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媒体对“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河南行”来到郑州大学的报道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9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河南日报》20141126日第02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河南行”来到郑州大学

支招我省人才培养和医疗发展

 

    本报讯(记者惠婷)“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河南行”活动1125在郑州大学启动,9位院士专家受邀来豫调研,对我省医学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献计献策。

    本次活动由郑州大学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杨宝峰、沈倍奋、徐建国、杨胜利、王威琪、程京、韩德民和王小宁教授应邀前来,在当天下午的专家咨询会上,听取了郑大医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作为河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发祥地,郑州大学医学学科创办86年来,在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创新、社会医疗服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

    一方面作医学发展专题报告,一方面为河南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把脉问诊,院士专家的到来,吸引了我省医疗卫生部门负责人和不少郑大医学院师生。

 

别把宝压在引进人才上

 

    谈到医学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感慨颇多。他说,全国都在引进人才,特别是“千人计划”人才1600多人,医药卫生领域占了40%,但有三分之一水土不服,三分之一留下了,三分之一还在观望。引进来以后,等到水土服了,再把助手培养起来,需要个三至五年,真正找到方向干起来做出成绩,还需要十到二十年,远水解不了近渴。自己的人才,稍加培养,稍加支持,就会发挥作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者要并用,所以,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人才上,以引进人才为辅。建议别把宝全部压在引进人才上。

 

不断探索医学人才培养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学家沈倍奋认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一定要改革人才评价模式,不能单纯以论文发表的数量、专利数量来衡量,要把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瓶颈问题放在第一位,立足于国家、地方实际发展需求,着力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指标的人才评价标准。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王小宁教授说,要建立大健康的概念,不光要重视医疗救治,还要进行健康干预,如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表现在医学人才培养上,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养老、康复方面的人才就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希望综合大学发挥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做大做强河南食管癌防治

 

    河南在食管癌防治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水平高,资料丰富,拥有40万个病例的数据库,凸显了独特的优势。院士专家对河南的食管癌防治研究寄予厚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威琪和杨宝峰均表示,医学研究要体现自己的特长特点,河南食管癌研究应该做大做强,让全国的食管癌患者都来河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技术专家杨胜利说,河南在肿瘤研究方面要突出重点,凝练方向,可专注于消化道癌,特别是食管癌。他建议,利用远程诊疗系统加强食管癌的预防。他说,河南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在防治这类癌症时,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好的远程诊疗系统。河南的108个县(市)都已经建立起了远程诊疗系统,在全国是很好的,要利用好这个系统,加强宣传,搞好预防教育,引导老百姓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食管癌。③6

 

 

《大河报》20141128日第A11   被光明网、凤凰网、贵阳网等转载

9院士为河南医学“把脉”

建议突出自身优势将食管癌研究做大做强

 

    核心提示|11月25、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院士会聚郑州,走访郑大和郑大一附院,为河南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发展献计、把脉。

    据悉,此次“院士河南行”活动由郑州大学举办,共邀请了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张伯礼、徐建国、杨宝峰、杨胜利、沈倍奋、王威琪、程京、韩德民、于金明9位院士来豫调研。其中,杨胜利院士被河南高薪聘请,入驻郑大一附院,这是我省医学界引进的首位全职院士。

   

    喜讯|杨胜利院士入驻河南,希望造福中原百姓

    杨胜利院士是我国的生物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不断在相关领域进行开拓性的科研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他表示,入驻河南后,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以转化医学为主线,加快建立生物信息平台,做好顶层设计,把科研转化到临床实践,提高疾病防控能力,造福中原百姓。

    “杨院士的加入必将为医院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驱动,把我省医学科研水平和创新发展提升到更高水平。”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大一附院院长阚全程表示,近年来,郑大一附院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对引进的高级人才,都会配备科研团队,给予经费支持,提供好的科研平台。

