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河南日报》:郑州大学重点学科振兴行动报道②、③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2013年6月13日《河南日报》第8版
               郑州大学重点学科振兴行动报道②
               物理学学科:院士领军 教学科研结硕果
  本报记者 胡炳俊
  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郑州大学物理学专业始办于1956年,著名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首任系主任。时至今日,郑州大学的物理学科已经成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后依托凝聚态物理学科成立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学科还拥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拥有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量子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物理学河南省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带头人霍裕平院士是我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人士之一,他深入研究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促使聚变—裂变混合堆纳入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用光学方法快速处理图像的可能性,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凝聚态理论研究组对金属超薄膜生长动力学的研究,首次提出量子合金概念,从理论上预言了通过改变合金组分和薄膜厚度对薄膜特性进行调制,并得到了实验验证,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
  郑州大学物理学科自成立以来,在原子核物理、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等研究领域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在材料物理、激光应用技术被列入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的项目支持下,学院开展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理论、凝聚态理论、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光电材料、基础物理现代化教学改革等基础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郑州大学物理学科一直注重基础研究与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和社会重大需求相结合,重点建设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合金材料与金属物理等方向。学科用离子束技术培育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新麦19”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已在黄淮麦区进行推广,为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的发展做出贡献;此外,针对河南铝工业发展实际情况,学科在工业上实现了含钛合金的直接电解生产,制定的《细晶铝锭》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标准2005年正式颁布,新增了XA199.70A系列4个铝合金牌号,推广应用年产值达4亿元。
  郑州大学物理学科在地方高校物理学科中有一定的地位,学科结合目前物理工程学院的建设情况,凝练出五个研究方向,其中四个研究方向分别定位于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二级学科内的物理问题;另外一个方向则是结合基础物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展物理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改革研究。力争通过振兴计划的建设,学科能够在前述领域形成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和5个创新科研团队,产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把学院建设成河南省物理教学改革示范基地。

2013年6月19日《河南日报》第10版
               郑州大学重点学科振兴行动报道③
             中国史学科:传承华夏文明 打造中原人文精神
  本报记者 胡炳俊
  郑州大学的中国史学科作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它已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练出4个学科方向,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原历史文化。该学科已成为历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原中国古代史二级学科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于 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原历史学一级学科调整后一分为三,郑州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正式获批。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郑州大学中国史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中原地区史学研究的重镇和中心之一,其研究成果在河南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敏教授的专著《南北史考索》获得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杨天宇教授的《郑玄三礼注研究》,入选国家社科优秀成果文库。近年来,该学科成员在全国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20余部,完成和在研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特别是王星光教授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气候变化与秦汉至宋元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技术发展研究”、张旭华教授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清浊官制研究”、吴宏亮教授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理念创新与执政实践研究”等,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研究,代表了本学科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华夏历史文明创新传承区”作为河南省发展战略定位之一,指出“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并强调“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这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郑州大学中国史学科肩负着传承、研究、弘扬、发展中原文化的重任,将持续不断地为“中原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以此为契机,郑州大学历史学科制定振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5年的学科建设,在团队汇聚、重大成果、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使中国史学科整体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如中国古代史、中原历史文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力争使中国史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在外引内联方面,学科将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在河南省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规划、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方面,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推进中原经济区的社会文化事业做出更多贡献。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17:01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