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媒体十月份对我校报道汇集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9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河南卫视《新闻联播》对我校10年发展的报道
  10月13日,河南卫视《新闻联播》在《辉煌10年 喜迎党的十八大》的专题中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报道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10年,河南高等教育业实现了从精英到大众的跨越。
  记者采访了来自北京的我校2012级新生王雪。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时,王雪做了一个旁人眼里看似异常的举动,她以516分的成绩放弃了北京某211大学的邀请,而选择了在郑州大学求学。她说:“我之前来过河南省,被它那种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氛深深打动,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学校就为我们请来了像李良荣教授这样在国内新闻界享有盛誉的教授来给我们进行讲座,令我们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当时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报道介绍,2000年7月,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合而成的新的郑州大学成为了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随着办学脚步的加快,2006年以来,郑州大学又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生物工程、材料化学等10个专业。目前,已建成水利水电工程、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年来,郑州大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已由2个增加到了6个,省级重点学科也从过去的29个增加到140个。有了这些门类齐全、类型多样、较好的专业体系,这才吸引了大批像王雪这样的外地求学者。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说:“这个数量应该说是不大的,但是对于河南我们这样一个高等教育的基础而言,应该说是一个很大飞跃。同时我们也有一大批学科,进入了省级重点学科的行列。目前,我们学校正在实行重点学科振兴计划,从今年开始连续五年我们将投入5个亿以上的资金,用来扶持一批能够冲击国家重点学科这样的学科。”

2012年10月10 日 《河南日报》第04版
                   我省首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本报讯(记者惠 婷)记者10月9日从省教育厅获悉,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我省省属高校首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标志着我省博士研究生培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评出100篇。郑州大学耿献国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薛波的论文《具有N-Peakon的新可积模型与孤子方程的代数几何解》和河南师范大学杨亚东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常钦的论文《b→s无粲衰变唯象研究及新物理探索》入选。
  今年的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入选74篇,军队院校入选7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入选1篇,北京市等11个省市共入选17篇,其中江苏省3篇,北京市、河南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各入选2篇。
  据了解,我省近年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郑州大学专门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2012年教育部为我省安排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390人,比上年增长了18.18%(全国平均增幅2%),是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最高的省份。

2012年10年15日 《河南日报》第04版
                     首届河南省结构模型大赛举行
  本报讯(记者惠 婷 通讯员 姜 鑫 徐 莉)
  几张白卡纸,经过参赛队员的设计,制作成的模型载重能达到50千克!10月13日至14日,“建达杯”河南省第一届结构模型设计竞赛在郑州大学举行,来自我省15所高校27支队伍参加了比赛。
  赛场上,计算,剪裁,制作,粘贴……参赛队员分工合作,一张张白卡纸经过队员的手变得立体起来。“大赛前一个月我们就开始准备,模型做了七八个,加载试验更是做了十几次,有信心能达到载重上限。”郑州大学二队队长杜浩鸣边将白卡纸套在钢管上边说。
  创意无穷尽,四两拨千斤。小小的“纸桥”要求净跨800mm,还能承受意想不到的重量。“精密的计算,准确的构图,是模型制作的前提。这次大赛为河南土建类专业学子提供了一个锻炼平台,是对他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的全面检阅。”南阳师范学院指导老师郑老师说。
  参赛队伍在为期两天的比赛时间内还完成了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等书面材料。评委根据理论分析、结构造型与制作质量、现场表现和加载试验对参赛作品进行打分评比,最终,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倚天台”等三件作品获一等奖。

2012年10月29日 《河南日报》 第20版
               郑州大学: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54项
  (通讯员:徐切)日前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郑州大学2012年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4项,合计经费总额7395万元;其中面上项目74项,经费4976万元;青年基金项目45项,经费1086万元;基地项目一项,经费400万元;联合基金项目30项,经费893万元;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4项,经费40万元。与2011年相比项目数增长了20%,经费总额增长了29%,项目数与经费总额均大幅度增加,再创历史新高。

