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河南日报》理论版整版刊登我校专家、学者文章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3日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编者按:
  3月27日,《河南日报》理论版刊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刘炯天的文章《以临空经济为引领构建河南现代产业体系的“蘑菇云模式”》。文章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评价。为了更好地理解“蘑菇云模式”的深刻内涵,以航空经济为引领,按照“蘑菇云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打造郑州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河南日报》于4月10日组织专版刊登我校相关专家、学者的文章对此进行深度探讨。


                   加快二次转型 强化现代农业的【梗干】作用
                          高友才

  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临空经济已成为河南落实三大国家战略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极,河南可按照“蘑菇云模式”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临空经济体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是三大战略的共同要求,也对河南临空经济发展具有“梗干”支撑作用。以花卉业为例,荷兰的阿尔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催生了史基浦机场,而史基浦机场又使荷兰成了“郁金香王国”和“欧洲的花园”,成为全球的赏花胜地,荷兰郁金香种植面积达7000多公顷,占全世界产量的65%。而目前河南的现代农业还很落后,要把河南建成现代农业大省,真正发挥其临空经济的“梗干”作用,关键是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二次转型。
  上世纪70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使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的原始潜力被成倍激活。到1984年,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转型带来了粮食的大丰收,使当时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堪称世界创举。然而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对农业的影响不断深入,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和结构、农业投入的成本结构和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城乡格局和资源环境状况等都已改变,源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第一次转型的要素红利和制度红利正在大幅衰减,既有的生产经营体制面临内部和外部双重约束。农业能否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经济社会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因此即使在全国范围,农业的根本出路都在于加快生产经营体制的二次转型。具体包括: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传统农业理念向工业理念转型。传统农业理念是以数量、经验为基础,以解决“吃饭”问题为导向的狭隘农业观。这种观念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工业理念是以市场化、质量化、标准化、产业化为基础,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经营观。农业现代化应以工业理念为指导,将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质量化、集约化等生产理念,将决策运营、资本运作、营销推广、品牌塑造等经营理念,将技术研发、科技转化、信息服务、产品质量安全等服务理念,将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大产业”理念融入农业。农业生产经营由传统理念向工业理念转型,需要立足农业的核心资源,通过生产经营流程再造,重塑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型。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6公顷,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造成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成本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相对收入低,由此使农业生产经营兼业化、副业化、粗放化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现代化需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具备现代产业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城镇化的引领下,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重新整合现有资源要素,并通过涉农财税政策激励机制设计,引导优质要素向农业集聚,为多元化生产经营主体的成长提供基础性保障。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劳动主体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传统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学习意识不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耕作方式简单原始,生产经营以基本生存为目的。新型农民是职业化的农民,有知识、善经营,会运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生产,能够运用现代化的市场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现代农业需要劳动主体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西方农业发达国家都将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和女性化问题已很严重,而且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数偏少,劳动力文化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扩大高校涉农专业的培养规模,培育一代新型农民。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型。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的引领和工业化的推动,“三化”在彼此提供正向能量的同时,也涉及用地的矛盾和约束。农业现代化只有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型,通过规模化、高效化生产单元的构建,以单位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破解土地资源不足的难题,既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留出合理空间。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保障由“靠天收”向科技创新转型。传统农业自然依赖程度高,农业科技资源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技术传播慢,基层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专业人员少、素质不高、年龄偏大,农业增收基础脆弱,生产经营保障基本上是“靠天收”。现代农业应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力度,集中优势资源,通过涉农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重点品种重要环节关键技术突破,并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狭隘农业向统筹发展的“大农业”转型。农业发展应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狭隘农业即单纯的种养,向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转型,将农业价值链由生产环节向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的加工流通环节延伸,推动农业向统筹“三农”,统筹第二、第三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的现代大农业转型。
