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 河南日报》 第03版
“自助袜摊”开业半年 自动投钱分文不少
本报讯 (记者惠 婷 通讯员 王思齐 欧阳璋)郑州大学校园里有一个“自助袜摊”,没有售货员,只有一个投钱篮,一旁写着“店主为在校大学生,由于本学期功课繁多,无法兼顾摊上生意,请大家自觉投币”的纸条。
3月31日,袜摊摊主孙文强告诉记者,自助袜摊运行至今,从未发生过有人拿了袜子不给钱的情况,令他欣慰和感动。
这个自助袜摊位于郑州大学澡堂边上,是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大二学生孙文强与郭亮一起合开的男装屋的一部分。由于功课繁忙,他们做一个简易的木柜,将袜摊支在外面,上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袜子、腰带、洗衣篮,每样物品下面都标注着价格:“5元三双”、“1元一双”、“15元一条”、“5元一篮”。两人前不久盘点,袜摊开业半年,分文不少。
“有的同学急匆匆拿走袜子,当时可能会没投钱,但是过后肯定会把钱补上。这是做人起码的诚信。”自助袜摊的老主顾邢善春同学说。
郑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张国强在得知这个情况后评价:“自助袜摊是面镜子,照出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
2013年4月3日 《河南日报》 第03版
南振中出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本报讯(记者惠 婷)4月2日下午,郑州大学举行聘任仪式,聘请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大60级校友南振中担任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南振中是河南灵宝人,1960年9月至1964年7月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到新华社山东分社、新华社总部工作,2000年6月被任命为新华社总编辑(正部长级),他在新闻记者岗位上工作长达40余年。2008年3月,他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国内,由知名人士担任大学的院长已成为众多高校开门办学和提升学科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像南振中这样的重量级大师“屈尊”“211”高校,在国内并不多见。南振中将此归结于他的故乡情结、母校情结。南振中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回忆起当年母校对自己记者生涯的影响。他说这次重返母校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是他的慎重选择。
业内人士指出,南振中加盟郑州大学并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为郑大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他的带领下,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2013年4月8日 《河南日报》 第08版
河南省招生办召开成人高校招生调研座谈会
本报讯(记者 罗新宇)3月26日,由河南省招生办组织的成人高校招生调研座谈会在南阳理工学院召开。会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部分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就规范招生行为、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研讨。与会同志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要加强招生宣传,规范招生行为,确保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公平、公正;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关系,探索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各高校还应根据各高校自身学科优势特点和办学条件,走出校门,深入厂矿、企业、行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为生产一线服务,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从而稳定生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起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2013年4月12日 《河南日报》 第09版
运动健身理念风行郑大校园
本报讯 (记者李 悦)4月10日至12日,郑州大学2013年阳光体育运动会在郑大新校区中心体育场举行。作为郑大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今年的运动会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运动会摒弃了以往纯竞技性的一面,今年贯彻以全民性、全体性和全面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高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据了解,参加此次阳光体育运动会一共有郑大所属的78个教职工院系,赛事主要是以田径为主,辅以一些趣味性、参与性强的活动,比赛分为学生组和教工组,总共有7000多人报名参赛。4月10日的开幕式,全校近4万多名教职工、学生观看了文体表演。同时这次开幕式也是今年大学生阳光体育快乐走的启动仪式,4月20日,在黄河湿地公园,省会10所高校的数千名学生将济济一堂,集体参与这一活动。
2013年4月17日 《河南日报》 第06版
郑州大学在南召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 欧阳璋 唐弢 刘如楠)4月14日,郑州大学创行团队联合微光志愿者服务队在南召县天源文武学校开展“绿色在南召,环保我先行”环保宣传活动。
