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陈艳教授日前应邀赴东欧举办“琴声悠扬-陈艳教授应邀赴东欧个人琵琶独奏音乐会”,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音乐报》记者李广帅从国内琵琶教学现状、综合高校音乐专业发展前景、民族音乐如何走向世界等方面对陈艳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国音乐报》2012第85期(高校论坛栏目)
记者 李广帅
记者: 您东欧个人琵琶独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在业内引起了很好反响,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精彩的诠释,请您谈谈您对民族音乐走出国门方面的看法。
答:中国是文化古国之一,也是音乐发源历史悠久的国度,传统音乐遗产浩如烟海,蕴藏丰富。中国经济地位在世界排名日益提高,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民族音乐应多走出国门,推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音乐和文化,让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家奏响世界,用音乐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架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记者:从事音乐教学多年,您认为在教学中有哪些侧重,您本人是否总结出行之高效的特色教学法?
答:从专业来讲,音乐表演类教学属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教学中应尊重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每个人个体差异、丢弃主观的门户观念,用客观的、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渗透学科前沿信息,以平等的、研讨的、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去认真教学。在教学中还有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一名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更是教好书的无形标尺,几十年来我一直奉守此则。近年我的学生在其自身专业上都有非常显著进步,部分学生在全国比赛中成绩优秀,在2011年北京“敦煌杯”全国琵琶大赛中荣获一金、一银、一铜和一演奏奖,这项成绩在我省本专业领域中实现了突破。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综合院校开设音乐专业,您有什么看法?您认为其培养方向有何不同?前景如何?
答:目前,越来越多的综合院校开设了音乐专业,究其原因则是艺考的升温,艺考热成为一种现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中被推向了极致。此种现象一是被一夜成名的“造星”活动所煽起,二是被高考之路上的拼杀之“捷径”所驱动,因我国艺术类院校和综合院校中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录取文化课分数线偏低,在很多人看来,报考艺术类专业是高考的最佳捷径。所以,在分数决定一切的高考大战中,能用较低的分数去进入艺术院校和综合类名牌大学“211”院校,考艺术类则是一个捷径的选择。但却由此引发了盲目扩招、人情泛滥、学生艺术素质良莠不齐等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艺考热潮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会给人们带来一个警示和反思。目前,艺术类毕业生过剩,绝大部分学生所学非用,改行、待业、前途渺茫,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高考前的“速成”而造成其专业不精,很难在专业领域中生存,专业失业现象严重,是家庭和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就目前诸多综合类院校开设的音乐专业方向来看,大多是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编导、艺术管理等专业,其培养方向基本雷同、大同小异。展望前景,在未来的时间内,随着我国年出生比率的减少,中国高考大军人数将呈下降趋势。如何持续发展,将是摆在综合院校艺术类专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注重“定位、特色”,才是综合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的最好出路。
记者:作为一名老师,您认为除了哺育莘莘学子以专业知识,还希望学生获得那些方面的能力?
答:EQ是九十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与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首次提出的,台湾音乐教育家陈功雄博士也曾提出关于用“爱”+“乐”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提高人们IQ、EQ的理念。时至今日,人们已充分认证了情商与智商的权重比和人们在社会中生存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商的培育。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地,高校的教育者在答疑解惑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毋庸置疑的重要因素。但在技术与能力之上的还属“德行”,人品是人才培育绝对不可或缺的。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希望我们以“乐”成于人,用音乐来成就完美人生。
(本文有删节)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