    □记者李晓敏王灿实习生赵艺文 记者白周峰摄影

    建言|突出河南自身优势,把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对河南的医疗发展,韩德民院士说,河南1亿人口,消费需求很大,可高水平医疗机构却比较有限,这个落差需要补上。

    怎么补?他认为,医院应该给自己设定明确的定位和目标,“比如你到底是科研型医院、临床型医院还是学院型医院,你得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听说河南有14万份食管癌、消化道癌患者病例后,张伯礼院士直呼”数据让人震撼“,不停感慨:这样的宝贵资料,全世界都没有。

    “不能只追求宏大,要实实在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譬如肿瘤治疗方面,河南在对食管癌、消化道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建议突出自身优势,不妨将食管癌研究做大做强。

    “如果河南利用这些海量数据,结合现代信息科学和诊疗思路,科学输入,一定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张伯礼说。

    此外,多名院士都对医学的数字管理及远程医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杨胜利院士说,在目前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远程医疗是一个好办法。同时,他建议,远程医疗还可以扩展到健康管理。他预测,2019年医疗远程家用市场将超过医院市场。

 

 

《河南商报》20141126日第A11  被凤凰网、中国新闻网河南频道转载

9名工程院院士来郑大

听听他们都聊了些啥

医学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院士:引进人才不如培养自己人

 

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领域9名院士聚集郑大,就医学人才培养、人才评价机制等问题,为河南省的医学教育及医药卫生发展“把脉”。

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医学人才

引进还是本土培养?

 

现在,各地都流行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就一定比本土培养的人才好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生物医药引进的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有1600多人。总结来看,1/3“水土不服”,回去了,1/3真正干好的留下了,还有1/3在观望。

在张伯礼看来,引进来的不一定就是很优秀的,引进来以后“水土不服”,给他配几个助手,也使不上劲,跟在国外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把助手培养起来,没三年五年不行,等真正找到方向,再干出点活来得10年。如果是自己培养的人,稍给支持、稍加培养,就会发挥作用。

“现在不像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培养的人才差不了多少。在人才问题上,一定要盘活已有的,存量要用好,增量我们去努力。”张伯礼建议。

 

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是脱节的

 

现在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跟社会脱节。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王小宁说,远程医疗、数字医学,我们缺少这样的医学人才,将来我们会面临养老问题,需要养老、康复等方面的人才。

目前,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不多,也有些在尝试。不过,总体来说,我们的医学培养是滞后的。

“我们医学院校要不要培养长年制的医务人员?”王小宁说,当年他在河南上学,实习时有人讲,回答问题的都是河南医学院的人(本科生),上手术台的都是豫北医专的(专科生)。

他建议,河南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做一个探索和尝试。

 

人才评价以解决问题为指标

 

在人才评价方面,张伯礼说,不能以发表论文多少论英雄,论创新论贡献也不行,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指标,“评价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单位,都要看在解决问题当中的贡献是什么。”

张伯礼拿踢足球打了个比方,脚法、配合都好,临门一脚不行,进不去球就等于零。

教育、科研也一样,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论文、专利就都不重要,“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几篇论文,报几个专利。”

院士杨宝峰用他的亲身经历支持张伯礼,他说,俄罗斯的大学教育理念就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瓶颈问题,干实实在在的事。

“最近刚去了莫斯科大学、莫斯科第一医科大学学习交流。俄罗斯军工全世界闻名,他们眼科的材料科学、支架等做得特别好,但是,国际上很少见发表文章,因为发表论文在他们看来是副产品。”杨宝峰说,他参观过俄罗斯医科类大学的微生物教研室,“这边讲课、那边临床”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

 

 

《东方今报》20141127日第11

只会写论文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9名院士河南行 “把脉问诊”河南医疗

 

    □东方今报记者 董彩红

    通讯员 曹咏文/文 记者 沈翔/

    昨日,“中国工程院医药学部9名院士河南行”走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河南医疗“把脉问诊”,话题还涉及了埃博拉、什么是好医生等热点。

