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我校李中建教授文章《营造郑洛新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6日 新闻来源:商学院
  9月23日,河南日报理论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家谈栏目,刊发了我校商学院李中建教授文章,阐述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创业生态区的相关政策措施展望,文章全文如下:

2016年9月23日《河南日报》理论版
                    营造郑洛新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
                         李中建
         
  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行动。要发挥示范区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领头雁”和自主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作用,应以营造促进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为抓手,大胆先行先试,立足郑洛新的产业、人才、交通、体制和政策环境,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最佳载体和舞台,使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合载体和增长极。
  追求要素集聚、氛围良好
  创新创业生态区,是指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总和,良性的创新创业生态是承载和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的功能配置全、协同效能高、动力强和培植能力强的环境网络总称,它能够自生长、自连接、自繁衍,能够孕育和培养创新创业活动,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对创新创业具有友善、包容和支持功能,具体而言,这样的生态区应涵盖如下功能:
  首先,包容性的文化氛围是蕴育创新创业的空气。郑洛新创新示范区根植于中原文化的土壤中,中原文化具有悠久、博大和包容的底蕴,这对于人才和技术接纳、融合具有兼容性,但也要看到,求稳怕变、小富即安、重官抑商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做事不精细、想得多做得少、“起了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思维和习惯仍普遍存在,成为河南创新创业的主要观念性阻力。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对创新创业友善的文化,是提倡创新、鼓励冒尖、大胆尝试、迅速执行、允许失败的新观念、新风气。要将这种文化转变为习惯和行动,为创新和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之源和思想之库。
  其次,齐全的支持要素是培育创新创业的土壤。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类型资源要素的活力充分涌流是建设生态区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中有土之木才会茁壮成长、绿树成荫。因此,推进生态区建设重在健全要素集聚,集合政、产、研、学、资、介等关键资源要素协同发力,弥补创新创业链条的短板,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并联的运行模式,使创新创业要素资源高效率、无障碍流通,真正实现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和集约化使用,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面的支持。
  再次,务实的政策体系是促进创新创业的阳光。政策红利好比温暖的阳光,对创业创业具有鲜明的激励引导作用。当下,创新驱动成为我省调结构、促转型、稳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点,关于推进“双创”的战略部署,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应将政策具体化为对创新的实际支持或提供便利,重落实、抓实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防止文件空转,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
  最后,匹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滋养创新创业的肥料. 匹配的生态环境犹如肥料,能够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持续的支持。近年来大城市因人口、产业、交通的过度集中正面临更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也在弱化其集聚创新资源的优势。因此,必须把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宜居性城市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和竞争优势,统筹规划生态园区建设,形成与创业生态区相匹配的城市品质。
  注重服务高效、便捷
  营造郑洛新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要谨防一哄而上,命令式推进建设进度,结果造成各类要素的机械式堆积,搞成仅具有观赏效果的“动物园”,仅仅由几个典型的“创业之星”来勉强支撑局面。这种良性生态区应该是一种“普惠式”生态群落,在建设过程中应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的主体不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创新创业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各不同。在生态区建设中,要明确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资金、技术、中介、商业推广、知识产权保护、运营团队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各不相同,政府不可能越俎代庖,应交由市场自行协调。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创业紧紧与产业相连、与产业链对接,以多渠道搭建创投沟通桥梁,吸引多层次社会资本帮助在孵企业快速成长,使创客从个人层面向企业层面提升,实现“创新、创业、创客”的联动发展。
  第二,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要使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先试区,就要通过制度供给“做加法”,实现创业创新“做乘法”。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权力清单“瘦身”和责任清单“强身”,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生态系统,为所有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重点解决办事规则不透明、办事效率低下、弹簧门、隐形门等问题。 
  第三,以降成本、促方便为准绳。创新创业良性生态建设要以降各种交易成本、人本成本、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为准绳,以此来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评价生态区建设的成绩。要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便捷的服务,真正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做到善用资源、统筹规划
  多年来,我省经济“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和水平与经济大省地位并不匹配,创新资源不足、创新平台不多、创新主体不强。借鉴上海以及杭州创新创业生态区建设的经验,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双创”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的创业主体。打造创新创业高地,聚拢世界一流的人才是根本。一方面要在示范区建设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支持郑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级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建设,通过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把示范区打造成为人才智力高度密集、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人才特区。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入驻示范区,鼓励省内高校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使更多原创技术有市场化的渠道。        
  二是用好“国家队”和“省队”,公共资源与市场因素互补发展。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均是公共资金支持的技术研究基地,要以研究基础性、平台性技术为主,不追求商业目的,并定期向社会公开研究成果,以支持民营企业及企业孵化器的开展商业合作,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既可以避免“国家队”和“省队”与民营企业和个人争夺创业资源问题,又能解决民营机构和创业个体缺乏前沿性技术的天然缺憾,促进公共资源与市场因素的互补发展。
  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与市场有效结合。我省要充分发挥政策红利优势,将资本、技术、人才、服务同时驱动。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河南省可在创辅基地、产业孵化器和创业园区内加快建设一批涵盖各类创业群体,集政策指导、信息发布、项目推介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创业服务平台,为各类创业人员等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同时积极发挥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两者有效结合,由市场来引导要素组合方式,努力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四是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建设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区。要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协调三地的产业布局,以已有的产业为依托,并与当地的科研院所和人才相契合,形成各自相对的突出领域,构建特色产业生态圈。围绕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搭建产业技术联盟,逐渐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的发展新格局。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29:25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