  总之,河南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二次转型”,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规划,发挥现代农业在临空经济中的“梗干”作用,实现农业“稳粮、提效、转型”的目标。(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以“蘑菇云模式”为指导占据区域发展制高点
                            牛树海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各级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新区,具有探索航空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经验的重要任务,这既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机遇,也是其发展的责任。因此,总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经验,探索其发展的规律,对于其他空港经济区来说可以避免其走弯路,从而适当缩短其自然发展阶段。
  刘炯天院士提出的“蘑菇云模式”是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特征的形象的规律总结和理论阐述。“蘑菇云模式”是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理论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解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也能够从阶段和区域等维度阐述欠发达地区临空经济发展的内涵。
  区域性。区域发展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意味着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的竞争关系不平衡,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下,这种不平衡的客观存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差距过大并成为一种趋势,必将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航空港的持续发展必须在区域空间上遵循“蘑菇云模式”。根基即广阔的经济腹地,航空港经济跟其他传统的经济最大的差异就是经济腹地范围要求更广,经济腹地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航空港发展的规模和地位,仅靠航空港本身乃至郑州、河南自身的发展实力不能支撑其持续快速发展,必须站在中西部地区来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来支撑航空港的发展;顶盖即航空港区域,航空港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具有产业结构层次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要素集聚程度高等特点,能对周围地区和腹地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在不断地向腹地扩散其发展效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更好的资源集聚,不断地获得新的能量。梗干是资源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大动脉,中心的吸引与辐射能力和范围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因此,完善以高铁、铁路、高速公路、低等级公路等交通网络,既能够加强中心对腹地的控制,也能够影响中心的规模和范围。
  阶段性。航空港的发展跟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样具有阶段性,根基就是航空港发展的现状,也是航空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根基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扩声誉、建制度,扩大航空港发展的规模并对航空港未来的发展设计和预留空间,航空港能否发展达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发展目标,与现有根基是否扎实具有密切关系;顶盖是航空港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航空港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能够实现规划目标;梗干是由根基通向顶盖的关键性阶段,在航空港现有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航空港区的发展必然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如能在机制体制设计、资源集聚、产业升级等方面突破这些瓶颈,航空港区就能顺利到达顶盖,反之,则会陷入长期的低水平发展之中,形同“中等收入陷阱”。
  产业性。根基是河南和郑州具有优势资源和传统支柱产业,通过产业改造升级,增强其产业链终高端产品带动能力;顶盖是能够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梗干是航空设备制造维修、航空物流等。
  根据上述分析,“蘑菇云模式”对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要强化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内及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增强腹地经济实力,增加港区发展潜力及后劲。港区内部及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水平、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福利提高等差异问题,这些差异的存在,一方面可以促使各种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差距过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是向利润最大化地区流动的,会阻碍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并进而影响腹地对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因此,要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这一国家战略平台,着力推动郑州、洛阳等龙头城市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开封、新乡等市与郑州融合发展。推动开封新区、平原新区、许昌新区、焦作新区布局关联产业,促进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融合发展,构建“大郑州都市地区”。其他地区应该借助郑州在交通、金融、物流等方面的优势,融合区域主动对接,加快推进与郑州的联动发展、一体发展。积极承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辐射带动,抓好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发展。
