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郑大辅导员为学生解惑 两年写30万字“微日志”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0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郑大辅导员为学生解惑 两年写30万字“微日志”

——记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辅导员曾鑫老师

201514日,我校新闻中心记者团学生记者李维、张宇采写的新闻稿件《郑大辅导员为学生解惑 两年写30万字“微日志”》被中新网、《河南商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等媒体采用,并被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大河网、新浪、腾讯、商都网等媒体转载,现将新闻稿件刊登如下:

 

郑大辅导员为学生解惑 两年写30万字“微日志”

(通讯员 李维 张宇)“曾老师,患上了拖延症,我该怎么办?”

“曾老师,如何让浮躁的心静下来?”

“曾老师,目前挣扎在感情里,求您指导。”……

打开一个名叫“鑫语心苑”的博客,可以看到一群大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下面,都有一个署名“曾老师”的人耐心解答他们的困惑。

原来,这个被称为“曾老师”的人名叫曾鑫,是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0级学生辅导员。

2012年担任辅导员至今,两年多来,曾鑫在自己的博客和QQ空间中发表了200多篇原创博文,为学生耐心解答困惑,博文总字数达到30多万字,博客浏览总量七万三千多次,被学生称为“曾哥”。

今年12月初,由曾鑫撰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冯刚司长亲自作序的学生工作专著《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正式发行。

该书收录了曾鑫撰写的100篇原创博文,以丰富的育人故事,大量的亲身经历和贴近学生情感的细腻笔触,描写了这位85后辅导员和他的18790后学生的共同成长经历。

20126月,曾鑫从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在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担任2010级的学生辅导员。从一个刚毕业的青涩大学生,到全年级187名同学的“曾哥”,一路走来,曾鑫用一颗心和一支笔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线下征集“微困惑”,线上开启“微辅导”

两年前,笑笑同学第一次见到辅导员曾鑫时,心里嘀咕了一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确实,眼前的这个辅导员,看着跟个大男孩儿一样,半路接管年级的他,能像前任辅导员一样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吗?当时,在曾鑫所带的187名学生中,像笑笑这样充满疑惑甚至“骂程咬金”的不在少数。

在学生发出疑惑的同时,曾鑫自己也在心里打鼓。尽管上岗之前,他和很多“准辅导员”一样接受了学校的岗前培训,正式到岗后,学院领导和同事也向他详细介绍了学生情况,然而,自己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突然面对一大群90后学生,而且还是从大三开始接手,能行吗?

为了能够尽快熟悉全年级187名同学的情况,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刚一开学,曾鑫就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年级会。

在会上,他让同学们把近期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写在纸条上,然后交给他,由他来给同学们想办法、出主意。

“困”、“课程太多,不知该如何复习”、“钱总是不够花”……令他没想到的是,写着五花八门问题的几十张纸条提交了上来。

面对同学们的问题,他将这些“倾诉纸条”逐个拍照,匿名上传至QQ空间和博客里,并且在每张照片下面附上一段写满自己建议的文字,然后以“辅导员面对面”为题,分期在网上发布。

看到自己的困惑在网上发布并且附上新导员的详细解答后,同学们十分意外。有同学留言道:“之前还没发现老师的良苦用心,现在懂了”,“老师您用心了”。

经过这次与学生的交流后,曾鑫发现,这种线下征集“微困惑”,线上进行“微辅导”的模式是一个不错工作方法,既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能充分与学生交流。

于是,一系列“辅导员面对面”的文章不断贴出:如何“治疗”拖延症?失恋了,如何破解?怎么才能静下来?……

现在,在曾鑫的博客中,可以看到“曾哥谈心”“职业成长”“教育时评”“好书推荐”等13个板块,既包括对学生来信的回复、困惑的解答,还有对学生工作的思考,以及担任辅导员的心得体会。

 

       从学生成长细微处入手,提升自身“微素养”

从担任辅导员开始,曾鑫就开始在线写博文,为同学们解疑惑。

起初,曾鑫还只是通过QQ空间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的博客撰写博文。后来,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兴起,他又陆续开通了微博、微信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