    参观了郑大一附院远程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看了河南省内首台手术机器人后,我省医学界引进的首位全职院士,刚刚入职郑大一附院的我国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说,未来远程医疗将大有作为。远程医疗不仅可以实现专家通过视频网络等远程会诊、手术等,解决医疗资源不均问题,甚至还可以进入远程家庭诊疗领域,“生病后去医院急救是一方面,而院前急救更重要,远程家庭诊疗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杨胜利预测,到2019年,远程医疗家用市场将超过医院市场。远程医疗还可以延伸到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方面,甚至可以做到大数据全国共享。

    患者去医院看病,都想找到医德、技术顶尖的好医生,好医生有什么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生物化学专家沈倍奋说,好医生是在临床上给患者解决问题,在某些疾病领域有专长、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而不是那些拿钱去发表很多论文的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同意不能以“发表论文多少论英雄”,“评价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单位,都要看在解决问题当中的贡献是什么”。张伯礼拿踢足球打了个比方,脚法、配合都好,临门一脚不行,进不去球就等于零。

    而对于当今的疫情热点“埃博拉”,院士们也给出了防控大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说,国内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但由于人群流动的广泛性,理论上有在我国出现的可能。

    如何防控埃博拉?徐建国建议,坚持检疫、坚持隔离、发展药物。具体来讲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动物传染源、加强对疫区进口动物的检疫,以及防止医源传播,是预防埃博拉病毒最为有效的方式。

 

《郑州日报》20141126日第02  被网易财经转载

 

9位院士“把脉”郑大

医药卫生学科发展

 

本报讯(记者 王红)昨日,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领域9位院士应邀来到郑大,现场为“豫字号”龙头高校未来发展“把脉”献策,人才培养要着力扶持本土优秀人才,人才评价要着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以论文论“英雄”。

本次“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河南行”活动由郑州大学举办,邀请了来自中国工程院张伯礼、徐建国、杨宝峰、杨胜利、沈倍奋、王威琪、程京、韩德民、于金明9位院士来豫咨询调研,旨在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速中国工程院科技成果在我省的转化和应用、提升郑州大学医学学科发展水平。

在听取了郑大医学学科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后,院士们着重围绕优秀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等领域进行探讨。院士们建议,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要三者并重。院士们认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一定要革新人才评价模式,不能单纯以论文发表的数量、专利数量来衡量影响,要以国家、地方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指标的人才评价标准。

 

 

《郑州晚报》20141126日第A15  被中国教育在线、和讯网转载

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郑大,为河南教育把脉

引进外来人才不如培养自己人

 

昨日下午,9位来自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院士齐聚郑州大学,结合郑州大学医学学科发展情况展开咨询探讨,从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为河南省的医学教育及医药卫生服务把脉。

郑州晚报记者 张竞昳

 

攻克癌症

河南有独家优势

 

此次“院士河南行”活动由郑大举办,邀请了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张伯礼、徐建国、杨宝峰、杨胜利、沈倍奋、王威琪、程京、韩德民、于金明9位院士来豫咨询调研。

“不能只追求宏大,要实实在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譬如肿瘤治疗方面,河南在对食管癌、消化道癌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听说河南有14万份食管癌、消化道癌患者病例后,张伯礼院士直呼“数据让人震撼”,感慨“这样的宝贵资料,全世界都没有的”。

“如果河南利用这些海量数据,结合现代信息科学和诊疗思路,一定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张伯礼说。

 

不能以论文数量论人才

 

“事实证明,相当一部分引进人才都因水土不服回去了,不能把宝押在人才引进上。”张伯礼说,很多引进人才由于环境、理念都不一样,很难真正融入。

张伯礼建议,与其花大钱、出大力引进人才,不如多培养自己人,尤其是高端人才。“我们要把自己人培养好、使用好,用好已有的存量,努力增量。”