除了校园活动,郑大创行团队还走入农户家中,宣传他们团队的 “松苓相依”项目。该项目利用二者的相依关系通过在松树下种植茯苓,发挥茯苓的药用经济价值,为当地农民寻找新的经济致富方式。
2013年04月24日 《河南日报》 第09版
郑州大学入选首批“全国无烟学校”
(通讯员 欧阳璋 王怀东)近日,创建全国无烟学校示范试点项目总结会在北京举行,郑州大学等六所高校和20余所中学被授予“全国无烟学校”荣誉称号。郑州大学2011年制订了《创建全国无烟示范学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先后开展控烟宣教、控烟基线调查、设置吸烟点、控烟区域督导检查、郑大校医院设置戒烟咨询门诊等创建工作。
2013年4月3日《大河报》 A11版
新华社原总编南振中将出任郑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记者 王灿 文 记者 白周峰 图)
人物名片
南振中,1942年5月生,河南灵宝人,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共党员。1960年9月至1964年7月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1964年8月毕业分配到新华通讯社从事新闻工作,2000年6月被任命为新华社总编辑(正部长级)。2008年3月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阅读提示
继张海任郑大美术学院院长,二月河任郑大文学院院长后,某“重量级”大家将掌舵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此公为谁?——谜底昨日揭晓。
这位71岁的河南老乡,近半个世纪来都在思考学习的方法,并靠这一法宝成为行业翘楚,在大家期盼的掌声与笑语中,他回归母校。当天下午,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从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手中接过了聘任证书。
【印象】潮与关切拉近校友距离
这是一场“新老校友”见面会。当日下午,郑州大学行政楼第一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走廊和过道都站满了学生。虽已年过七旬,但这位“银发”老人一现身,便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当南振中掏出“武器”——不是纸质讲稿,而是时下流行的“ipad”时,更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议论纷纷:“不愧是新闻专业的前辈,新院长好‘潮’呀。”
接下任职证书并佩戴校牌后,南振中从此又多了一重身份:从一位慈善和蔼的学长,变成了与郑大人同命运、共呼吸的院长。
任职后的南振中院长,开口讲的第一句话是:“我看到很多人还站着没有座位,这周围有没有折叠椅,可以放在这周围,讲台前这些地方可以开放出来给同学们。”话音刚落,现场马上响起掌声和叫好声。
71岁的南振中,是地道的河南人,老家在三门峡灵宝市,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获得者。
长期以来,南振中心中一直记挂着母校,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回忆起当年母校对自己记者生涯的影响。
去年6月,南振中再次回到母校,给郑州大学的同学们举办了一场名为《学习点亮人生》的报告会。报告初始,他用四个“不会忘”开启讲座序幕。其中一句“母校不会忘”,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郑大的深深情意,同时也为他的“院长履职”埋下了伏笔。
【愧疚】一句承诺,晚了10年
从今年3月中旬起,南振中陆续卸下身上的“担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提出不再担任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会主任等的请求。
选择全退,不搞社会兼职,南振中主要为了兑现23年前对家人的一句承诺。
自1986年1月14日,南振中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后,在这个吃苦受累的岗位上度过了7899个日日夜夜。“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分前半夜和后半夜,随时有了突发事件,就得去处理,上不能尽孝,下没有尽养育之责。”南振中说,自己愧对父母、妻子和孩子。
当他在48岁本命年时,向家人承诺“到了60岁‘准点’退休,抽出更多时间孝敬母亲,照顾老伴,教育儿孙”。
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句沉甸甸的承诺,迟到了10年。
准备退休时,中央任命他担任新华社总编辑,这就意味着南振中的退休时间又向后延了5年;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当选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务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66岁时他再一次连任……
正当他辞掉所有的社会兼职回归家庭时,郑永扣找上了他。
南振中的爱人充分理解自己的另一半:“教书育人行善积德是好事,而且咱们毕业那么久,母校也没有提过什么要求,就提这次,你回绝不太好。”
于是,南振中答应了同班同学这个继续推迟“退休”的请求。
【规划】未来几年做好“三件事”
因为常驻北京,南振中坦言自己不可能像其他领导一样处理学院繁重的日常工作,所以在征得校领导同意后,学院的工作仍由原来的党政领导班子负责。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激励着我孜孜不倦地学习。未来岁月我会珍惜返校深造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年轻校友学习,年逾古稀之人不敢奢望学有所成,但可以追求学有所得。”当天,南振中也向大家吐露了自己未来几年的工作规划:“做好三件事。”
