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人民网
“翻译大咖”云集 河南举办首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
人民网郑州12月17日电(辛静 实习生方雅轩)“在新时代下,翻译必须考虑到外国受众的理解能力,用大众化的语言,‘以人为本’的进行翻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说。12月16日,全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在郑州大学举行,全国翻译界“大咖”云集,就外事外交翻译进行研讨交流。
为推动外事外交翻译事业的发展,选拔并培养高端外事翻译人才,从9月底开始,郑州大学组织了“全国首届外事外交翻译(笔译)大赛”,全国各地共2757人参赛,并邀请国内外交话语和外交翻译知名专家学者作为评委,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汉译英42人、英译汉105人,在会议上举行了颁奖仪式。
“这次翻译大赛对于提高我们翻译的力量、对中国与世界话语上的沟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要通过壮大翻译力量,提高翻译水平,把中国人的美好愿景准确生动向世界传达,最终实现民心相通。”外交部原发言人孙玉玺说。
会议期间,河南省高端外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中国外交话语平行语料库正式上线。据查阅,语料库,通俗来讲即电子文本库,经过分析处理的语言材料,存放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真实出现过的语言材料,中国外交话语平行语料库则主要存放历年来中国外交话语对应的多种语言表达。通过中国外交话语平行语料库,可以方便查阅中国历年来外交大事记中外交话语对应的多国家、多民族的语言材料。
据了解,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中心自2016年开始建设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旨在通过对外交话语进行数据分析和运行监控,更好地开展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语料库的两大子库,中国外交话语平行语料库和中国外交话语数据库于今年11月开始在线试运行,是我国首家外交话语平行语料库和特色型外交话语数据库。通过外交话语数据库,可以共享中国所有的外交话语相关的语言材料,帮助翻译工作者提高翻译效率。
“翻译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如果做不好的话,我们不仅讲不好中国故事,还可能让人产生误解。要想真正的把中国声音传播出去,不仅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还要依靠亲华友华的国际友人,协助我们进行翻译工作。”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李长栓说。
链接:
http://ha.people.com.cn/n2/2017/1217/c356896-31040959.html2017年12月16日 河南日报客户端
中国好故事要让老外听懂!听翻译大家讲如何向世界“翻译中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推动外交语言和外事外交翻译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12月16日,全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暨首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郑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研讨会由中国翻译协会、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中国翻译》杂志社、郑州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
研讨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搭建外交话语及翻译学术交流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总体外交提供语言服务和政策咨询,并积极探索和创建外交语言及外事外交翻译研究的学科方向。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十九大报告中外交新话语的构建、翻译与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故事”的话语模式与翻译路径、中央外交文献翻译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外交语言、外交话语研究现状、问题与前景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李长栓认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出中国声音,要有好的外事外交翻译。好的翻译,不但有坚实的语音基础,还得熟悉政策。同时,仅仅依靠中国人还不够,吸引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发展,可以帮助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表示,这些年来,对外介绍中国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需要更多语种、更多跨学科的翻译人才,河南开放步伐加快,也需要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也认为,河南是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外传播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有很大发挥空间,需要培养和吸引翻译人才。
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玮斌表示,地方对外交往是公共外交的基石,截至目前,我国地方与135个国家建立2470对友好关系,其中,河南与46个国家建立111对友好关系,数量全国排名第六。近些年来,河南对外交往逐年增多,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翻译人才。河南近期组建高级翻译人才库,目的是为河南重要涉外文件和重大外事活动翻译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质量把关,提升全省翻译队伍的整体水平,助推河南越来越“国际范儿”。
此外,为选拔并培养高端外事翻译人才,从9月底开始,郑州大学还组织了“全国首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笔译)。全国各地2757人参赛,邀请国内外交话语和外交翻译知名专家学者作为评委, 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汉译英42人、英译汉105人,并在12月16日的会议上举行了颁奖仪式。
链接: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wenhua/2017/1216/80458.html
2017年12月15日 河南商报第A03版
把河南故事讲给世界听,我省将建立高级翻译人才“省队”
“国际范儿”的二七广场咋翻译
专家将决定“Erqi Square”命运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江瑞
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性活动需要准确的译文,越来越多的站点、景区也需要规范生动的外语公示语。想让世界认识和了解河南,翻译无疑是重要的助推力。本周末,中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将在郑州举行,据省政府外侨办透露,我省将建立高级翻译人才“省队”。
给全世界讲好河南故事 我省将有一支“省队”
12月16日至17日,中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将在郑州大学举行,这场研讨会由中国翻译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中国翻译杂志社、郑州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