2012年10月10日《大河报》第A05版
                  顶尖的博士论文是啥样子?
            我省十几年来首次有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这两篇入选博士论文,外行看题目一头雾水,其实分量可重了
  本报讯 《具有N-Peakon的新可积模型与孤子方程的代数几何解》,《b→s无粲衰变唯象研究及新物理探索》,这是两篇论文的题目,如果是外行,可能不知所云。但它们对所在的专业研究领域来说,却是本学科最前沿的顶尖学术成果。
  它们是我省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两位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这两篇论文在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榜上有名,实现了我省高校零的突破。
  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自1999年启动,由于该评选强调科研创新性,而且筛选程序极其严格,各高校都将获奖篇数作为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1 十几年了,我省高校首次有论文入选,而且一次入选两篇
  经过层层选拔和60天的公示,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昨日正式揭晓,我省两所高校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上榜,分别是郑州大学耿献国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薛波的博士学位论文《具有N-Peakon的新可积模型与孤子方程的代数几何解》和河南师范大学杨亚东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常钦的博士学位论文《b→s无粲衰变唯象研究及新物理探索》。
  这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分别获得的首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河南省高校首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据了解,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从1999年起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全国组织评选,每年评选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0篇。
  在教育部今年公布的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入选74篇,军队院校入选7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入选1篇,北京市等11个省市共入选17篇,其中江苏省3篇,北京市、河南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各入选2篇。
  2 博士生培养质量咋样?这是最有含金量的指标
  以前,我省所拥有的博士点,还不如知名大学一个系里的多。2003年9月,我省高校在全国第九批学位点的申报中一举拿下20个博士点、150多个硕士点(包括专业硕士学位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如今,高水平大学正朝着研究型方向前行,博士点含金量如何,要拿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衡量。
  “学校进入全国这个先进的行列,对其他研究生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耿献国教授表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是衡量全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全国重点学科评选、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大学排行评比等各类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得到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
  花费两年多时间,耿献国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薛波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以数学学科通讯评审分数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这是该校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之后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标志着该校博士研究生培养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创造了历史。
  “评选非常严格,每年评选数量不超过100篇,入选论文选题必须在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耿献国说。