“首先我要调查研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我们学院应该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凭借鲜明的比较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独树一帜。”
南振中认为,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所以,他将着手做的第二件事是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选择学习点亮人生、年轻记者的成才之路等带有共性的问题,与年轻校友交流沟通。“期待入学新生一融入郑州大学的环境,就能从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受到启迪。”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成功的教育在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南振中将根据这一原则把自己4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进行梳理,将选择若干个与现实需求相连接的新闻学专题,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力求把相对新鲜较为有用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看法】“大家”来郑大,有人兴奋有人淡定
实际上,早在此消息初传的今年3月下旬,社会和学校已有了一次狂欢。
“没想到我也能成为南振中的学生,这太让人兴奋了,希望他多给学生上课,我们肯定能受益匪浅。”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小赵说。
对于南振中的到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说,别的院系学生简直对我们是“羡慕嫉妒恨”了。
不过,也有学生对此表示“淡定”。大二的小宋说:“南振中是‘大家’,不可能亲身处理学院的事务,讲课也不会多,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一种学校水平层次的象征。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有赖于所有师生的努力。”
郑永扣表示,郑州大学正处于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已经把按照“985工程”高校的标准建设郑州大学,写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此时期特别需要像南振中这样的大师来支持和引领学校各个院系、学科上一个新水平。
他表示,南振中的到来一定能给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带来新兴学术发展,为学校高水平建设增加新动力。
2013年4月3日《河南商报》A15版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成为新一任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南振中:辞去所有兼职 郑大是我唯一选择
本报讯(记者 王春胜/摄 吴静)从郑大毕业近50年后,新华社原总编辑、副社长南振中重返校园。这次,他从学校党委书记郑永扣的手中接过聘书,戴上郑大的校徽,成为新一任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
这是继张海、二月河受聘郑大之后,学校引进的又一重量级“大家”。 受聘郑大
南振中亮相,被赞很“潮”
昨天,郑大第一报告厅挤满了人,到场的500多人几乎都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
他们的新院长南振中是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受聘仪式上,南振中没有纸质发言稿,他面前一直放着台iPad,时不时地翻一下。台下不少学生议论纷纷,“新院长好‘潮’。”
南振中1964年毕业于郑大中文系,此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
昨天,郑大党委书记郑永扣为他颁发了聘书,并亲手为他戴上了郑州大学的校徽。
“未来的岁月,我会珍惜返校深造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年轻校友学习,古稀之人,不敢奢望学有所成,但可以追求学有所得,真诚希望母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不吝赐教。”曾是新华社总编辑(正部长级)的南振中说。
辞去兼职 郑大是他唯一的选择
此前,南振中有很多头衔和社会兼职。从去年起,他开始陆续辞掉。
“我选择全退,不搞社会兼职,是为了兑现23年前对家人的承诺。”南振中说,从1986年1月他开始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在这个岗位上的7899个日夜,没节假日,深感愧对父母、妻子、孩子。
23年前,南振中对家人承诺60岁退休。就在离退休还有一两年时,他被任命为新华社总编辑,退休时间向后延了5年。还没到65岁,2003年3月他又当选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务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他再次连任。今年,71岁的南振中打算辞掉所有社会兼职,兑现承诺。没想到,2013年3月3日在北京河南大厦,郑大书记郑永扣向他发出了邀请。
“这次回郑大,是我和老伴两个郑大校友的共同选择。”南振中说,他退休后的时间归老伴管,老伴认为教书育人是行善积德的事,作为校友应该为母校做点事儿。这是他辞掉所有兼职,将郑大作为他唯一选择的主要原因。
未来几年 南振中主要做三件事儿
南振中常住北京,不可能像其他院领导一样处理院里日常工作。
学院的各项工作仍由原来的领导班子负全责。南振中表示,未来几年他将根据母校和学院的安排做好三件事。
第一,调查研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昨天上午召开了教职工座谈会,议题是“你认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哪些明显优势”。
