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报》2012年10月18日总第2370期第二版
郑州大学档案馆不断探索高校档案工作新模式
高校档案工作,特别是合并高校的档案工作,档案资源如何建设,档案服务如何创新,长远发展路在何方,近年来,河南郑州大学档案馆在馆长张予宏的带领下,立足本职,奋发有为,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在高校档案工作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受到一致好评。
资源“三优化”。所谓“三优化”,就是优化资源总量,打破范围和时限限制;优化资源结构,在“多元”和“综合”上下功夫;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的作用。具体工作中,郑州大学档案馆牢固树立“大档案”意识,拓展和丰富馆藏,建立以档案信息保管与历史资料保存并重、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多载体的档案存储模式;优化馆藏信息,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鉴定,剔除重复、过期、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并对孤本档案和重要档案进行及时抢救;深入做好档案征集,通过各种渠道,把有价值的档案征集进馆,努力丰富馆藏;建立人物全宗、重大活动等特色档案专题库,形成模块管理方阵;形成档案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化水平。截至目前,郑州大学档案馆优化后拥有馆藏档案10万余卷(件),总排架长度2500余米,档案质量明显提高,档案布局和档案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服务“三转变”。所谓“三转变”,就是服务内容从档案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服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郑州大学档案馆开展了很有特色的档案利用前置服务——将利用服务形式前移到信息开发之前,意在提高档案信息的归档质量,解决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例如,许多学生学籍档案先后采集信息不一致,出现名字与身份证同音异字等现象,造成诸多麻烦。为此,郑州大学档案馆从源头抓起,在学生入学前进行档案意识教育,在《入学报到须知》中把《个人信息采集要求与注意事项》发到新生手中,并通过校园网、档案信息网、教学网、研究生网等广泛宣传,收到良好效果。同时,郑州大学档案馆积极充当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通过授课、培训、报告等形式宣传档案知识,传播档案信息,把档案信息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教育功能,使档案走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网络具有快捷、便利等显著特点,郑州大学档案馆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档案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校园局域网建立档案信息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自己所要的信息。如今,郑州大学档案馆平均每年档案查询利用近5000人次,复印资料1万余张,核查认证毕业证、学位证3000余件,社会效应显著提高。
发展“三步走”。所谓“三步走”,即第一步——强基固本;第二步——创新发展;第三步——建立数字档案馆。郑州大学档案馆从各种机制的建立,到基础设施、干部队伍建设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郑州大学档案馆累计投资近200万元,扩大了馆舍面积,更换了档案装具,完备了消防设施等,面貌焕然一新。在创新发展方面,郑州大学档案馆倡导创新理念,尤其是为了彻底改变三校合一后档案工作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采取的“四个统一”(统一馆舍、统一制度、统一利用、统一人员)管理模式,收到了“五位一体”的良好效果,正逐步迈向档案服务自动化。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