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大河报》、《河南商报》等媒体报道我校历史学院李子一同学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3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2014年11月11日,《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采用了我校新闻中心记者团学生记者刘如楠、陈耀光采写的关于历史学院2011级的考古系同学李子一的故事,现转载如下:

《大河报》20141111日第C03

考古是啥?我用画笔为您“挖”

郑大考古系小女生用漫画形式展现一个不一般的考古世界

       □记者刘瑶 白周峰  通讯员  陈耀光摄影

      核心提示|小学时,我以为考古是古墓寻宝;初中时,我以为考古是大战僵尸;高中时,我以为考古是鉴宝……考古到底是干啥?来自郑州大学2011级的考古系同学李子一走红网络,这个“考古圈里画画的,漫画圈里挖墓的”在微博上连载了漫画世界中的考古学生的各种酸甜苦辣,糗事趣事,用画笔给大家普及了“考古课”,带来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考古世界。

                       

      为何画考古?给考古门外汉们普及常识,顺便吐槽 

      昨天,微博上不少网友都在转发来自“@郑州大学官庄考古队”的一组“萌呆了”的漫画,用轻松幽默、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可爱的画风,讲述让不少人觉得陌生又新奇的考古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获得一致点赞。更有网友评论:“看完长了好多知识,也了解了考古人的生活和理想。希望妹子不要弃博啊,很喜欢你的性格,考古基地真的很艰苦你却这么开朗。”还有读者感慨:“原来考古还真不是挖恐龙啊。”

        现在问题来了,当幻想中的考古遇到现实,会是什么样呢?

       昨天下午,大河报记者联系上“考古漫画”的作者、郑州大学考古系2011级的学生李子一。

       李子一说,自己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从小喜欢漫画,买日本的漫画书看,看完跟着模仿。去年9月到今年1月,她所在的班级在荥阳官庄遗址进行了田野实习。这段有趣的经历给了这个爱观察的孩子启发,她决定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把考古的点滴趣事记录下来。于是今年3月起,李子一开始在微博上连载自己的漫画版考古日记。

       这就有了从今年3月开始在微博里隆重推出的“回忆系列”,比如“大半夜的捉老鼠”、“人骨课上玩骨头”,画的都是日常的点滴趣事。不过很快,李子一就发现素材不够了,一位相熟的北大老师提示了她:“来个公共考古系列咋样?”

      “就是给其他专业的考古门外汉们普及考古常识,顺便吐吐槽。”李子一说,“比如我们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问得最多的不是‘有对象没’,而是‘你给我瞅瞅这个碗是哪个朝代的’、‘你们是不是天天挖墓去啊’,无可奈何。”而最实用无私的当数“田野实习新手指南”,是李子一专门画给还没有实习经验的师弟师妹们的。 

       因何学考古

       被《盗墓笔记 》“坑”来的 

       现在,李子一的考古漫画已经引来了圈内外的一致关注,“以前一组漫画点击量也就四五十,现在翻好几倍了。还有社科院的网站也在推送我的漫画。”李子一说,下一步,她不排除把自己的原创作品出版成书。

      突如其来的“出名”让李子一觉得有点意外。“我今天光

      接电话了,雅思作文还没写完呢。”这个爽朗外向的姑娘是郑州本地人,她笑说自己学考古也是误打误撞。“我数学不好,不想学,报志愿的时候我就想所有跟数学沾边的一律不报,这不就剩考古有点意思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李子一边笑边说,“还是被《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给‘坑’来的。 

       如何学考古?能挖会分析,能画会拍照,外加能喝酒 

      真的踏进门学了这专业,李子一才发现,考古跟她的想象差别很大,“小学时,我以为考古是古墓寻宝;初中时,我以为考古是大战僵尸;高中时,我以为考古是鉴宝,现在我懂了,考古远没有那么简单,它需要文科理科工科的全面知识。”为此,李子一还专门画了一组以她的学期论文《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为原型的漫画,提醒学弟学妹们学好化学知识对考古有多么重要。此外,学考古的人还得具备多种李子一意料之外的素质,“你得体力

       好,要能挖,会分析,会画图,懂拍照,这都不算啥,最要紧的,下工地跟农民打交道,你还得能喝酒!”

       而这一切都没有难倒李子一。这个瘦弱的小女生今年暑假就曾独自一人去喀麦隆做志愿者,花了两个月时间教当地小孩子学中英文。现在她一边忙毕业论文一边准备雅思考试,打算去英国或加拿大读研,继续学习考古,“大家都觉得好像外国没有那么多古迹,其实在技术方面他们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去把有用的知识都搬回来!” 