他认为,学院应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独树一帜。
第二,“每年新生入学,我将选择‘学习点亮人生’、‘年轻记者的成才之路’等带有共性的问题,与年轻校友交流沟通。”南振中说。
第三,对4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梳理后,他将选择若干个与现实需求相连接的新闻学专题, 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力求把相对新鲜、较为有用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大学之道 不在校舍,而在于教师
继张海、二月河之后,南振中是郑大引进的又一重量级院长。
近年来,郑州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请了一批国内外学术大师和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院长、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去年,郑大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为郑州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大师’。”郑大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实,在国内,由名人、大师担任大学院长已不新鲜:浙大聘请金庸担任文学院院长;著名演员、导演张国立担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院长;新闻学方面,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柳斌杰先后出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邵华泽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等。
“大学的荣誉,不在其校舍和人数,而在其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一网友表示,如今各高校从‘盖大楼’到‘引大师’的集体转身,显示出对高等教育本位的回归。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表示,南振中的到来一定能给该校新闻与传播的发展带来新兴学术发展,为学校高水平建设增加新动力。
南振中,1942年5月生
他是河南灵宝人,还是新华社高级记者
1960年9月~1964年7月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
1964年8月毕业分配到新华通讯社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农村组副组长、副社长、社长;新华社总编辑室副总编辑、总编辑;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室总编辑。
2000年6月被任命为新华社总编辑(正部长级)。
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4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1年11月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记者的眼睛》、《记者的思考》、《南振中作品选》等。
2013年4月23日 《河南商报》 A12版
郑大拟对雅安籍学生进行临时救助
本报讯(记者 吴静)昨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高校及时了解震区学生家庭受灾情况及实际困难,并对需要者提供救助,以解震区学生的后顾之忧。
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郑州大学学生工作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关注地震消息。21日,郑州大学学生工作部还召开震区学生座谈会,进一步了解震区学生家庭受灾情况及实际困难,并讨论安排拟对受灾学生进行临时救助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同一天,洛阳师范学院的学生们将捐款10038元统一交由学校送往灾区。
2013年4月22日《东方今报》第13版
郑州大学2013年招生17194人
东方今报郑州讯(记者 赵媛)昨日,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公布了2013年招生计划,该校招生总规模为17194人,其中研究生4264人,比去年增加5%;本科生12930人,与去年基本持平。
“今年郑大本硕连读专业新增了经济学,加上原有的临床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法学、国学,本硕连读专业达到了8个。”郑州大学招办主任刘建华介绍,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临床医学(7年制)继续在提前批次录取外,其他本硕连读专业(六年一贯制)将放在本科一批,有不同的专业代码,给广大优秀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报机会。
另外,郑大今年还新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专业。今年,经教育部批准,该校新增列入招生计划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有:经济学、广播电视学、音乐表演、化学、护理学。加上已经招生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达到了10个。从今年开始,文科考生将有机会进入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关专业学习。
2013年4月3日 《东方今报》第10版
南振中受聘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他是河南老乡 曾任新华社总编辑