2012年10月16日 青年导报 第6版
              郑大研究生支教:一段充满爱与感动的青春记忆
  (见习记者 刘华 通讯员 程丹 蒋琮琮)十一黄金周一过,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孟祥震就回到了学校。上课、做实验、吃饭……一个普通研究生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过偶尔,他还是会登陆QQ,点开一个高中学生的QQ群,和他的“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的一群高中生,聊聊学习,开开玩笑。
  和孟祥震一样,一些郑州大学的在读研究生的确当过老师。2011年7月,他们组成了郑州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展开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当时车内尖叫声不断,我也抓紧了旁边的扶手,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讲起支教生活中遭遇的“公路惊魂”,杨照帅还是心有余悸。
  2011年11月的一天,在西藏林芝地区支教的杨照帅接到紧急任务,带文件到拉萨的区教育厅。刚下过雪,他本来盼望着看到沿路雪山露出云端的景象,实际看到的却是一路上数不清的撞车翻车事故。与此同时,湿滑的公路变得更加难行。
从拉萨回来的路途径一个缓坡路段,他们的汽车在这里侧滑了。车外,右侧是坚硬的山体,左侧是几十米深的山崖,随时可能摔下山去。车子在侧滑了五次以后,总算有惊无险地停了下来。“虽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车内再也没有了聊天的声音。”当时的情景,杨照帅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事后他和团委领导聊起此事,领导笑称,幸好是从拉萨回来的路上才遇见这个事情,如果是去的途中遇到,可能就直接回家了吧。
  “那也得回林芝工作,总不至于被吓回家去了。”杨照帅说。回来的第四天,他又因公踏上了去拉萨的旅途。
  与杨照帅的“侧滑”经历相比,孟祥震记忆深刻的,是初到多伦县的孤独感。
  多伦的冬天到来的很早,10月底,多伦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大风、暴雪、干冷,这是来到多伦第二个月,孟祥震对多伦的印象。
  “天冷了就特别容易想家,特别孤单。多伦的生活条件也一般,我们七个人挤在教学楼里一个小小的房间里,用水有限制,洗漱也不方便。我就更盼望着回家过年。”他对当初的孤独感记忆很深刻。
  职教中心的领导和老师们在这个时候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关怀。教学上的宝贵意见,工作上的悉心指导,气候转变时的温馨提醒,节日里的请客吃饭,“我们虽然身处异地,却没有异客的感觉”。孟祥震说,他渐渐从孤独和迷惘中走出来了。
  “支教的生活很平淡,长时间很容易感到乏味。但是回想起来,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一种很棒的人生体验。”孟祥震很感激这段经历。
  “初中是义务教育,还能继续上学,那初中毕业后呢?”
  在来多伦支教之前的教学培训课上,付文谦选取的语文课试讲篇目是朱自清的《背影》。他没有想到的是,支教生活让他对《背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多伦二中,付文谦的工作之一是督查学生下楼纪律。一天中午放学,在疏散了大部分学生后,他准备下楼回宿舍。忽然,他看到了四楼楼梯拐角摇摇晃晃挪下来的一个学生。
  “他的双腿很细,艰难地迈出一条腿,在空中晃一圈,落在下级台阶上。然后停顿一下,再抬起另一条腿……他走得很慢,爸爸在一旁扶着,没有一丝焦躁的表情。”付文谦描述着。他注意到,每天放学这位家长都会提前五分钟来教室门口等着,等学生走得差不多了,再扶着孩子慢慢离开。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个是初二的一个小女生。一次,他请班上同学即兴演讲,很多孩子自告奋勇,表现不错。气氛逐渐高涨的时候,教室角落站起来一个女孩子。
  “我了解过她的情况,知道她的智力发育和正常孩子不一样。老师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把她安排在教室角落里。”稍微愣了一下,付文谦请她上来演讲。
  她走上来呵呵地笑了,说我叫某某某,然后看着大家继续笑,同学们也被惹得大笑。“我当时告诉同学们,告诉别人自己的名字是很有勇气的事,请大家鼓励。”付文谦说。放学后,等在门口的家长向付文谦表示了感谢,然后带着孩子离开。
  “我怕直视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每次都是看着这两位父亲扶着孩子离开的背影。”付文谦很是感慨。后来他了解到,这两个孩子都是是因为小时候得病才导致身体或智力不健全的。家里父母为了照顾好他们,都没有生第二胎。
  “初中是义务教育,这个孩子还能继续上学,那初中毕业后呢?”付文谦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学校老师告诉他,这样的学生还有好几个,但大部分之后都没有上学。
  “多伦这些年发展很快,但是教育事业还需要完善,还需要尽快建立起这么一所特殊学校,给这些特殊孩子们更多的关心和教育。”付文谦有些忧虑。
  “不是我们在物质上救助他们,是他们在心灵上救助我们”
  “多伦很美丽,你一定很会喜欢那里。”在来多伦之前,在那里有过支教经历的学长学姐告诉付文谦。
  一年的多伦生活,付文谦坦言,“多伦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恬静与优雅。我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很少体会到这种宁静。每天吃过晚饭,我都会在街道上走一会儿。道路很宽,行人不多,蓝天白云,天气正好。一边走一边想着突然转进脑海的各种问题,总能有新的收获。”
  晚上回去,付文谦习惯踏踏实实地读一本书,认认真真地写篇心得。“一年的支教时光,不仅仅是来奉献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去反思,去沉淀,去感悟,去收获,去升华。这是多伦给予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付文谦很怀念那段日子。
  “人们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我们中秋节却为被好几位老师或者朋友邀请而发愁不已。”多伦的生活很温暖,是付文谦最大的感受。
  而对于张岩曦来说,他的支教生活是另一种体验。
  张岩曦支教的学校是西藏林芝地区的西藏农牧学院。工作之余,每到一个藏区,每进入一个寺院,张岩曦都会和大家一起点灯。
  “藏传佛教点灯和我们烧香不同,祈求的不是一家一室的平安。灯是光明和智慧的象征,祈求的是所有人都能快乐,都有智慧。”来到西藏,张岩曦转变了对佛教的消极印象。
  同样转变的,还有他对藏人生活态度的看法。张岩曦在这里看到过很多朝圣的人,也问过他们为了什么目的。得知了他们风雨无阻地拜,为的不是个人,而是众生离苦得乐。“藏民在拜的时候是充满智慧的,这真的是我没有完全想到的。”
张岩曦坦言,在西藏感觉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在心灵上真的很充实,而且很快乐,有一种身心都得到洗刷的感觉。“不是我们在物质上救助他们,而是他们在心灵上救助我们。”