       相关

       李子一和她的考古笔记

       □记者王灿 实习生赵艺

              

       她笔下的考古世界 

      作为郑州大学考古系学生,李子一笔下的人物是个以自己为蓝本创造的叫阿叁的卡通狐狸形象。漫画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考古日记”,“也算是对实习生活的一个纪念”。第二部分是针对普通公众普及考古知识的,“告诉大家考古是个什么样的职业……”

      第三部分是画给大一大二的考古专业学生看的,用非常有趣的笔法展示了考古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什么样的。

      考古是不是挖恐龙?是不是挖墓?考古的时候能不能“顺”回来一些东西?这些都是大家经常遇到的疑问。 

       她眼中的考古世界 

      “考古不只是挖墓,挖遗址,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田野调查、室内整理、文物修复等。”李子一说,田野考古很辛苦,在室外一待就是10小时,零下15℃的野外,穿两双袜子、4条裤子还会觉得冷,大家都穿得“土肥圆”。

      考古,还是个体力活,要挖土,要往外运。

    “考古实习时,吃住在农家,两个星期才能洗一次澡,铁锨耙子用得比笔熟练,在三四米的深坑之间飞檐走壁,没日没夜赶资料……”在李子一看来,考古很辛苦,不过也带给她很多乐趣——“比如说,通过一块人骨,可以判断出他的性别、年龄、身体状态等。”

 

《河南商报》20141111日第A11

考古圈里她是画画的

漫画圈里她是挖墓的

郑大考古专业女生用漫画记“考古日记”走红网络

她说这行特辛苦 天天围着瓦片、石器、骨头转

冬天有时要在室外作业10个小时 穿四条裤子还冷

         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在有些人眼里,考古就是挖古墓、鉴宝;还有人觉得,考古要常年在野外,在土里摸爬滚打。

最近,郑州大学2011级的考古专业学生李子一的考古日记在网上走红,她用漫画记录了考古专业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考古世界。

在李子一的漫画里,考古有辛苦的一面,也有妙趣横生的一面。 

      “阿叁”走红网络

女生用漫画记考古日记

 

最近,一则“郑大学生考古漫画”的微博在网上走红。漫画的作者叫李子一,是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大四学生。

漫画中,那个既像狐狸又像猫的形象叫“阿叁”,李子一说,“阿叁”就是自己的动漫形象。她在微博上推出了漫画连载,一方面是想向大家普及考古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想给学弟学妹留下点有用的东西。

李子一的漫画,吸引了不少考古人的关注,中国考古网转载了她的漫画,还有高中生看到漫画后和她联系,说自己也想学考古。 

无论多累

在考古现场绝不能坐板凳 

李子一在所画的《田野考古新手指南》中,传授了自己考古实习的经验。

她总结,进行野外考古作业,要穿高帮平底鞋,耙子、太阳帽、水杯和驱蚊液都是必备,还要带上编织袋。

她建议,收集陶片时,重心放低,耙子向斜后方用力,借助身体力量,边后退边刨,如果不想吃土的话,还要注意风向。有时进行挖掘,挖出来的东西会让人意想不到,蠕虫、大甲虫、拖鞋、硬币、老鼠,啥都有。

对于使用洛阳铲,她也详细地做了解释,甚至还说:“曾有人打探时跑神,把铲扎在了脚上。”

不过,无论你有多累,考古现场坚决不能坐板凳,板凳腿会把地面压出坑来,这样可能会破坏地层。 

你不知道的考古

每天室外待10小时,女生也穿成“土肥圆” 

挖古墓,挖恐龙,还可以鉴宝。在很多人眼里,考古是个神秘、有意思的工作。

“考古不只是挖墓、挖遗址,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田野调查、室内整理、文物修复等。”李子一说,田野考古很辛苦,在室外一待就要待上10个小时,零下15℃的野外,穿2双袜子、4条裤子还会觉得冷。用李子一的话说,大家都穿得“土肥圆”,“荒郊野外的,女生穿得再好看也没人看。”

    “考古实习时,吃住在农家,两个星期才能洗一次澡,铁锨、耙子用得比笔熟练,在三四米深的土坑间飞檐走壁,没日没夜赶资料……”在李子一看来,考古很辛苦。

不过,考古也带给她很多乐趣。考古就和警察破案一样,泥土里的陶片、石器、骨头,都是证据。在发现前,它们已有许多故事,从被制造到使用,那些经历,成为时光深处的隐秘,不为人知。

    “比如说,通过一块人骨,可以判断出他的性别、年龄等。”李子一说,或者从一堆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规律,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儿。 

 考古女生的故事

 她受《盗墓笔记》影响报考古专业 

在很多人眼里,考古很辛苦,不太适合女生干。

不过,李子一说,班上23个学生中18个都是女生。其中,有些学生是被调剂来的。

“我学考古,很大程度上是受《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影响。”李子一说,刚开始她觉得考古很好玩。

进校后,她渐渐觉得考古没意思,老师讲的内容与高中历史差不多。

大二暑假,她有机会参加了吉林大学和国外一个考古研究机构联合举办的夏令营,在那学习人骨知识,她觉得很有趣,又渐渐燃起了对考古的兴趣。

大三的野外考古实习,让她恢复了对考古的兴趣。“虽然很辛苦,但那绝对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李子一说。