“感谢母校为我提供了返校深造的机会。”4月2日下午, 南振中从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手中接过聘书,这位71岁的新闻界泰斗、河南老乡、郑大学子,正式担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表示,未来几年,他将根据母校和学院的安排,全力做好三件事。□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记者 沈翔/图
【心声】 辞掉所有社会职务回归家庭
昨天下午3点,郑州大学行政楼第一报告厅,满头白发的原新华社总编辑、郑大60级校友南振中走上了主席台,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颁发了聘书,并亲自为他佩戴郑州大学校徽。
“首先感谢郑永扣书记和母校为我提供了返校深造的机会。”聘任仪式上,这是南振中发言的第一句话。
今年3月中旬,他卸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担子。而在此前,他就辞去了多个社会兼职。“我选择全退,不搞社会兼职,主要是为了兑现23年前我对家人的一句承诺。”南振中说,1986年1月14日,他正式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并在这个岗位上度过了7899个日日夜夜。
“1990年,那一年我48岁,我对家人说,我60岁准点退休,那个时候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孝敬母亲,照顾老伴,教育儿孙。这是一句沉甸甸的承诺。”南振中回忆,在即将退休的时候,中央任命他担任新华社总编辑,这就意味着退休时间又向后延了5年,而到了2003年3月,他又当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
“今年我已经71岁了,不能再等了。我辞掉所有的社会兼职回归家庭,兑现承诺。”南振中说,这是他主动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选择】 两个原因促使其担任院长
1960年至1964年,南振中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随后离开河南,在新华社山东分社、新华社总部工作。南振中虽然不在河南、不在郑州工作,但他心中一直记挂着母校,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回忆起当年母校对自己记者生涯的影响,这也为他的“院长履职”埋下了伏笔。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年3月3日,在北京河南大厦,郑永扣书记找到我说,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两年前就提出来,让他(郑书记)告诉我能不能当这个院长,但让他顶回去了。郑书记说,南振中这个人我了解,他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他在岗位上的时候是不可能接受的。于是,郑书记就拖了两年。”
就在这一次会面上,郑永扣问南振中能否担任院长一职。“我退下来的时间应该归我老伴管,我应该和我的老伴商量,说是商量,其实是请示。”
“老伴说了两个意思,教书育人是行善积德的事,是好事。再说呢,我们毕业这么多年了,母校也没有提出什么要求。”说到此处,南振中透露,他的老伴儿也是郑大的校友,而他俩是同班同学。此时,同学们鼓起了异常热烈的掌声和尖叫声。
“我这几十年没有顾过家,所以,我现在下决心回归家庭,陪伴家人,没有家人的同意我也很难接受。”南振中说,这次选择担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可以说是两个郑大校友共同的选择。
【承诺】 今后要做好三件事儿
至于今后如何工作,南振中坦言:他常住北京,不可能处理院里繁重的日常工作。征得郑永扣书记和各位校领导的同意,学院的各项工作仍由原来的党政领导班子负全责。未来几年,他本人将根据母校和学院的安排做好三件事。
“第一,调查研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哪些明显优势,办学特色是什么?怎样强化这一优势和办学特色?你认为学院有哪方面发展潜力?我们学院应该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凭借鲜明的比较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独树一帜,在探寻比较优势的过程中,我可以多少起一点参谋作用。”南振中说。
“第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南振中说,每年新生入学时,他将选择“学习点亮人生”、“年轻记者的成才之路”等带有共性的问题,与年轻校友交流沟通。期待入学新生融入郑州大学的环境,能从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受到启迪。
至于第三点,南振中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成功的教育在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根据这一原则,他将对4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进行梳理,将选择若干个与现实需求相连接的新闻学专题, 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力求把相对新鲜较为有用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2013年4月3日 人民网
