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从古至今,汉字是中国和世界相连的纽带。河南是汉字的发源地,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10月19-22日,来自各国的1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原,参加在郑州市黄河迎宾馆举办的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探讨探究东亚文字文明奥义。
本次国际研讨会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语言文字研究所联合主办。会议在跨文化背景下,围绕东亚碑刻、东亚汉籍、共同探讨东亚汉字的现象及规律以及其承载的东亚文明。文字、文化、文献、文明是本次会议的关键词。本次会议成果丰硕,特色鲜明。
一、新视野、新方法、新材料
本次会议主办方负责人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表示,新时代的汉字研究视野在不断拓展,从专注传世文献,到倚重出土文献,再到兼顾域外汉字资源。就跨文化汉字的内涵,他说,跨文化是指超越某种文化或涉及别的不同文化,跨文化汉字研究就是要用跨文化的视野和眼光来研究汉字,同时也研究跨文化存在的汉字材料和汉字现象,这样,在其他文化环境中产生、历史或现实存在的汉字都是跨文化汉字研究的重要材料。可以说,“跨文化汉字研究”已经成为汉字研究的新动向。“跨文化汉字研究”需要“跨文化”的视野,需要国内外同行的合作。
在新材料的发掘方面,东亚各国汉字碑刻、墓志、纸本、写本文献都进入研究视线,如越南碑刻、日本奈良时代金石文、《第五游》、《才物谱》等韩日越古辞书小学类文献等。
二、站位高、观点新、文献实
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18人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由李运富、王晓平、王立军、王贵元、王平、何华珍、葛继勇等7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分别主持的汉字本体研究古今字、国家化背景下古籍印刷汉字规范、日藏汉文古字书、日本汉文古写本的整理与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是会议的重要依托。文字研究必须结合语言、东亚汉字是文化、文明的基础等新观点频现。汉字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逐步建立东亚汉字资源大型平台已成为共识。
三、高密度、大容量、深交流
会议为期三天,根据研讨内容分越南汉字及文献组,日、韩汉字及文献组,中国碑铭汉字及文献组,古文字及古汉语组四组,围绕东亚碑刻汉字文献、日本古辞书、和制汉字、奈良时代金石文、甲金文、汉字本体、阐释、汉字哲学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共115人次参加学术交流。学者们聚焦东亚汉字,呈现汉字域外研究的多元载体及各具特色的存在样态,探寻汉字发展演变机制及蕴含的文化价值。
四、前期准备充分、合作基础广泛、合作研究前景繁荣
会议得到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汉字文明研究事业团、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惟精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浙江财经大学东亚汉字资源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海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和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会议反响强烈。
此次学术会议是一场学术盛宴,各位专家学者以最新研究成果呈现汉字与异文化的融合与变异情况,会议为我们打开了异域之眼,为汉字学研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汉字的创造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在本土和域外文献中共同呈现。
可以说,此次会议为汉字跨文化研究搭建了平台,对深化汉字的跨文化研究,涵养文字自信、文化自信,推动东亚汉字数据化、信息化建设都意义重大。同时也是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发展的里程碑,更是郑州大学在加强“双一流”建设中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
http://ex.cssn.cn/zx/bwyc/201810/t20181026_4734701.shtml2018年10月24日香港大公网
各国学者齐聚中原 探究东亚文字奥义
中原是汉字的故乡,也是汉字文化圈的源头。10月19日~22日,来自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近30位境外汉字研究专家,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及科研、文博机构150余专家齐聚中原,参加在郑州举办的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研讨东亚汉字演进轨迹,探究东亚文字奥义。
本次国际研讨会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语言文字研究所联合主办。会议在跨文化背景下,围绕东亚碑刻、东亚汉籍、共同探讨跨文化汉字的现象及规律。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以最新研究成果呈现汉字与异文化的融合与变异情况,会议为汉字研究打开了异域之眼,为汉字学研究在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汉字的创造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在本土和域外文献中共同呈现。
“跨文化”已成汉字研究新动向
会议主办方负责人、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李运富告诉记者,新时代的汉字研究视野在不断拓展,从专注传世文献,到倚重出土文献,再到兼顾域外汉字资源。“跨文化汉字研究”已经成为汉字研究的新动向。“跨文化汉字研究”需要有“跨文化”的视野,来研究跨文化存在的汉字材料和汉字现象,此次会议为汉字跨文化研究搭建国际化平台,对深化汉字的跨文化研究,涵养文字自信、文化自信,推动东亚汉字资源数据化、信息化建设都意义重大。同时也是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发展的里程碑,更是郑州大学在加强“双一流”建设中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平认为目前跨文化汉字研究资料和研究人员分散,而海内外研究机构、研究平台呈增长趋势,为避免重复的劳作,国内、国际学者和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十分必要。她建议从方法论的角度和资料共享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比分析研究,整合建设更大更便捷的资源平台以推动合作共赢。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守奎说,汉字研究从汉代至今两千多年,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对汉字的研究受到太多情绪和外来的影响,汉字研究需要回归理性。“到目前为止,没有哪种使用着的文字比汉字更悠久、更复杂、更丰富、更需要深入研究。”李守奎认为,汉字在世界广泛传播,是世界文化现象,汉字研究不仅需要国际视野,还需要国际合作。
不同国家聚焦“跨文化汉字”思想在激荡
会上共有18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碑刻汉字文献、日本古辞书、和制汉字、奈良时代金石文、甲金文、汉字阐释、汉字哲学等主题,进行主旨报告,呈现了汉字域外研究的多元载体及各具特色的存在样态,探寻汉字发展演变机制及蕴含的文化价值。100余位专家学者分四组进行了专题讨论,分别就韩日越文字文献、中国碑铭文字、东亚古辞书整理及数据库建设、汉字理论、古文字等主题进行了多角度、高密度的深入讨论,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思想在碰撞,学术在弘扬。