2012年10月24日 《东方今报》第26版
                《金陵十三钗》作者严歌苓走进郑大,坦言喜欢河南话
                   河南话特别接地气总结起来就是“稳准狠”
  (记者赵媛 通讯员 徐莉 唐弢 王颖)“我成功吗?”面对学生的称赞,严歌苓亲和地笑着反问道,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10月22日晚,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大奖的知名华人女作家严歌苓走进郑州大学,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文学与人生。严歌苓坦言河南话是自己最喜欢的方言之一,“河南话总结来就是‘稳准狠’吧,特别‘接地气’”。
  来到郑州,话题自然离不开本土。严歌苓坦言河南话是自己最喜欢的方言之一。“河南话音调比较重,总结起来就是‘稳准狠’吧,特别接地气。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很多故事。”
  带着这份特殊的河南情结,严歌苓与现场学生分享了其曾在豫西山村创作调研的经历:“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边吃着馒头,边和坐在屋外空地上的村里人聊天,每聊一段,肚子里的素材就多了一段。”作为莫言在鲁迅文学院的同学,严歌苓表示对莫言获奖一点都不意外。她说:“中国有一批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他们扎根乡土,坚守在中国的土地上。因为那里有太丰厚的经验,那里有写不完的故事。”面对创作,严歌苓认为是中国的土地给了她灵感,只有诚实的作家才能得到读者欢迎,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会被读者接受。

2012年10月27日 《东方今报》 第8版
                郑州大学增设六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报讯 记者 赵媛 通讯员 徐切)日前,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下发文件公布新设、增设和确认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郑州大学新设、增设力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护理学、世界史、考古学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确认中国史、软件工程、临床医学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该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3个。东方今报记者 赵媛 通讯员 徐切

2012年10月24日 《河南商报》第 A28版
               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严歌苓做客郑大谈河南
                  河南话“稳准狠”接地气,好听!
                  谈莫言:他获奖我一点也不意外
                 说阅读:人们手机里应多点严肃文学
  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河南话特别好听,音调比较重,总结起来就是稳准狠。”10月22日晚,知名华人女作家严歌苓与郑州大学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一上来就和学生们“套近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书本,拿起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快餐式阅读,严歌苓希望将严肃文学引进移动终端,让人们在手机阅读里看到更多严肃文学。
  【人物简介】
  严歌苓: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等。其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赴宴者》、《扶桑》、《天浴》、《寄居者》、《金陵十三钗》、《人寰》、《白蛇》等。
  赞河南话“稳准狠”
  严歌苓坦言,河南话是她最喜欢的方言之一。
 “我觉得,河南话特别好听,音调比较重,总结起来就是稳准狠,很接地气。”严歌苓说,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很多故事。
 “怎样在苍白的生活里书写独立的灵魂,需要真正去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的不同人生,也就是要了解本土文化,中国的本土文化独特有味道,这是一些本土作家深深扎根于中国,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优秀作品的原因。”严歌岺说。
   现场,严歌苓还分享了她在豫西山村创作调研的经历:“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边吃馒头边和坐在屋外空地上的老头儿老太太聊天,每聊一段,肚子里的素材就多一段。”
  关于莫言
 “他获奖我一点也不意外”
  莫言,是严歌苓在鲁迅文学院的同学。
  对于莫言获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严歌苓表示不意外。
 “莫言的写作水平是很高,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严歌苓说,“莫言应该是幸福的,只不过这幸福来得太生猛了些。”
  她说,中国有一批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他们扎根乡土,坚守在中国的土地上。因为那里有丰厚的经验,还有写不完的故事。
  面对创作,严歌苓认为是中国的土地给了她灵感,“只有诚实的作家才能受到读者欢迎,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会被读者接受。”
  在严歌苓看来,一段令自己满意的文字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有时,写到自己站起来感觉浑身都凉了,血全都冲到脑子里,但是写high了,这时觉得全世界的奖都不算数,自己写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奖。”严歌苓说。
  剧本删改
  “剧本被大改,有时我也无奈”
  严歌苓,不仅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也是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
  她的很多作品,如《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一个女人的史诗》等都曾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些改编也令其作品本身得到了更多关注。
  最近上映的电影《危险关系》,编剧就是严歌苓,作品被改编后只剩下两句是她心爱的原作台词。
  面对剧本被大幅改动,严歌苓表示:“我对于自己的文学是很严苛很霸道的,不允许出版社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改动我小说的一个字;然而在影视方面,我又很卑微很谦恭,剧本被大改,有时我也有点无奈。”
  手机阅读
  希望以流行的形式推广文学
  现在,手机成了现代人快节奏阅读的一种常见形式。
  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书本,拿起移动终端,而阅读的篇幅更短、浅,碎片化阅读和快速阅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对此,严歌苓表示:“手机阅读中有太多的快餐内容,这对文学的伤害很大,希望以后能在手机阅读里看到更多严肃文学,这也是我此次来的一个目的。”
  “如果你的手机里多点启智的文字,在快速的世界里给你些许宁静,岂不更好?”现场,严歌苓向学生们发出呼吁。  (线索提供:徐莉 唐弢 王颖)