南振中出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人民网郑州4月3日专电(记者 智泓)4月2日下午,郑州大学举行聘任仪式,聘请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大60级校友南振中担任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南振中是河南灵宝人,1960年9月至1964年7月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到新华社山东分社、新华社总部工作,2000年6月被任命为新华社总编辑(正部长级),他在新闻记者岗位上工作长达40余年。2008年3月,他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国内,由知名人士担任大学的院长已成为众多高校开门办学和提升学科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像南振中这样的重量级大师“屈尊”“211”高校,在国内并不多见。南振中将此归结于他的故乡情结、母校情结。南振中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回忆起当年母校对自己记者生涯的影响。他说这次重返母校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是他的慎重选择。
业内人士指出,南振中加盟郑州大学并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为郑大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他的带领下,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2013年4月13日 人民网
郑大学生破河南省大学生跳高比赛记录
大河网讯(记者 许会增 通讯员 欧阳璋 陈萌莉) 在4月11日结束的郑州大学运动会跳高比赛中,该校体育系研一学生张伟以2米10的成绩一举夺魁,并打破河南省大学生跳高比赛记录。
助跑,加速,抬腿,纵身一跃,张伟轻松的跃过了2米,而此刻场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张伟下一跳2米05。”当现场广播公布下一跳高度时,全场一万余人大声高呼:“张伟加油!”。2米05,第一跳便成功跳过,2米03的省大学生记录作古了。此刻,他伸出5根手指向裁判示意再提高5厘米。一样的方向起跳,一样的腰部一晃,一样的双腿往上一提,当张伟落在垫子上时横杆依旧稳稳停留在支架上,新的省大学生跳高记录定格在了2米10。之后,张伟三次尝试2米15的高度都没能成功。最后经郑州大学运动会赛事主裁判确认张伟的2米10河南省大学生跳高纪录有效。
赛后,张伟表示,他的最好成绩是他在上海体育学院本科时创造的2米14。而今天他只是以一颗平常心来参赛,他相信经过下一段的系统训练成绩将会有进一步提升。
2013年4月18日 人民网
郑大俩外教入选“外专千人计划” 每人获资助500万
大河网讯(记者 尚国傲)郑州大学引进的英国人思韦茨教授、美国人奥斯卡 库瑞沙里教授入选中组部第九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名单,他们每人将获得国家资助经费500万元。
4月18日,河南省人社厅召开新闻通气会,省外国专家局参会人员介绍,今年3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印发第九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名单的通知》,由该局组织、郑州大学申报的英国人思韦茨教授、美国人奥斯卡 库瑞沙里教授入选,每人分别将获得国家资助经费500万元。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这是“外专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河南省聘请的外国专家首次入选。
2013年4月2013年4月23日 人民网
全国51所高校齐聚郑州大学 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网郑州4月23日专电(记者 付永刚)4月22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51所高校代表齐聚郑州大学,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研讨。
研讨会由《求是》杂志社、《红旗文稿》编辑部、教育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郑州大学共同主办,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夏卫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主编阎志坚等出席会议。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致欢迎词,副书记吴宏亮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与会高校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专家学者等80余人,在深入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着眼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从理论与实践、国内现实与国际周边环境等,多层面、多角度,结合思想理论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了大会发言和讨论。
2013年4月3日 大河网
郑大挑战杯竞赛亮点纷呈 新奇创意描绘智能生活
大河网讯(记者 许会增 通讯员 韩一博)早上6点,新的一天开始了,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卧室的窗帘自动拉起。微波炉的滴滴声提示你早餐已经准备就绪。出了家门,你驾驶着汽车朝公司开去,忽然车内报警器鸣响,提醒你前方20公里有一起追尾事故,你从下一个路口驶离事发路段,顺利到达了目的地。迎接你的是机器人少女Lucy,她礼貌地向你问好并接下你的大衣和公文包,带你坐电梯上了三楼贵宾室等候,在此期间你想起家中的防盗门忘记上锁,你在手机上按下一个按钮,不一会儿接到了“门确认上锁”的回馈短信,于是你安心的步入会场•••••••
这样的场景,不仅发生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在3月31日刚刚开幕的郑州大学第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的作品展览上,我们就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真“材”实“料”——学子们用智慧描绘了一幅未来“智能”i生活的蓝图。(略)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