在人才评价方面,张伯礼认为不能以发表论文多少论英雄,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指标。“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论文、专利就都不重要。”

杨宝峰院士则用他的亲身经历支持张伯礼的观点,他说,自己前段时间在参观俄罗斯医科类大学时,其微生物教研室“这边讲课、那边临床”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

杨宝峰说,俄罗斯军工全世界闻名,但是国际上很少见发表文章。“为什么?因为发表论文在他们是副产品。”杨宝峰介绍,在俄罗斯,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瓶颈问题,干实实在在的事儿。

 

大学需要做文化的引领者

 

“在他们的大学,学生们的入学第一课就是尊师重教。”杨宝峰说,在俄罗斯高校交流期间,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几乎每个教研室都有特别精美的科学家画像,堪比艺术品。打听后得知,在俄罗斯,对于院士级别的学者,会有由总统任命的人民画家专门为其作画,普通教授也有专门的画家为其完成画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人热爱、尊重科学。”

在杨宝峰看来,大学应该是文化的引领。“大学的精神、文化,应该是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大河网20141126  被中国广播网、新华网河南频道、中原经济网等转载

9位院士专家来豫把脉郑大医学发展

大河网讯(记者 许会增)1125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河南行”活动在郑州大学开幕。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受邀请的9位院士、专家,将对郑州大学医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开出良方。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艳玲出席并讲话。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院士专家咨询会上,医药卫生领域的大腕儿们一起“坐诊看病”。在听取郑州大学医学学科发展情况和肿瘤防治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介绍后,院士、专家纷纷开出“药方”。

 

别把宝全压在引进人才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从全国来看,现在都在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国外人才,但不是每一个被引进的人才都最终留了下来。他以“千人计划”为例,医药卫生领域所引进的人数占了40%左右,但其中三分之一的人由于水土不服,最后又离开了。

“建议别把宝都压在引进人才上。”张伯礼说,有些人才被引进来以后,等水土服了,真正找到方向干出成绩,也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我们自己的人,稍加培养和支持,就会发挥作用,而且不会有水土不服的风险。”张伯礼说,现在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和引进的人才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所以,在人才方面,建议以自己培养为主,以引进为辅。

另外,在人才的待遇方面,也要一视同仁。“引进来的人,科研费、安置费都很高,而我们培养的人,这些待遇却与引进的人才相差很远。” 张伯礼认为,如果自己培养的人才,只要是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就应该同工同酬。

 

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

 

“不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论英雄,提出以创新和贡献论英雄,这个很好。”对于郑州大学肿瘤防治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中有关人才的评价模式,张伯礼给予了赞许。同时,他建议制定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指标的人才评价标准会更准确。

“我们评价一个人,评价一个学科,评价一个单位,就是评价其在解决问题当中所做出的贡献。” 张伯礼举例说,这就好比踢足球,球员脚法好、传带好、配合也好,但就是临门一脚不好。“球踢不进去,就没有好的结果。”

“论文不重要,专利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解决问题。” 张伯礼说,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指标的人才评价标准,会转变人才原来的价值观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努力指明方向。

 

河南应聚焦食管癌研究

 

河南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如何预防、治疗以及研究,院士们给出了建议。

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说,目前,河南有着全国最好的远程诊疗系统,在预防和治疗这类癌症时,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远程诊疗系统。“对于食管癌,最重要的是预防教育,要利用好这个系统,加强宣传,使每个老百姓都知道怎么预防,然后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倍奋表示,对于食管癌的防治,国内已经研究了多年,河南如何做出特色、更有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凝练和细化。河南不仅要和国外的机构合作,也要和国内的机构合作。“在肿瘤方面,生物治疗更有优势,要想办法和国内外机构开展合作。”

“河南有40万个食管癌病例的数据库和14万份病历资料,河南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聚焦食管癌的研究,在这方面寻求突破,做强做大,让全国的食管癌患者都来郑州看病就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威琪说。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