2012年10月12日 《河南商报》第 A09版
                郑大校友、金山软件CEO张宏江谈职业与人生
                 “找工作求稳是种自杀式行为”
  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又到一年大学生找工作时间,10日晚金山软件CEO、郑大1977级校友张宏江回母校“招兵买马”,并与千名学生面对面畅谈职业和人生。
  谈经历
  与妻子是小学同学 高考那年录取率是200∶1
  张宏江11岁时,随父母从武汉来到了河南叶县的干校,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和哥哥同时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张宏江被郑大无线电系录取。
  在干校七八百个考生中,只有他兄弟俩考上了大学,当时整个县城总共考上了六个,“听说那年河南的录取比率是200∶1。”
  毕业后,他去了石家庄电子工业部第54研究所工作,后来被推荐到丹麦科技大学进修,1990年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也就是在那时他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于是,他放弃了5年博士所学内容,放弃了之前的很多东西,重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奠定了自己在现代视频检索和内容查询方面的地位。
  如今,他是世界多媒体研究领域一流的科学家,计算机视频检索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金山软件CEO……
  “我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妻子是我的小学同学。”张宏江在介绍自己经历时播放的照片,引发一阵唏嘘。“我声明,我们是小学同学,不代表我早恋啊。”他笑着解释。
  谈就业
  求稳是种慢性自杀式行为
  很多学生希望能找份稳定的工作,进政府机关当个公务员,于是每年公务员考试都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甚至“国考”已超过高考成为第一大考。
  在张宏江看来,都找安稳工作是不太现实的,多年前很多人为了安稳进国企,如今很多国企效益不好或倒闭,那些人成为下岗工人。
  “大学生找工作,求稳是种慢性自杀式行为。”张宏江说,安稳恰恰会给人的发展带来很多限制,“对于每年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的行为,我嗤之以鼻”。
  对于大学生创业,张宏江表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大学生不能将创业作为不好好学习功课的借口。
  “创业没有捷径可走,动机更不能是一夜暴富,大学生创业就像买彩票一样,赔率还是很高的。”张宏江说,大学生必须要打牢基础,掌握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这次来郑大,我还想招一批好学生加入金山。”张宏江说。当前,很多大学生也将考研作为本科毕业后的一条出路,希望将来以此增加就业砝码,有的专业考研率达到八成。
  对此,张宏江表示,招聘时他也会给同学们说明这点,不会因为有硕士生而不要本科生,“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有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工作态度好的人,而不是学历高的人”。 
(线索提供:桂祺)

2012年10月24日《郑州晚报》 第31版
              《金陵十三钗》作者与郑大学子“面对面”
                严歌苓:河南话绝对“稳准狠”
  (记者 张竞昳 通讯员 徐莉 唐弢 王颖/文) 
  10月22 日晚,知名华人女作家、《金陵十三钗》的作者严歌苓走进郑州大学,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文学与人生。“我成功吗?”面对学生的称赞,眼前的严歌苓亲和地笑着反问道,没有一点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创作大奖作家的架子。
  “河南话音调比较重,总结来就是‘稳准狠’吧,特别‘接地气’。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很多故事。”到河南省会郑州,严歌苓坦言河南话是自己最喜欢的方言之一。带着这份特殊的河南情节,严歌苓与现场学生分享了其曾在豫西山村创作调研的经历:“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边吃着馒头,边和坐在屋外空地上的村里人聊天,每聊一段,肚子里的素材就多了一段。”
  谈及文学自我时,严歌苓则坦言:“我对于自己的文学是很独立很霸道的,我不允许别人随意删改我的文字;然而在影视这一方面,我又是很卑微很谦恭的,因为影片对于导演来说也是完整的。”
  作为莫言在鲁迅文学院的同学,严歌苓表示对莫言获奖一点都不意外。她说,中国有一批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他们扎根乡土,坚守在中国的土地上。因为那里有太丰厚的经验,那里有写不完的故事。面对创作,严歌苓认为是中国的土地给了她灵感,只有诚实的作家才能得到读者欢迎,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会被读者接受。
  严歌苓不仅仅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更身兼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她的很多作品,如《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一个女人的史诗》等都曾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而这些改编也令其作品本身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012年10月27日  《郑州晚报》 第A10版
                     郑州大学增设六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报讯(记者 张竞昳 通讯员 徐切 丁汉泽/图)
  日前,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下发文件公布新设、增设和确认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郑州大学新设、增设力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护理学、世界史、考古学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确认中国史、软件工程、临床医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该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3个。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5:39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