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中国教育报》头版
科研主导 经费资助 研学结合 师生受益
郑州大学试行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
(记者 陈强)“这次回来主要是看望恩师,我能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导师的培养和母校实行的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改革啊!”近日,作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现已在河北工程大学任教的姚春霞博士充满感激地告诉记者。
作为一所地方“211工程”高校,郑州大学从2008年起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经费资助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首次实行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4年来的探索实践使师生双方均受益,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评聘博导要论资排辈,青年才俊很难有当博导的机会;导师缺乏招生自主权;博士生待遇差,严重影响学习和科研积极性……面对以往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2008年,郑州大学从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入手进行改革。学校拿出了5个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申请获准的博士生导师需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4年的全额奖学金。全校有33名教师踊跃申报。基础医学院年仅38岁的副教授臧明玺,凭借一项“863计划”研究项目成功申请到了一名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成为郑州大学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
此后,郑州大学每年逐步扩大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到2011年,学校共招收37名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从120多名申请教师中遴选了34名教授、3名副教授担任其导师。一批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导师“冒”了出来,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带领博士生们承担着“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高水平科研项目,博士生们也在理论学习和科研中锻炼成长起来。
今年6月,首批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中有4人毕业,科研水平均高于同届博士生的平均水平。由数学系教师任景莉指导的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生程志波,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9篇。这个曾是“专升本”的博士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全额资助政策,我可能早就弃学工作了。”如今,小程已在河南省一所高校任教。由臧明玺指导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博士生姚春霞,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3篇,影响因子累计达到6.6。
据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关绍康介绍,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的尝试初步见效后,学校将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由过去每年5到10个扩大为每年30到50个。学校规定,凡主持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能较好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包括现有的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以上的在岗教师,均可申请全额资助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并按要求从本人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的“三助奖学金”,标准与当年学校博士生助研奖学金相同。受到导师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不仅能在前两个学年按照学校统一标准得到奖学金的资助,而且在后两个学年里还能在统一标准基础上每人每年上浮4000元,也就是说,全额资助博士生的奖学金后两年要比其他博士生高,能达到一年1.6万元,实现了“年薪”过万元。
刚开始改革时,一部分教师认为不该拿导师的经费为研究生发补助。但曾在国外学习过的任景莉认为,学校这样的做法是与国际接轨的。她说:“2008年,我正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急需招收博士生。学校当时刚刚开始设立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岗位,我非常幸运地中选并招到了一名博士生。这名博士生在参与我的课题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2010年,我又申请了一个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通过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的结合,我也是这项改革的受益者。”
全额资助制的建立改善了博士生的生活条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科研的积极性。他们主动承担助研、助教或助管工作,真正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此外,郑州大学对博士生导师也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招生录取方式上除了普通招考外,还采取了导师认定制。导师在录取学生时,可以按照自己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择优选择考生。
近日,郑州大学又出台《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认定办法》。学校规定,从今年开始,对现已具有博导资格的所有教师重新进行资格认定,取得招生资格方可招收博士生。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表示,博士生导师岗位认定这一举措,就是要进一步淡化博导的头衔和身份观念,打破导师终身制的“铁饭碗”,增强博士生导师的岗位职责意识,真正实现动态化管理。
2012年11月29日《河南日报》03版
博士生培养制度改革推向深入
郑大打破博导终身制
□本报记者 惠 婷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岗位认定又出新规。记者11月28日从郑州大学了解到,两个看似普通的文件昭示着该校今后将不再按以往方式进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遴选,博导终身制将全面打破。