  要强化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及空间的有效配置,留足发展空间,增加港区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初期阶段,港区在空间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较小,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在产业发展模式上主要为物流聚焦模式,即以机场为依托,以促进机场货运业务发展的物流配套产业为主,延伸至部分贸易、加工环节。发展中期阶段,港区在空间形态上主要表现为随着现代产业的迅速发展,占用空间越来越多,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在产业发展模式上主要为商贸聚焦模式建设,即主要是指依托机场发展客运高度相关的商务办公、会展会议、酒店餐饮等高端商务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成熟阶段,港区在空间形态上呈现组团式发展形态,进入自增长阶段,在产业发展方面客运商旅服务产业和货运物流服务产业并举,实现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因此,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该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制订和调整相应规划,在产业上发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还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适当摆布多样化项目强化配套协作。在要素集聚上要逐步建立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等在内的高端要素注入平台,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创新发展能力。
  要强化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自优化调整能力,加大外源性和内源性动力支持,增强港区发展保障。以制度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支持为助力,以经济水平提升为潜力,以经济全球化为导向,通过参与国际生产分割实现价值链升级,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整体效益。(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以“蘑菇云模式”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周阳敏

  2015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同一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支持郑州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等。显然,“一带一路”战略已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置入重要的地位,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以及“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主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当成为郑州强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制高点。
  “一带一路”战略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形势更加严峻
  郑州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之时,也是“航空港”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之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建设“航空港”的浪潮,特别是郑州周边都建立了各种实验形式的航空港。“一带一路”的春风,更是给各种实验形式的航空港注入了活力。陕西省要把西安航空城实验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航空枢纽和内陆空港城市示范区。武汉更是大手笔,提出打造围绕天河机场建设占地1100平方公里的“临空新城”,这个规模远远大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规模,且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还有一个重大的优势,那就是水陆空立体交叉同时具备。
  一方面是竞争对手不断涌起,另一方面是矛盾问题凸显。虽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率先入选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得了政策上的优势,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目前还缺乏主体产业和真正意义上的航空物流园区,新兴产业的比重并不高,产业圈层不显著,航空产业类的拉动不明显,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仍然问题严重,缺乏高端人才、特殊人才和实用性技术人才,周边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商贸环境,这些都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产生了极大阻力。对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以“蘑菇云模式”构造全域临空产业体系
  要破解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难题,把郑州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凸显河南在新经济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经济腹地作用,必须按照“蘑菇云模式”的要求,以“全域临空”理念建设航空港。
  树立“全域临空”的概念。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未来发展模式,必须跳出郑州航空港发展郑州航空港,站在“蘑菇云”顶端,远望天际,沟通世界,至少从视野上,临空经济区不仅包含419平方公里的郑州航空港的区划面积,也应该包括整个河南省的区划面积,甚至包括整个中原经济区的面积。
  建立“全域临空”区。牢固“蘑菇云”根基,扩展基础。在全域临空视野下,对航空港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观念的核心区、主题区与辐射区,还应该建立可以分散在郑州周边或者分散在419平方公里之外的产业集聚区,特别重要的是产业配套与支撑体系相关的区域。至少还应该建设延链区、配套区、激活区与支撑区等四个区域。
  构建“全域临空”产业体系。在全域临空区的基础上,按照“蘑菇云模式”布局产业。构筑“顶盖”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贯通“梗干”产业,融入域内产业链;夯实“根基”产业,铸牢产业链。以航空偏好为判断标准,布局的临空产业体系应有七大区域:航空偏好的第一区域(综合评分值在9.5-10)为航空航天制造、航空维修等2个航空产业;航空偏好的第二区域(综合评分值在9.0-9.5)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等航空偏好紧密的产业;航空偏好的第三区域(综合评分值在8.0-9.0)为精密制造业、高新材料、生物产业、医药制造业等四个航空偏好高度相关产业;航空偏好的第四区域(综合评分值在6.5-8.0)为航空物流业、烟草制品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五个航空偏好中度相关的产业;航空偏好的第五区域(综合评分值在5.0-6.5)为家用电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日用品制造业等与航空相关性较小的四个产业;航空偏好的第六区域(综合评分值在3.5-5.0)为电气器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制造业、现代食品制造业、房地产、传统农业、海鲜产业、皮革、制鞋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航空偏好极低的产业;航空偏好的第七区域(综合评分值在3.5-0)为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住宿和餐饮、批发业、建材工业等基础性产业,这些产业基本上没有航空的偏好性,也是基础支持性产业。很显然,航空偏好的第一、第二、第三区域为航空港产业体系的蘑菇云顶盖,而航空偏好的第四、第五区域为蘑菇云的梗干,而航空偏好的第六、第七区域则为蘑菇云的根基。
