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016年05月13日05 版
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4个省份各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校
地方高校如何落实“国家战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通讯员 刘春媛
中西部地区14所高校的书记校长今天齐聚贵州大学,会议开始前,全场热烈鼓掌1分钟,以表达对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4个省份各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校”决定的支持。
过去5年里,这14所中西部地区高校的书记校长一直联名呼吁请求支持。每年全国两会,他们当中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在各种场合提出相同的建议,事关高等教育的会议、论坛,只要他们出现,就一定跟着这些建议,他们反复强调,“这不仅是要钱的问题,事关中西部的教育公平。”
他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这14所高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合计6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6%;人口4.6亿,占全国的34%;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71%;大学数量占全国的30%;而毛入学率仅为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5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对于这些地区学校的支持非常有限。
每每抛出这组数据,总能引来外界的一片惊讶。他们中最“火”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甚至在一场论坛中透出了家底:“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大学得到的中央支持不及另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两个月得到的投入。”
在他们眼中,过去的努力如今有了回音,他们的心愿变成了“国家战略”。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给大会发来的贺信中直言,这是对中西部高校“补短板”有重要意义的决策。
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认为,国务院的这一决定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观念,这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刘炯天在会议发言中说。
事实上,这14所高校书记校长能够长期联手呼吁,源自于他们率先推动的一项“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这项工程,专项支持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地区中一所办学实力最强、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学发展,5年时间对14所高校累积投入60亿元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工作。
从那时起,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高校入选该计划,并结为协作联盟。
这项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执行4年来,每所学校年均大约获得1亿元资金支持。青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感到,尽管支持资金不算太多,但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过去几年,青海大学新增了3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青和1名外专千人计划学者,校园建筑面积增加了1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220%,图书总藏量增加了13%。
新疆大学则引进和培养了231名博士,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18.9%增加到了29.7%,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位列新疆高校第一。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介绍说,山西大学用这笔资金中的1.32亿元重点建设了19个学科和8个协同创新中心,增加了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这都是我们这帮‘穷兄弟’干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郑强介绍说,几位校长借了教育部的一间会议室,熬夜写了几天汇报材料,把这些效果都汇报给了教育部,又进一步把材料写成了一份专家建议,校长们给这份专家建议命名为“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重新审视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意义”。14名校长都签了字,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2016年1号专家建议报给了中央领导。
郑强说,可以短暂庆祝一下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必须考虑未来中央重点建设的政策就要出台,作为地方高校怎么接好这一棒的问题。
“要清楚,我们不是要点钱那么简单。”王光谦说。
南昌大学副校长谢明勇认为,要把重点支持建设看成地方大学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系统性的思考,以更务实的态度依托自身办学特色,在创一流学科上下功夫。
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赞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与会的14所中国西部高校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是一个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把各自优势的学科拿出来,共同培养地方需要的特色人才。
“拿出优势专业,本科生交流学习互认学分,研究生、老师联合培养。”贾锁堂说,应该拿个一揽子的人才培养计划,让14所高校紧密融合发展。
河北大学校长傅广生认为,应该适当放开一些博士生的招生计划,让中西部地区能适当多培养一些自己的博士。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多数校长的赞同。
“未来咱们还可以向国家继续提建议。”临近傍晚,郑强最后说了一句。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