在12月14日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省政府外侨办方面介绍,为适应我省“三区一群”建设发展需要,推动河南更好地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我省将建立“高级翻译人才库”。这个人才库将为我省重要涉外文件和重大外事活动翻译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质量把关,并提供涉外翻译公共服务,弘扬中原文化,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我省对外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什么样的“顶尖选手” 来为世界讲述河南?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我省将有18人首批入选“高级翻译人才库”。
入选人员基本条件中,要求政治立场坚定,在笔译或口译上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实践并在所从事领域有一定造诣,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首批入选人员分为口译和笔译两个方向,集聚了全省外事系统、主要高校和外向型企业等各个领域的翻译精英力量,将承担起我省重要涉外文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大型国际性活动对外信息发布译文的翻译和审定工作,推动外语公示语等的规范化,从高端语言服务方面为我省的“国际范儿”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而除英语外,人才库还将逐步扩展到阿拉伯语、俄语、法语、德语等语种。
期待少一些“神翻译”
外语公示语历来颇受关注,之前“郑州东站”中的“东”被直接翻译成拼音“dong”;郑州地铁二七广场站的相关标牌上拼音“ER QI GUANG CHANG”和中式英语“Erqi Square”也同时存在。
省政府外侨办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翻译室负责人陈玮说,这些年来一些部门有时候对站点、景区名等的翻译是用机器做的,翻译出来的结果往往是驴头不对马嘴。
除了规范用语,如今河南每年多项会议有国际友人、境外媒体参加,这也需要有人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把河南“表达出来”。陈玮表示,来自外事、高校等领域的精英人才一定会在这些方面“做出一些事情来”。
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17-12/15/content_208756.htm2017年12月18日 河南商报第A03版
咋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听听翻译大咖怎么说
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
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国,需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迅速发展的河南也需要人才“翻译河南”。
12月16日至17日,全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暨首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郑州举行。
会上,河南省高端外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我省正式组建高级翻译人才“省队”,郑州大学王志伟教授等18人入选。
此外,中国外交话语平行语料库正式上线,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中心自2016年开始建设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旨在通过对外交话语进行数据分析和运行监控,更好地开展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工作。
研讨会现场云集了众多国内翻译界大咖。比如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副主任、译审、博士生导师李铁军,外交部原发言人孙玉玺等。
新形势下,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国内翻译界大咖纷纷建言献策。
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副主任、译审、博士生导师李铁军:
传播数字归纳词汇 要有一个传播过程
对于一些中国特有词汇,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这种数字归纳的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但翻译过程中,肯定不能直接翻译,要展开讲,之后找一个合适的、能让西方人看懂的缩略语来表达。比如“一带一路”,就是通过漫长的国际传播过程之后,最后沉淀下来了一个表述,而且西方也很熟悉了。
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银泉:
公共标牌应避免“神翻译”
河南我到的地方有限,在郑州和洛阳就看到一些问题,比如郑州热议的“二七广场”怎么翻译,还有洛阳的关林庙,将“广场”翻译成“wide field”,其实“广场”专门有个词就是“square”。公示语翻译对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不规范不准确的公示语时有出现,错误译文会误导受众,有的“神翻译”更是贻笑大方,原因有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低、公示语翻译缺乏统一规范和审查制度、翻译行业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等。
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17-12/18/content_209387.htm2017年12月15日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第02版
“最强翻译官”明日齐聚郑州
记者 宋迎迎
12月14日,记者从省政府外侨办获悉,中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暨全国首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颁奖仪式将于12月16日、17日在郑州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翻译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中国翻译》杂志社、郑州大学等共同举办。同时,为选拔并培养高端外事翻译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郑州大学组织了“全国首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汉译英42人、英译汉105人,在会议上将举行颁奖仪式。
链接:
http://www.jinbw.com.cn/dzb/html/2017-12/15/content_339975.htm?div=-12017年12月14日 大河网客户端
翻译界“巨星”将齐现郑州 首届外语翻译研讨会本月16日举行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推动外交语言和外事外交翻译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12月16日、17日,中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暨全国首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颁奖仪式将在郑州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翻译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中国翻译》杂志社、郑州大学等共同举办。活动当天,将有翻译界的″大咖云集″,学外语的追星族们别错过了!来自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外交部公共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原新闻发言人,中国驻意大利、印度、波兰等国大使孙玉玺,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外语院校的代表将齐聚郑州,为大家带来精彩演讲。