这项改革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简报》头条中进行报道,指出其对于择优遴选博士生、推进博士生培养制度改革有导向意义。
博导成为动态工作岗位
以往教师“熬”成博士生导师,往往就意味着终身有资格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郑州大学却对此果断说“不”。
刚刚出台的《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认定办法》规定,从今年开始,对现已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所有教师每年在招收博士生工作之前进行招生资格的重新认定,取得招生资格方可招收博士生,未取得招生资格的将不允许招生,推进博士生导师资格向博士生导师岗位转变。这一举措,进一步淡化了博士生导师的头衔和身份观念,增强博士生导师的岗位职责意识,真正体现了动态化管理。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关绍康说,动态的岗位管理机制打破了过去的导师终身制,能否指导博士生取决于是否具备指导博士生的能力和条件。
“破冰”从全额资助开始
事实上,打破导师终身制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四年前就已启动。2008年,郑州大学在全校推行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度,在当时引起震动。当年共遴选了5个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申请获准的博士生导师需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四年的全额奖学金。年仅38岁的副教授臧明玺,以她拥有一项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95万元的科研经费申请到了一名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成为郑州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
“按照常规,别说副教授,很多教授也当不上博士生导师。”臧明玺坦言,她是这项改革的受益者,很多和她一样没有资历的年轻教师有了当博导的机会。
新出台的《郑州大学申请全额资助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管理办法》扩大了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岗位,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由过去每年的5~10个扩大为30~50个,同时,对博士生导师也赋予了更多的权利。
“变革”背后的质量效益
今年6月,第一批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中有4名毕业。记者从郑州大学了解到,这4名博士生科研水平均高于同届博士生的平均水平,其中有2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已被评为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学系任景莉教授指导的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生程志波,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9篇。
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说:“改革就要有不忌毁誉的心理素质,从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度,到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和动态上岗制度,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对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只有不拘一格选拔出拥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水平的优秀导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学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郑州大学这一改革不仅能让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而且能够推动科教的有机结合,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③
2012年11月27日《大河报》头版 A14版
读博经费导师“全包” 四年实践成效显
郑大改变博导终身制的“破冰之旅”将全面起航
有经费有项目 年轻人也能当郑大博导
四年前,郑大尝试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曾引起极大震动
现如今,该校改变博导终身制的“破冰之旅”将全面起航
记者 谭萍
核心提示
今年6月,从郑大博士毕业的程志波成为另一所高校的一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承担有科研的重任。
昨天,谈及4年的博士生涯,30岁的他连说“幸运”和“感激”。幸运的是,他读博的费用由导师“全包”;感激的是,四年来他在这一制度下受益匪浅。不过,最让他钦佩的是,作为一所地方院校,郑州大学竟有勇气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2008年,郑州大学在全国地方“211工程”综合性大学中率先实行导师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没有科研项目、没有经费的导师招生免谈,有经费有项目,年轻人也能当博导。这一尝试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
四年实践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今年,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简报》中进行头条报道,中央有关领导看到后专门批示:郑州大学试行全额资助博士生制度切入,对于择优遴选博士生、推进博士生培养制度改革有导向意义,请有关部门跟踪了解,不断完善并适时推广。
11月23日,从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岗位认定工作推进会上传出消息,将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由过去每年的5个-10个扩大为每年30个-50个。这意味着,郑州大学改变博导终身制的“破冰之旅”将全面起航。
1读博经费导师“全包” 没有项目招生免谈
四年前,郑大在全校强力推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项举措就是“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度”的出台。当时,年仅35岁的副教授臧明玺,以她拥有一项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95万元的科研经费申请到一名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打破常规博导遴选方式,成为郑州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当年共拿出5个这样的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申请获准的博士生导师需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的四年的全额奖学金,其中包括4年学业奖学金和3.2万元助研奖学金,共7.2万元。也就是说,研究生导师招生原则上都必须有科研项目,原则上没有研究项目、没有经费的导师不能招生。当时,全校就有33名教师踊跃申报。