2010年微博刚刚出现的时候, 它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但是现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网上写文章,看似是个敲键盘的简单工作,但是要让学生喜欢,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作为一个‘微时代’的辅导员,有一个良好的‘微素养’很重要。”曾鑫说。

《“去哪儿了”的思考》、《我与流浪状元谈谈心》、《从“学渣”到“学霸”——跨越那一步之遥》、《从“元芳,你怎么看”来谈谈辅导员的议事和用人》……在曾鑫的博客中,随处可见这样贴合网络热点,活泼可爱的文章,这也吸引了不少同学浏览阅读。

“曾老师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他写的文章很多都是从我们的生活小事入手,很贴合我们的口味。”曾鑫的学生楚楚说。

谈到文章的选材,曾鑫表示,之所以能够选准这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是得益于学院老师们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的影响。

作为新辅导员,每周四定期参加的学院辅导员例会是自己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在例会上,学院会经常邀请一些校内外学生工作的专家和“名人”前来做交流分享,帮助辅导员开阔眼界,拓宽思路。

曾鑫说,很多写文章的想法和工作思路,都是在辅导员例会上向前辈和同事们取经学来的。

除此之外,曾鑫还经常留意网络热点新闻,学习网络热词热语,并通过和学生聊天,了解现在的大学生都在关注哪些事情,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微心态”,提高自己的“微语态”。

“大学生在使用微博、微信的时候,往往容易形成自己所特的‘微语态’,如果我们采用一种借鉴和欣赏的姿态去尝试,就是一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是拉近距离的好尝试。”曾鑫说。

今年,在大家的指导下,曾鑫申报的《鑫语心苑——微时代大学在线引导平台》还成功入选了首批2014年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不怕学生挑刺,需要在“骂”声中不断寻求“微”进步

整理学生资料、评优评先、调节学生矛盾、分配实习单位……大学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琐碎而忙碌。

曾鑫坦言,一路走来,也有不少烦心事,甚至有时不被理解,被学生“骂”也是有过的事。

在曾鑫博客中,有一篇博文《辅导员要有春晚导演的心态》就谈了这方面的体会。在他看来,众口难调和无辜挨骂的烦恼不仅只有春晚导演会有,有时候辅导员被学生“发难”,和春晚导演遭遇吐槽差不多。

“毕竟,众口难调是现实情况,有时候学生不理解,甚至公然对辅导员‘发难’,也大都是情有可原的。”曾鑫说道,“像春晚导演一样,挨骂难以避免,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认真准备春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因此,面对这些辅导员工作中的烦心事,曾鑫不是抱怨和气馁,而更多的是真心实意的干事,通过走访宿舍、组织特色年级活动、与学生谈心等多种形式,认真对待学生诉求。通过耐心的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在学生“骂”声中改进工作,不断寻求“微”进步。

在曾鑫的博客中,有这样一行字:为青春代言,为学生解惑,为成长发声。

谈到当初写下这行字的初衷,曾鑫回忆起2005年刚上大学时的情景。当时,初入大学校园的曾鑫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幸而得到辅导员的指引,才让他看清了前进的方向。也正是这一段经历,让曾鑫明白了做一名辅导员需要以认真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

“很多时候,其实‘骂’也是一种关切,也是一种鞭策,从‘骂声’中发现学生的诉求,重视学生的诉求,辅导员的工作才会做得更好。”曾鑫说。 

 

从写博文解答困惑,到如今出版专著,曾鑫坦言,作为辅导员,当初写博文只是想拓宽一种与学生沟通的途径,从没想到这些文字能够赢得这么多人的关注,更没有想过这些博文也能汇编成书,出版发行。

曾鑫所带的2010级是五年制专业,大约还有半年,他的学生就要毕业了。在采访最后,曾鑫说,作辅导员的,本身不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知识的传授也许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辅导员所做的工作却是关于一个人未来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未来走向的事情。

    私下里,曾鑫被学生称为“曾哥”。去年教师节,学生们送给“曾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支钢笔,他们希望曾老师能够继续写好博文,即使毕业了,自己也能继续从这些真挚的文字中汲取力量。

        

                     中新网采访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辅导员曾鑫(右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