 

《东方今报》20141111日第A10

看了“阿三”笔记 考古也能萌萌哒

郑大学生漫画考古日记 揭秘不一样的考古生活

 

你以为考古就是挖墓吗?你觉得考古就是一年四季在田野“面朝黄土背朝天”吗?郑州大学2011级考古专业学生李子一用漫画记录考古日记,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考古世界。这不,连考古界专业学术网站中国考古网都开始连载她的考古漫画了。

    □东方今报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刘如楠/ 沈翔/ 

      【经历】

       学两年考古

       发现跟《鬼吹灯》没关系 

       她自称“阿三”,说自己是“考古圈一画画的,漫画圈一挖墓的”。在她负责的班级微博“@郑州大学官庄考古队”上,她用漫画记录了同学们的考古生活,原本枯燥而又辛苦的考古生活,在她笔下变得生动起来。她就是郑州大学2011级考古专业学生李子一。

       作为一个女孩子,怎么就选了被很多人看来很辛苦的考古专业?“最开始选择这个专业是受了《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影响,但是读了两年发现远不是那回事。”改变发生在大二结束后的暑假,当时她参加了吉林大学组织的夏令营,请的是国外考古学的教授,用国外的授课方法。“课堂是互动式的,还有各种有意思的活动和提问,当时就觉得这才叫真正的学习。”她回忆说。

       20139月,大三开学后李子一和同学们开始到荥阳官庄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回忆起那段日子,她说,走田埂路,烧垃圾,半月一洗澡,裤子全是土,去村子唯一的小卖铺蹭网,铁锨耙子用得比笔熟练,在三四米深坑之间飞檐走壁……“觉得那几个月的日子,虽然很苦,但不是谁都有机会去体验的,值得一辈子去纪念。”她说,这段实习真正改变了她对考古专业的看法,让她坚定了硕士继续读这个专业的想法。

      【缘起】

       用漫画记录考古实习生活 

       为了记录考古生活,李子一和同学们当时用照片记录考古生活的点滴,然后上传到微博“直播”。实习回来,这个微博即将面临荒废,她觉得很可惜,回想起田野实习那段简单而有意义的日子,萌生了把实习时那些有意思的事儿画成漫画,并在微博上连载的念头。

       翻开李子一的笔记本,一只既像狐狸又像猫的奇怪生物映入眼帘,它就是漫画的主角 “阿三”,这是她在高中的时候给自己起的外号。漫画里,阿三时而愤怒,时而大笑,纠结时会托腮思考,激动时会侃侃而谈,真可谓一个“表情帝”。

       最开始,漫画主要通过“阿三”之口,记录考古实习工地上的事情和生活中有意思的小片段。“当时觉得很苦的日子,画出来觉得特别有意思。”李子一说,最初漫画上传到微博后,她只@了自己的同学,没想到这些漫画深受同学欢迎,被大家争相转载。 

     【意义】

       漫画改变公众心中的考古 

      漫画日记连载几期后,实习生活也记录得差不多了,可同学们还是不过瘾,强烈要求她继续画下去。“实习生活画完了,觉得也不知道该再画点啥。”她说,这时一个老师建议她可以通过漫画向普通公众“揭秘”考古生活。

      漫画的第二个主题,第一篇就是纠正大家对考古的“偏见”。 “这一模块主要是向大众普及考古基本知识的。”她说,社会上很多人对考古其实不了解,考古是不是挖恐龙?是不是挖墓?考古的时候能不能顺回来一些东西?画这些漫画就是为了普及知识。 

     “考古涵盖的东西很多,除了挖墓,总结不同时期的规律、进行田野调查、研究考古的遗物、考古人的具体职业……都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她笑着说,很多人在网上看到后私信她,说通过漫画培养起了对考古的兴趣,“当时特别有成就感”。

      不仅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阿三”的漫画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田野实习新手手册”,向本专业初入门的学生普及实习常识,“考古实习7宗罪”、“想做大师?苦练刮面画线才是硬道理”……考古专业新手们常犯的错误,在漫画里都能找到答案。 

       【火爆】

        考古网站专门开辟栏目推送 

      “我也不知道为啥,这些漫画就默默地火了。”李子一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五月份有家考古方面的杂志社向她约稿,没想到把画稿给他们后到现在也没发。

       不过,虽然杂志社没有给她出版,但是积累下的资料以及坚持不断的连载,让她迎来了新的契机。今年十月去参加仰韶论坛时,她的漫画居然被专家相中了。“当时,我趁着会议间隙画考古漫画,就有几个老师表示很有兴趣。”她说,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山西考古所等几个老师都向她要了图。       “最给力的是中国考古网,已经开始在网站上连载了。”说起这个,她带点小小的自豪说,中国考古网作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下属的官方网站,有很多学界大咖的东西,“那个网站的老师专门给我弄了个‘图说考古’系列进行连载。”她说,不仅在网上连载,还在他们的官方微博、微信上也进行了推送。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