  夯实“全域临空”根基。通过打造制度资本高地,改善发展环境,为郑州航空港区飞速发展插上翅膀。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力推进“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解放思想,推动落实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复制推广工作,争取全面落实;加快组织力量研究服务自由贸易与金融自由贸易的制度创新,尤其是离岸金融的制度重大创新,这是未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占领制高点的关键。
  按照“蘑菇云模式”的要求,以“全域临空”为引领,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尽快发挥地理上的承南启北承东启西、产业上的承上启下承重启轻、人才基地的承左启右、承前启后、制度资本的国内协同、国际谐振作用。(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蘑菇云模式”中的人才环境构建
                           李中建

  “蘑菇云模式”是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当前,在经济新常态趋势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发展模式具有梯度开发和梯度转移特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把资本边际回报率低、市场饱和的产业向落后国家和地区转移。如果后发地区始终按产业梯度转移来发展,虽然可以实现一定时段的经济发展,但随着资源禀赋优势的丧失,如果还停留在依托外部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就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状态。“蘑菇云模式”,是以航空经济引领传统资源型地区爆发式发展的生动描绘,作为“第五次冲击波”的航空运输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远距离、迅捷的航空运输将内陆和偏远地区联通世界,将河南的优势产业、产品、劳动力、人才资源与国际最前沿的发展理念、技术、经验相结合,催化、再造出更新的发展业态,而不再是单纯的引进夕阳产业,这种增长,就类似于核爆炸所升起的蘑菇云,更好、更快地引领河南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快车道。河南作为内陆地区,只有以航空为纽带,加快链接全球最前沿的产业、技术、经营模式和理念,才能实现内陆地区的“反梯度式增长”、跳跃式增长。
  人才是实现“蘑菇云模式”增长的战略资源。目前,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正按照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的目标,正处于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引进、制度创新的关键时期。从航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航空经济的前提条件,区域内的资源和产业是基础,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先进的经营理念、产业技术是顶盖,人才则是蘑菇云体系中的梗干。人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是资源和产业连通的纽带,也是开发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角,更是先进理念的载体和技术创新的承载者。缺乏宝贵的人才资源,新产业引不进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困难,资源开发效率低下,要实现资源节约型、效益提高型经济增长方式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虽然河南具有劳动力的数量优势,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和用人体制机制的原因,人才的数量、结构与质量与中部快速发展的要求极不匹配。缺乏匹配的人才资源,产业引进、新产业培育均会遇到人才成本高、集成创新能力弱、对外技术依赖性强,缺乏内生性发展的势头等一系列问题。中部地区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开发、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创新、劳动力供应等因素,但要实现“蘑菇云模式”的爆发性增长,赶超式发展,就必须将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用人观念和用人的体制机制,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人才聚集的洼地,人才成长的福地,人才安居的乐土,切实发挥人才在“蘑菇云模式”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用灵活开放的政策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尝试柔性的人才引进政策:依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广纳国内外实用人才,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创新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郑合作创业模式,将招聘、合作、建立流动站、联合项目开发等人才引进政策结合起来,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郑创业。建立多部门对接的人才落地政策:寻求与组织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主管或科研部门的合作,使相关部门的人才政策能在郑州生根结果,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政策的制度红利,形成多部门都重视和促进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通过灵活高效的人才政策,使各类人才来郑大有可为,大有可图,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高新技术人才聚集和创业的洼地。
  以通畅和激励性的体制构筑人才成长的福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种类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的录用、提拔,要逐步破除用人上的学历、资历、身份上的框框,打通普通民众向上流动的渠道。倡导能力和业绩优先,探索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退出机制,及时甄别和筛选出不合格和不适宜的人群,坚持用人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杜绝用人不正之风。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情况,积极探索期权、年薪、业绩包干等适宜性的激励政策,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人尽其才、人尽其智的创业和成长福地。
  以生态宜居的环境营造人才安居的乐土。着眼未来,突出高品质和国际化特色,高标准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按照高端人才创业、宜居的定位进行远景规划,高标准建设医院、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区等,建设真正的时尚之都、高品质生活都市。按照生态型、智慧型城市的规划,隔离生活休闲区与工业贸易区,加大信息化和物联网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效便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建设和发挥未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生活便利、生活舒适、经济富裕、社会文明、城市美誉度的整体引力,用宜居的智慧型城市沉淀人才。(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23:54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