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河南日报》理论版刊登我校辛世俊教授和潘中伟教授文章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5日 新闻来源:党委宣传部
2018年5月16日《河南日报》理论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栏

                           让真理的光芒和信仰的光辉引领我们向前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我们特邀专家学者深入解读讲话精神,以飨读者——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习近平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辛世俊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宏大视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宣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定信念”的深厚历史基础。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无数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而苦苦求索,各种政党、无数主义如走马灯似的登台亮相,但大都昙花一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求索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全新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大革命的洗礼,付出沉痛的代价之后,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模板。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走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确定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13亿多人口的大国建设现代化的道路。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城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全占球1.8%,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到全球15%,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达30%;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排在倒数第七位,2017年达到9281美元,在全球排在80位左右。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的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令世界震惊,2017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用中英两种文字说:“中国赢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决不能导致两极分化。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共享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凸显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保证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有建设现代化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搞侵略和掠夺,不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而是和平发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是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现代化。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一日之功。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既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那么,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回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作者系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

                          马克思:从哲学高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潘中伟
  当自然仅仅被看作是外在于人的有待利用、有待征服的对象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被压缩为简单的欲望与满足欲望的关系。显然,马克思本人根本就不可能赞同这样的看法。

  立足于实践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时,不应该将人与自然分别孤立起来,而应该立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从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概念、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原地区带来诸如葡萄、胡萝卜、苜蓿等农作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遂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辣椒等引种于世界各地。这就是人们日常所熟悉的自然,它们要么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造就的,要么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而经人类的实践活动引入的。
  人们在塑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的能力。诚然,自然界首先是作为满足人们生存的物质对象存在的。人要活下去,必须吃穿住行,这些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但是,自然界绝不仅仅是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且是人类能力发展、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改造和塑造自然的同时陶铸了自身的精神,生产出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灿烂的文化,使人类一步步摆脱粗野的、被动的动物式生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的人。

  立足于人与人的关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人类有目的的生产实践中,这一过程本身就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总是在一定的人与人关系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因此,尽管可以说在一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一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制约着、反作用于一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提示我们,在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原始社会,只有作为一定的部落、氏族的成员,个人才有资格参与生产活动。此时,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代替,最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似乎都可以被简化为物与物的商品交换关系。但这只是假象。事实上,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被建立起来,所谓全球化时代不就是如此吗?表现为世界市场的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说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因为商品本身就是相互协作的人的劳动的产物。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是田园牧歌式的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到了资本主导的工业文明时期,自然更多地成了被利用、被征服的对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为利润而生产、为生产而生产的资本的冲动,必须为当今严重恶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负责!追根溯源,那些肆无忌惮破坏、污染、毒害自然环境的行为,有多少仅仅是出于无知,又有多少是欲壑难填的产物?如果资本主导的生产关系不能得到彻底的变革,哪怕是部分国家、部分地区在环保问题上有了巨大的改观,全球所面临的严峻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改变。

  增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性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促进人自身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题要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正更多地转向社会管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社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首先,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基础。的确,保护自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健康的物质产品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应尽之责。人并不仅仅是自然的索取者,而且是自然的塑造者。因此,国家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培养,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等,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提供稳固的基础,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其次,要从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更好地运用综合手段协调利益关系、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坚决的措施整治环境问题,关停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等,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策;“环境污染入刑”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宝贵的经验说明,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宣传等手段,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发扬光大。
  总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从哲学高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理论保证。(作者系郑州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媒体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8-05/16/content_246216.htm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4 03:25:33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