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解放军报》第5版
十七封边疆来信掀起心中波澜
——聆听郑州大学国防生新学员第一堂教育课
■张津军 本报特约记者王根成
9月1日,开学第一天。济南军区驻郑州大学选培办为该校国防生新学员准备了一堂别出心裁的教育课。
“学弟学妹们,走进日喀则我才知道,连氧气都成了一种奢侈品。连队驻地周围人迹罕至、物资匮乏,但这里却是精神的高地。官兵们把使命担当化作守边之行,用青春甚至宝贵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报效祖国……”讲台上,一名国防生骨干饱含深情地朗读着一名毕业国防生的来信,台下鸦雀无声,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每年国防生新学员入学时,我们都会收到不少往届毕业国防生的来信。这些信件,大多来自边疆地区和基层部队,书信内容有很强的感染力,正是引导新学员踩正第一个脚印的好教材。”选培办主任郭庆轻声告诉记者,他们从往届毕业生来信中挑选了17封信,串起了一堂教育课。
第二封信来自西藏军区某边防营国防生文江龙。信中谈到,毕业自临床医学专业的他,尽管早有思想准备,分配到边防营时心里还是凉了半截——连队离机关200多公里,距最近的乡镇也有40多公里,驻地连手机信号都不稳定。一段时间后,得知有的同学在地方医院干得风风火火,待遇也颇为丰厚,心里着实有些失落。
思想的转变源于一次随队巡逻。行军途中,一名战士因疲劳过度突然休克,深知高原凶险的官兵们一下子围了上去,转过身又把饱含希冀的目光投向了文江龙。文江龙立即施救,按压穴位、灌服药物……好半天功夫,晕倒的战士才慢慢苏醒过来。带队干部流着眼泪对他说:“今天多亏了你在跟前!”
每次回忆起这一幕,文江龙总是激动得热血沸腾。“谁说在边防当军医是大材小用?战士巡逻的脚步延伸到哪里,我就要陪伴他们走到哪里!”信尾,他自豪地说,自己已经荣立了一次三等功。
“文江龙的经历告诉我们,条件越艰苦越能磨砺人。将来我也要到最艰苦的部队,接受最严格的摔打磨砺,让巍巍边关见证我的报国之心。”坐在记者身边的新学员穆贤涛在心得中写道。
林国星的来信发自驻新疆库尔勒某部。刚当上排长,他就参加了上级组织的比武考核。完成400米障碍时,林国星的腿不慎被铁丝网剐了一道大口子,鲜血顿时染红了小腿。他咬着牙跑完全程,尽管成绩不够理想,连队的战士们却把巴掌拍得震天响!正当他边包扎伤口边为动作不规范感到自责时,训练场边的喇叭里播放了对他的表扬稿。原来,目睹这一幕的报道员给机关写了一篇战地快报,很快,他的拼搏精神就传遍了训练场。
后来,林国星靠着这股精神当上训练尖子,成为战士们眼中“舍得命、过得硬”的好排长。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新学员们,流血流汗、为国奉献的青春最有价值!
一封边疆来信就是一颗赤子之心。记者与新学员们一道聆听这些毕业国防生的心声,仿佛看见他们正化蛹成蝶,扇动的翅膀正在新学员心中掀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