此后的四年里,郑州大学每年从博士生招生指标中逐步扩大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到2011年,该校共招收有37名这样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从120多名申请教师中遴选了34名教授、3名副教授担任其导师。这些导师绝大多数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着包括“863计划”或“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内的高水平科研项目。
2 改革让老师觉得“收获大了”
对于这样的改革,有不少老师提出质疑,“研究生经费一向都是国家和学校出,凭什么拿我们的经费给学生发补助?”有些老师甚至把这次改革直接形容为“地震”。
可数学系教授任景莉不这样认为。2008年,35岁的她也申请到一个名额,她的学生就是程志波。在她看来,郑大这样做才是跟国际接轨,“国外大家都是这样,老师出经费,有经费才好找学生”。
郑大率先在全国高校启动的这项改革让任景莉觉得“收获大了”。“老师给学生指导,把项目做得非常漂亮,这样才能再申请好项目,再招学生,是一个良性循环。对学生来说,项目好、课题好,学生一开始视野就很开阔。”任景莉说,这是双赢。2010年,觉得“险冒得值”的她又申请了一个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
3学生说:“没有全额资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今年6月,第一批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中有4名毕业。这4名博士生都有很好的成绩,科研水平均高于同届博士生的平均水平,其中有2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已被评为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正申报明年省级优博论文。
让任景莉骄傲的是,自己的第一个学生程志波是专升本,找工作时很多单位都十分在乎“第一学历”,但程志波却非常抢手。不过,面对几所省内外高校抛来的“橄榄枝”,这个来自焦作的学生选择了回家工作。
“如果没有博导制度的改革,没有这个全额资助项目,就没有我的今天,可能我在三年前就工作了,而且只能去私立院校或者很一般的院校,也许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接触科研了。”程志波说。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的姚春霞说:“如果没有全额资助,我可能就不上博士了。”如今,她已签约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
而其他2名博士,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的程雪阳现在已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博士后;药物化学专业的王培留在郑州,在郑大三附院药剂科做临床药学。
4 博士生在校“年薪”过万
受到导师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不仅在前两个学年按照学校标准得到奖学金的资助,而且在后两个学年里还能够在统一标准基础上每人每年上浮4000元。也就是说,全额资助博士生的奖学金后两年比其他博士生要高,能得到一年1.6万元的资助。
目前,我省对在校全日制博士奖助学金每人每年的发放标准为8000元。郑州大学在实行导师资助制后,该校的博士生每人每年“超额”发放1.2万元,全额资助的博士生在后两年将达到每年1.6万元。这使得博士生的生活状况得到大大改善,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导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5 博导招生资格每年一认定
据郑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关绍康介绍,今年该校全额资助博士生的招生指标将由过去每年的5个-10个扩大为每年30个-50个。让博士生招生指标的配置更加与科研经费、研究成果紧密挂钩,并向重点课题、重大成果产出的学科及新兴和交叉学科与团队倾斜,为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创造条件。
对于普通教师,可以通过申请全额资助博士生招生资格招到博士生而成为博士生导师。对于过去已是博士生导师的教师来说,是否就终身有资格招收博士生呢?
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说,郑州大学对此已出台认定办法:从今年开始,对现已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所有教师,每年在招收博士生工作之前进行招生资格的重新认定,取得招生资格方可招收博士生,未取得招生资格的将不允许招生。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岗位认定这一举措,打破过去的导师终身制,把博士生导师变为一个动态的工作岗位,能否指导博士生取决于是否具备指导博士生的能力和条件。
“只要有科研项目,刚入校门的年轻教师也一样有机会当博导。学校就是要选拔学术水平高、科研经费充足,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全职在岗教师上岗招生,推进博士生导师资格向博士生导师岗位的转变。”
6 不拘一格选人才
方能结出高质量“果实”
改革使一些人看到了希望,也势必会让一些人感到压力。
对此,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说:“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博士生导师肩负着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任务,他们应该始终是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是学术专家、领军人物。这一改革的深化,对导师们来说压力更大,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导师不断进取,改变过去在个别导师中容易产生精神懈怠、不思进取、高枕无忧和指导能力不足等现象,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王宗敏副校长也直言:“改革就要有不计毁誉的心理素质。”
“只有不拘一格选拔出拥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水平的优秀导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学生。”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认为,郑州大学这一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能够促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而且能够推动科教的有机结合,促使博士生导师依靠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博士生的协同创新,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据悉,郑州大学现有各级各类研究生1.4万人,进入全国研究生培养大校行列。近年来,其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5万多名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