同时,为推动外事外交翻译事业的发展,选拔并培养高端外事翻译人才,发挥翻译在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中的沟通桥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提升中国对外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从9月底开始,郑州大学组织了″全国首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全国各地2757人参赛,邀请国内外交话语和外交翻译知名专家学者作为评委,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汉译英42人、英译汉105人,在会议上将举行颁奖仪式。
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十九大报告中外交新话语的构建、翻译与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故事″的话语模式与翻译路径、中央外交文献翻译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外交语言、外交话语研究现状、问题与前景等。
链接:https://4g.dahe.cn/news/20171214236999
2017年12月16日 郑州晚报客户端
翻译界大咖齐聚郑州大学,揭秘中国的“外交声音”:发言人经常需要“急中生智”
郑报融媒记者 张竞昳 文/图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对外形象和国际影响力。12月16日,中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启幕,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外交部公共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孙玉玺等翻译界大咖悉数莅临现场,围绕十九大报告中外交新话语的构建、翻译与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建设,外交话语研究现状、问题与前景等进行精彩主题演讲,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推动外交语言和外事外交翻译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向世界发声,翻译要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
围绕翻译教育与构建国家外交话语权、外交话语翻译面临的挑战和外交话语翻译与国际视野三个问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与大家共同探讨“翻译与中国国际话语构建”话题。
他说,中国已经被历史性地推到了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受众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自己也需要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权威声音。当今世界主要交流语言是英文,中文还没有足够的受众,因此,中国发出的每一句话还需要通过翻译成外语予以传播。当今翻译必须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传统的字对字的翻译不能达到真正传播的目的,“如何有效地翻译中国对外话语,包括外交政策”是急需探讨,并传授给学生的议题。
外交部发言人经常需要“急中生智”
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中国原驻意大利、印度、波兰等国大使,外交部原阿富汗事务特使,外交部公共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孙玉玺为大家揭秘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技巧。
他说,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技巧有很多。包括用语要特别注意简明、准确、生动;提高应变能力,经常需要“急中生智”;把握SPOKESMAN与SPEAKER的区别,理直不需气壮,理屈不能词穷。另外,了解情况的广度与掌握政策的深度也十分重要,重在积累,厚积薄发。“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既要站稳立场,防止被提问者误导;又要换位思考,从新闻记者的角度深入推敲。
完善自身话语模式,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郭宪纲看来,讲好中国故事,最主要是讲好中国的变化和进步,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这本身就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
他说,由于历史、文化、现状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仅语言不同,而且有不同的话语模式。从技术层面讲,语言障碍可以通过翻译来解决。但是,这只是解决了字面和语言上的沟通问题,而要达到各个国家、民族的真正相互理解,还需要跨越话语模式不同的鸿沟。这需要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同时,也需要完善我们自身的话语模式。
从传统文化入手,完善中国外交话语体系
“中国一直面临构建外交话语体系的任务,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对外交目标、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直接影响。”谈及文化自信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孙吉胜说,长期以来,国外经常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解读中国外交,导致很多误读和误解。当前,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中国客观上也具备了更多体现自身文化传统的战略空间与条件,中国外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系统梳理其与中国外交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关联,是完善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也是把中国知识转化为世界知识的必然选择。
打造翻译“地方队”,发出地方“好声音”
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译审,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杨玮斌说,地方外事是国家和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既需要大批具备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端翻译精英,也离不开熟悉地方情况、具有扎实语言能力和行业经验的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河南是个内陆省份,但近年来随着河南自贸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对于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应该鼓励各地积极培养大批外事翻译的“地方队”,通过翻译发出地方“好声音”,讲好地方故事,充实和丰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链接:
http://mwap.zzwb.cn/news/107104?suid=145B2929D63286FA(宋嘉琳 整理)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4 0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