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7年03月07日03版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代表委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
本报记者王琎 晋浩天 詹媛 王胜昔 王建宏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洋溢着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关爱与期待,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知识分子问题都是关乎全局的大问题,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问题作过多次论述,此番再强调,对于我们深化认识,更好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委员说。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委员看来,国家进一步从方向引领、体制机制、保障服务等方面加强知识分子工作,必将极大激发知识分子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
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委员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一再强调。“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民族文化,而知识分子是其建构和传承者。”李景源说,“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知识分子重振中华文化的历史,无数先贤为之付出了智慧和生命,当代知识分子绝不能忘记自己之于时代和民族的责任担当。”
“知识就是生产力,就是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身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勇负重任,积极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代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感慨道。
而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王怀超委员看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关键词。“知识分子是国家的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着实为知识分子鼓了劲;而强调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即使个别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和宽容,则体现了党中央的虚怀若谷。如此,必定群贤毕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要征求知识分子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智库建设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一直关注智库建设,他认为,智库是知识分子集聚的重要平台和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智库建设者们欢欣鼓舞。
多年来,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长华委员一直呼吁国家从政策层面为知识分子创造宽容与理解并包的生活和学术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对于未来,我信心十足!”
汇聚而来的英才,如何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多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也提出了期待,其中一点,就是希望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唯有把国家利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知识分子才能真正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有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委员指出。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委员深有同感。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只有树立经世致用的治学目标,保持卓尔不群的性格本色,拥有匡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才能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献计出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要从“国家之所急”干起——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培养人才、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法学研究者,我要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国情,针对法治现状向党和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院长曹义孙委员表示,知识分子“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首要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今后,我们会更加积极开展广泛的创新实践,力争在海洋装备的自主创新,远海救助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多贡献,让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引擎更加强劲。”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长宋家慧委员说。
“目前,我们做科学研究的硬件环境已经很好,现在最需要的是知识分子沉下心来做学问,要朝着自己的目标,矢志不渝地前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成果和成绩回报国家、服务社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委员说。
“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构建协同创新驱动发展体系,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出应有贡献。”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代表说。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推动传统戏曲走出去,向海外观众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李金枝代表表示。
“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我和我的团队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开发更加先进的煤气化技术,为国家能源的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作出应有贡献。”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研发中心主任罗春桃代表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然科学研究要创新,社会科学研究同样要创新。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总结人类文明成果、为群众解疑释惑的任务,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使理论抓住事物的根本,从而达到说服人的目的。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攀登创新高峰,才能增强研究成果的说服力,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委员说,要想真正做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关键还在于创新。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记者王琎、晋浩天、詹媛、王胜昔、王建宏)
《大河报》2017年3月6日A10版
推进“双一流”建设 河南高等教育再次站在风口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侯梦菲 刘江浩 王磊 韩谨伊 陈骏文
核心提示|2017年是建设“双一流”的关键之年,“双一流”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迸发出的希望和机会,让河南关注教育的代表们振奋不已。“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河南的高等教育再次站在起飞的“风口”。昨天,大河报记者在全国两会上专访相关人大代表,请他们解读“双一流”之于河南的重要意义。
张倩红:“双一流”建设,是河南必须把握的历史机遇
在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看来,“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重要布局。
张倩红说,郑州大学正是搭上了“211工程”、省部共建和“一省一校”的班车,得到了国家和河南省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迅速发展。因此,“双一流”建设也是河南必须把握的历史机遇。
河南目前有129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76.5万人,从规模上看,我们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省,但不是高等教育强省。
建设“双一流”,是人才的比拼,更是投入的比拼。目前河南已经明确,在优势特色学科上的投入将超过30亿元。河南省内高校的一些学科,已经具备了进入“双一流”的基础。
“双一流”建设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张倩红说,整体看,我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高层次的人才储备还远远不够。
张倩红表示,河南不仅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更要营造适合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条件与平台,有了良好的微环境,才能留住人才。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客户端2017年3月6日
郑永扣: 布局“双一流大学”不要一刀切 别让河南再留遗憾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肖萌/文
“希望国家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考虑普遍性标准的同时,也要注重地域性特色。”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郑永扣在小组率先发言,他建议:布局“双一流大学”不要一刀切,别让河南再留遗憾。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郑永扣每年都会提出有关河南高等教育的意见、建议。今年全国两会上,他仍一如既往为河南教育“鼓与呼”。
郑永扣说:“河南历任主要领导都支持牵挂着河南高校建设。一亿多河南父老乡亲的支持,让我们河南有信心去把‘双一流大学’建设好。用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迎合这次‘双一流大学’的建设。”
郑永扣介绍,如今河南已经有条件、有准备打造“双一流大学”。他以郑州大学为例,称省委、省政府曾多次把郑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连续列入到河南的发展规划之中。
“郑州大学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37个国家重点专科,有128个博士点,居全国高校第25位。郑州大学的化学、材料学、临床医学、工程学在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这些数据说明我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按照目前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设计方案,国内老牌知名高校拥有传统优势学科,社会影响力大,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河南的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一部分学校也已具备了这些基础,加上不同国家战略与平台在河南落地,这也为河南打造“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我们的学科有着中原自身的特色。国家在考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时,在‘双一流大学’布局时,不要搞完全‘一刀切’的指标,建议国家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把普遍的要求和各个省市地域特征,结合起来。”郑永扣说。
此外,郑永扣还建议,希望国家在布局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当中,要更多的考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像河南省这样没有一所‘985’高校的地区。不要在这次‘双一流大学’建设中,让河南再留下新的缺憾。”
《河南商报》客户端2017年3月6日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郑永扣:国家布局“双一流”大学建设希望多考虑河南需求
提出有关河南高等教育的意见、建议、提案,成了郑永扣在全国“两会”上的“常规动作”。
今年,他也将一如既往为河南教育争取。
他说,这几年,国家对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给予了一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方面变化是很明显的。
“同时我们也希望,国家在布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多考虑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多考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优势教育资源的需求。”他说,希望能够通过“双一流”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水平。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4 0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