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15年3月20日6版(理论版)
着眼“双目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王海杰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并明确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挖掘潜力,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双目标”内含了数量的增长性、质量的持续性和动力的多元性三个规定,是主动适应外部环境、需求特征、供给条件的周期性改变而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基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及全球位次、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及运行态势、产业结构演进及市场活力等因素的阶段性特征而形成的战略思维的体现。“双目标”必然伴随着中国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的转换,这一过程与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结合,必然会催生新的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新的技术、业态和模式,新的竞争方式、增长动力和资源配置方式,由此会在“三期叠加”中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任重道远,产业转型升级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不断减弱甚至丧失,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发展动力处于此消彼长的转换过程中,“双目标”的总体布局将为河南激发投资和消费潜力,发挥市场、交通物流和产业集群优势,扩大开放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内需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机遇。我们应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双目标”的关键,把要素基础保障动力、产业组织动力、区域协同牵引动力和制度优化动力,按照“资源能力—载体(组织、空间和秩序)”路径,推动要素向增长绩效的转化并保持其最大的动力输出,由此形成与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利用多种资源要素促进结构优化和禀赋提升
资本、土地、技术、劳动、信息等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核心能力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在新常态下通过整合机制、开发机制和投入机制创新,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和禀赋提升,可为“双目标”提供基础保障动力。
优化提升资本要素动力。当前河南虽然仍处于利用外部资本的黄金期,但国际、区域间招商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必须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突出专业化、集群化招商,突出招大、招强、招优,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推进“金融豫军”崛起,引导省内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目前“金融豫军”的“中原系”雏形已现,未来需进一步繁荣壮大金融主体,吸引更多境内外金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加快组建一批县级农商行,适时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同时,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郑州商品交易所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转变,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投资基金。
提升土地要素动力。当前河南土地要素面临短期建设用地需求大幅减少与长期用地需求保持刚性增长,粗放型用地方式难以根本改变与土地资源短缺并存的问题。未来应通过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实施差别化政策,重点保障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高成长性项目用地,严控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建设用地。大力发展工业地产,加大对集聚集约使用土地督查力度,加大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力度。
提升技术要素动力。河南的产业技术现状和科技创新能力与“双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相结合,更加重视通过开放引进创新成果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激发万众创新,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双目标”的支撑作用。
提升劳动要素动力。当前河南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与供需间的结构性错位的矛盾并存。未来应以推动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目标,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对技能型劳动者和高端人才的需求,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同时,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创造集聚人才的条件。
提升信息要素动力。信息化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河南应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完善信息网络系统,抢占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提升互联网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平台作用。
利用有效载体促进产业融合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产业是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起点和基点。产业结构的优化须以市场需求结构为导向,通过产业融合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为其提供组织载体,为“双目标”提供产业组织动力。
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对传统业务及其产业具有创新优化效应,可催生新产品和新业态,开辟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新空间。河南应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引导工业企业在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中应用信息化工具,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制造业的智能转型、绿色发展。推进制造业内部、服务业内部不同业态的融合,通过柔性制造技术促进制造业内部的工程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有机融合,通过文化与旅游、物流与电商等服务业内部融合形成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河南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应顺应产业演进规律,以需求为导向,准确识别和把握当前产业体系中的增长点、拖累点、关键点和制高点,把工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阵地,把服务业作为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和扩大消费需求的主攻方向,把扩大投资作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加速器”;针对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等传统支柱产业,将政策帮扶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将延链提质与倒逼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针对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健康养老、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应紧跟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网络体系,努力抢占先机,实现跨越突破。
发挥好省内外区域间的协同与牵引作用
由省内的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城市和乡村,省外的“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通过区域空间上的协同机制和牵引机制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载体,各区域以共享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互补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形式为“双目标”提供动力。
一是省内各区域间的协同与牵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是河南实现“双目标”的战略突破口,它通过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大都市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全省提供示范和引领。另外,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县)通过产城融合发展,也将在省内各区域间发挥协同与牵引作用。
二是与外部区域间的协同与牵引。借助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卢森堡货航公司航空物流系统,开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航空运输合作,拓展海铁联运、空铁联运业务,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借助谋划建设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提升郑州、洛阳节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借助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实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西部增长极;借助全方位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现外部区域发展对河南的协同与牵引。
全面深化重要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产权规则、行政规则、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全面深化,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借助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的秩序载体,为“双目标”提供制度优化动力。河南欲实现“双目标”,须全面深入推进若干重要领域的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放和管的关系,按照中央“五个一律”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以确立产权规则为导向,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率。
有序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全面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盘活资源作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通过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将土地资源由传统经营向市场经营,由低效使用向高效使用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和融合。同时,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生态环保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力”在助推河南实现“双目标”的过程中并不是彼此分立的动力矢量,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协同形成的合力系统,因此“四力”之间的耦合与匹配尤为重要。(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