地作用;组建280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参加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举办1000多场学术报告会,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近年来,郑州大学各项事业频收硕果,成绩显著。
  一是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全票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160余项,覆盖国家教学质量工程九大类建设项目,立项数居全国省属“211工程”高校前列。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增加到4.6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发展到1.4万多人,学校进入全国研究生培养大校行列。生源质量逐年提升,高分段学生不断向郑大汇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成为全国4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二是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实现“零”的突破达到6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由5个增加到10个,省级重点学科由29个增加到14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并达到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9个增加到124个;获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83个增加到237个。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跨上新台阶。学校实现了河南省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专职院士5人,双聘院士24人,国家“千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百人计划”人选等31人,教授630多人,副教授16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多人,形成了一支层次较高、能力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
  四是科学研究达到新水平。10年来,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橡塑模具工程中心研制的“神舟7号”航天员头盔面窗,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6篇。科研呈现出良好势头,2011年新立国家级科研项目300多项,年度科研经费3.8亿元。其中,作为项目主持单位承担1项“973计划”项目;新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9项,社科基金24项,进入全国高校50强。
  五是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学校成立校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先后与商丘市、安阳市等地市和河南新飞集团、河南煤化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介入度与贡献率不断提高。
  六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创新局面。与国外16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其中世界百强名校10所。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法国科学院等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对外交流的层次、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长足进展,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努力奋斗换来丰硕成果,郑州大学也被誉为全国近年来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当前,郑州大学又迎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机遇。今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按照‘985工程’标准建设郑州大学”,分别写入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和《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郑州大学将抓住机遇,从六个方面主动融入,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一是坚持育人为本理念,把学校建设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把学校建设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窗口,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四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把学校建设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拓展交流范围和渠道。五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六是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高校,满足全省人民群众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强烈愿望,为构建和谐中原做出积极贡献。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表示:“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我们将立足学校实际,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新路子,提高学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以党建促发展,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突出成绩为‘十八大’献礼,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5:32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