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聚焦中国 2015年6月5日
互联网、大数据“风从东来” 素质教育有望“加速落地”
——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侧记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作者:段海望
素质教育在中国推行多年,争论之声一直不绝于耳。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侧重点,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正如当前,除了公共文明,社会对公民的科学素质、法治素养等也越来越重视。
而多媒体、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素质教育的对象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互联网对于年轻一代,很多时候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的教育者,却未必真正了解互联网、未必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出现了断裂。
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来临,也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一些新手段、新路径,为素质教育的“落地”,提供了新机会。
5月25日,北京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素质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与会专家就素质教育、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素质教育如何“落地”?
新形势下的互联网、大数据,可能为素质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机遇?
一度成为会上热议话题。
应强调应用性研究
“提高公民素质,我们以往主要是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角度出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民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东虓说,“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必须提升至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
据悉,他提出了公民道德价值观、公民社会价值观、公民国家价值观的“新三观”。主张素质教育研究视角,从个体文明延拓展至社会文明。
人是社会的细胞。在王东虓看来,推进素质教育应先从公民个人做起,再到社会,最后上升到国家,自下而上“倒逼”社会文明进步。
“公民素质教育是通过个体的文明化程度的培育,来促进社会的文明化建设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工程的强力抓手,也是现代文明中国建设的新举措。”王东虓说。
在此次大会上,王东虓指出中国公民素质存在“强项变弱项、弱项学走样”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他说。所谓强项变弱项,如,文明、和谐、诚信、友善,这些千百年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做人的基本素质,时下反而成了我们道德教育和治理的突出问题。所谓弱项学走样,如,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则被一些人学成了极端的大民主、极端自由化。
“这也折射出培养公民辩证思维的重要性。”王东虓说。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王东虓表示,首先应努力寻找切入点,具体可将公民价值理念与文明行为教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公民素质教育近期、远期规划。其中,从近期规划来讲,寻找公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具有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的公民行为教育。
“人的价值观支配行为方式。所以,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观念是第一位的。任何现象背后都有价值观,我们应当从现象中寻找价值观出现的问题,首先从价值观里找问题的原因。”王东虓说。
当然,分析现象背后的价值观,是为了培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引导人的行为。因此,正如王东虓所说,文化精神一定要转化成大众的文化生活,只有在文化生活中才能巩固完善文化精神。公民素质教育中提炼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必须融入现实生活,融入实际情况,融入人民大众之中。
此外,王东虓特别强调,光有理论研究是苍白的,研究工作要发挥最大的价值,必须过渡到应用阶段。“目前素质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接受,学生对你教的好东西充耳不闻,那教育的作用就很有限。我认为用游戏、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个很好的尝试。”
王东虓对公民素质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前期所做的一些创新型、应用性的探索工作,给予了肯定。
他认为,公民素质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依托现代高新技术,探讨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填补了公民教育研究手段的空白点。通过形成基于大众传媒、大数据平台下的公民素质教育、测评系统、以及建立公民素质教育数据库等研究内容,突显了公民素质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应用性研究的特色。通过抢占公民教育应用性研究的制高点,创新一套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更能显示出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