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登我校教师文章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新闻来源:相关单位
  《人民日报》12月10日理论版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王东虓  杨云香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努力。比如,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等等。在众多方面中,有一个方面是基础性的,这就是“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国民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传承的,如果优秀传统文化不对人发生作用,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成为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力量、精神财富,传承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文化建设时强调了“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这些要求揭示了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都必须作用于人,要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但最基础的无疑是通过国民教育。国民教育一般是指政府所办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也可包括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主要是指基础教育,但在约定俗成的用法中通常也包括大学教育。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主导,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架构,它是人们接受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文化传承最基本的途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离不开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国民教育还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公共教育,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等重要特点。因此,国民教育的涵义还可以从如何加强国民对国情的认识、对国家的认同,以养成国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来理解。从这个层面理解的国民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当然也是题中之义、不可或缺。事实上,从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看,国民教育一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具有基础性作用。
  国民教育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的形式和载体也是非常丰富。除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节日等,但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都体现了一些基本精神。发挥国民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是要通过国民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为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执著追求,这种积极向上、坚韧奋发、革故鼎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的重要原因。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传承这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种浩大刚正、大义凛然的“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一方面表现为维护民族尊严、保持民族气节的国格力量。面对外来侵犯时,表现为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铮铮铁骨,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浩然之气”另一方面表现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格力量。一个人有了“浩然之气”,就会面对威胁宁死不屈、面对危险临危不惧,在困难面前逆势而上、敢于担当,始终“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我们应该通过国民教育,把这种“浩然之气”更好地传承下去。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崇和精神。这种崇和精神一方面推崇“和为贵”的价值观,视和谐为社会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强调“和而不同”,把包容差异求得平衡视为理想的和谐状态。通过国民教育把这种崇和精神传承下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以上只是简要列举,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许多值得弘扬的基本精神,应通过国民教育把这些基本精神传承下去。
  国民教育应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现代条件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国民教育应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人。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 现代经济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等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内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 现代政治是现代文明的政治基础,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内容,提升人们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理念。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两者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现代文化的深厚基础,应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和实生物等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氛围。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有利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提升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12月8日第7版
                      论文化产品的价值传播
                      郑州大学教授 汪振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文化产业不仅仅是物质化和技术化的资本、生产、流通、消费,更是一种内容、精神、价值的传播活动,这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产业的独特性所在。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不仅是文化资源的竞争,更是文化产品内容的竞争,创意的竞争。文化产业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性深度、艺术境界、思想高度、价值追求是文化吸引力、文化感染力、文化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以迪士尼为例,它的《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小鹿斑比》﹑《小叮当》﹑《阿拉丁》等动画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迪士尼文化之所以能够行销全世界,就在于它能够给人以快乐、信心、梦想和力量。迪士尼曾有这样一句有名的话:“我并非主要给孩子拍摄电影,我拍的电影是献给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孩子,不管我们是6岁还是60岁。”迪士尼的动画寓教于乐,除了让人们学习主人公的诚实、善良、机智、幽默,还能体验到无比的快乐。正是这些真善美的东西赢得了人心,也赢得了市场。
   好的文化产品无不反映着本民族的社会生活,无不传播着本民族的智慧创造。比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个节目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不只是简单介绍各地美食怎么做和怎么吃,还有和美食融为一体的风土人情、乡间习俗、民族智慧和中国哲学,每一种美食都有和它联系在一起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个充满乡情和亲情的动人故事。记录片中的大海、高山、雪原、田野以及那一张张布满皱纹而又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看到了美食背后巨大的人文力量。恰如片中的一句解说词:“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等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中国文化产品要走向世界,必须反映我们自己的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当前中国文化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形式模仿多,内涵独创少。对此,我们要通过文化原创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第一,要大力倡导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更是市场的要求。我们的文化产品要和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竞争,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内容、形式、个性、风格。强调原创、鼓励原创,推进原创,生产丰富多样、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文化产品,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的文化产品既要传承中华文化优秀的价值观念(如仁、义、礼、信、诚、和),培养中国人的民族个性(如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富贵不淫的坚定立场、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笑傲王侯的精神风骨、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又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做好价值创新,特别是要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契约精神、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
   第三,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打造精品。文化产业是大众文化,却不是庸俗文化。文化产业既要有量的增加,也要有质的突破。打造文化精品就是打造文化品牌,确立自己的文化标杆。为此,我们要建立正常的文化市场淘汰机制和文化批评机制,真正让高雅文化融入大众,让高雅文化提升大众。
   第四,文化产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文化产业消费主体是青少年,而他们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阶段,因此,要注意用真、善、美引导青少年,而不是用浅薄流行的垃圾文化给他们传播过多负面、消极的信息。
  第五,对外传播的文化产品要承载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弘扬中国文化的精华,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刚柔相济、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要让中华优秀文化影响世界,获得广泛认同。
                                 (新闻与传播学院 孙保营)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5:55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