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2024年2月19日A14版
《豫见考古 宅兹中国》出版 韩国河:通过行走河南真正读懂中国
由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河主编的《豫见考古 宅兹中国——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河南实证》日前顺利出版。韩国河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河南学者应自觉承担起揭示、延伸、丰富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一方面将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扬和继承下去,另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提供动力支持。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刘蕊
《豫见考古 宅兹中国—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河南实证》一书由韩国河主编,召集了多名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教师和学界同仁,以河南地区考古发现和相关阐释为基础,系统梳理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主脉,论述河南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全书分“点点篝火人类起源”“刀耕火种文明肇始”“宅兹中国礼乐相成”“王朝一统天下华章”和“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地位”五个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了大量河南考古新发现,对于研究和保护河南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特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韩国河告诉记者,河南虽是文物强省,但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并不很多。本书就是希望能够通过通识性的文字和图片让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等活动中。
如今,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很大,尤其是近期文旅业十分兴旺,去博物馆或者历史文化景点旅游也“火”了起来。但如果仅仅是去“打卡”或者“凑热度”,那么热度过后怎么办?能不能真正通过“行走河南”而“读懂中国”?“为此,在编著过程中我们尽最大努力,把河南历年的重大考古发现纳入进来,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作为参照,使这本书成为大家的一部‘历史文化指南’。”谈及编著该书的意义和目的时,韩国河希望,大家能够真正通过“行走河南”而“读懂中国”,“有本书的内容做基础,再去历史文化景点或博物馆参观时,更容易获取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原文化的理解,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
深入河南考古遗存
韩国河说,“在编著过程中最大的困难集中在考古资料和图片的择取上。”这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河南的考古遗存十分丰富,既有反映国家文化的都城、陵墓遗址,也有大量反映历代社会民众的生活遗存,“如何能够将这些内容串成一条清晰的线条,需要我们好好动脑思考”;二是一些图片资料是早年公布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遗址原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广泛联系省内众多文博单位,共同搜集和择取合适的图片,可以说本书凝聚着各位文博界同仁的智慧和汗水,是大家的集体成果。
“如何在准确性、客观性与趣味性之间进行平衡,这既是本书编著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谈起本书的编著过程,韩国河强调,编撰的基本前提就是向大家传递准确的考古学知识。
韩国河告诉记者,河南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地点和重点内容。“五千年文明史”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的,这一说法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而逐步证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内容是找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具体表现形态,也就是各阶段的文明要素有哪些,哪些遗址是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豫见考古 宅兹中国》这本书便将这些关键节点以时间轴串联起来,捋清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主脉。”韩国河简要介绍道,上古“黄帝时代”在考古学的语境中更多是一种时间段的称呼,大致便是距今5,000年前左右,而这一时期对应的便是考古学上所说的“仰韶时期”,三门峡的仰韶遗址更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另外灵宝铸鼎原遗址、西坡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郑州西山遗址、大河村遗址等都发现有社会组织相对严密、等级秩序逐渐明显的趋势,这就为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被学术界认为是“禹都阳城、启居阳翟”两个都城的所在地,这些对应着“龙山时期”末期,同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遗址共同证实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与变迁过程。
“如果说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浙江良渚、辽宁红山、湖北屈家岭和石家河等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多元化的体现,那么二里头遗址第一次实现了中国文明的一体化。”如今,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面貌进一步清晰:“九宫格”式的宫城遗址,最新发现的外郭城,各地的文明要素齐聚中原,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用考古讲好中国故事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并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只是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大家心中所向往或感触的历史实物可能都不复存在。如何能够让大家在河南感受并感触到心向往之的故土,很大程度上就需要通过考古来活化历史场景,来讲好中国故事。”
尤其是近年来,考古学从“冷学”变成了“热学”,郑州大学成立专门的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也是加强考古学科建设的一个体现。韩国河告诉记者,目前考古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郑州大学一流培育和支撑学科。考古专业已培养本硕博学生数千人,遍布省内外文物部门和高校。
韩国河表示,作为考古人,既要做好扎实的考古研究工作,也要承担向大众普及考古知识以及最新成果的公众责任。“既要用专业、准确、客观的语言向专业人士讲述最新的考古成果,更要学会用公众能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共享。”
韩国河发现,凡是深受普通民众喜爱的“热门”文化遗产,其视觉效果都是最好的。而考古发掘的大多数对象都是地下遗存,可视化的程度并不高,因此需要做一些科学的、合理的修复、复原工作,使公众“看得见、摸得着”。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AI、三维虚拟复原等技术日益应用于文化遗产的展示方面,这既大幅提升了考古遗址的可视化程度,又给考古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透露,在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郑州大学团队正在对北宋皇陵开展数字化研究,韩国河也透露,郑州大学考古团队打算每年都做相关考古科普工作,初步计划是以关键的历史节点或重要遗址作为对象,用考古资料进行阐释和解读,包括“黄帝时代”“何以中国”“煌煌大商”“礼制中国”“陟彼北邙”“东京梦华”等。
媒体链接:https://www.wenweipo.com/a/202402/19/AP65d263bce4b06013908c7fbf.html
《香港文汇报》报道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