汉字传播在海外面面观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副院长史克礼学习汉语30年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游走于德中两个汉字文化圈,“在德国,很多年轻人喜欢在身上做汉字纹身,但遗憾的事,不少人身上纹的汉字是错字、别字”。他说,“白字先生”大有人在,他开玩笑地说道,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异体字的现象,就像先秦很多汉字有多种写法。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笹原宏之告诉记者,当前世界上的汉字研究日益盛行,今年在日本成立了日本汉字学会,这次也有来自日本和世界各国的多位汉字研究专家,携手探寻汉字的历史发展轨迹。“日本人喜欢汉字,很多人将汉字视为知性的象征,但是也存在因不认识难解的汉字而感到自卑的现象。与明治时期自由的造字或造词不同,现今只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硬背以及依赖并不充足的汉字进行解释。”他说,汉字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种趋势,通过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阐明汉字的动态。
同样来自日本的北海道大学池田证寿教授亦认为,汉字作为东亚共通的文字,通过汉字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圈。“日语中的假名也是以汉字为基础而产生的。而这些文化圈也都分别以其时代、地域为背景,得到了独特的发展。”
来自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院长阮俊强告诉记者,汉字在越南已存在差不多两千年了,而且越南也造出了同是方块字的“喃字”记录越南语,所在的汉喃研究院收藏了越南大概百分之七十的古文献。越南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喃字,越南汉字文献、汉喃文献研究都需要开展国际合作,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研究。
来自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的河永三教授则向记者介绍了其正在进行的“汉字与东亚文明研究”项目,“通过中日韩越汉字词汇在汉字文化圈的演变考察,挖掘其间的共性和差异,找出东西方的文化特性以及东亚文明的共性。”
http://www.takungpao.com/culture/237147/2018/1024/194182.html2018年10月27日搜狐网
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在郑州顺利举办
2018年10月19-22日,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市黄河迎宾馆迎宾会堂隆重召开并获得圆满成功。来自德国、韩国、加拿大、日本、越南(音序)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文博机构的共150余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共襄盛举。其中境外学者近30人,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研讨会”。大会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语言文字研究所联合主办。
20日上午8点30分,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主持。李教授首先解题,指出“跨文化”是指超越某种文化而涉及另外的不同文化。“跨文化汉字研究”是汉字研究的新动向,包括用“跨文化”的眼光和方法来研究汉字,也包括研究跨文化存在的汉字材料和汉字现象。“跨文化汉字研究”需要国内外同行的互助合作。
随后,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代表学校热情致辞。她说,汉字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原是汉字的故乡,为充分发挥河南的古文字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实力,学校于2016年9月成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引进以李运富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在国内外学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两年来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学术活动、国际合作、资料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产生了广泛影响,给学校增添了很多光彩;由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承办此次研讨会,在中原大地黄河之滨召开可谓得天时地利,预祝大会取得丰硕成果。
接下来是来宾代表致辞。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平教授指出,跨文化汉字研究已经成为汉字学、汉字史、汉字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分支,李运富教授的《跨文化汉字研究》推动了该研究的理论化、系统化;未来发展应从方法论的角度和资料共享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比分析研究,整合建设更大更便捷的资源平台,推动合作共赢。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守奎教授回顾了汉字研究从汉至今两千多年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认为汉字研究需要回归理性。汉字在世界广泛传播,是世界文化现象,因此不仅需要国际视野,还需要国际合作。河南地处中原,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担当起了这样一份责任。此次研讨会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国际大会,相信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先后致辞的还有越南社科翰林院汉喃研究院院长阮俊强教授、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副院长史克礼教授、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李圭甲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笹原宏之教授。
大会报告于20日上午和21日上午分三场进行,共有18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来自韩国的李圭甲教授、金炳基教授、安熙珍教授、河永三教授,来自日本的池田证寿教授、笹原宏之教授、梁晓虹教授、海村惟一教授,来自越南的丁克顺教授,来自加拿大的高岛谦一教授,来自德国的史克礼教授,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黄建新教授、王晓平教授、王立军教授、王平教授、王贵元教授、李守奎教授、何华珍教授(按报告顺序排列)。他们围绕东亚碑刻汉字文献、日本古辞书、和制汉字、奈良时代金石文、甲金文、汉字阐释、汉字哲学等主题,聚焦东亚汉字,呈现汉字域外研究的多元载体及各具特色的存在样态,探寻汉字发展演变机制及蕴含的文化价值。
根据内容,大会分四组进行了专题讨论,主要包括越南汉字及文献组,日、韩汉字及文献组,中国碑铭汉字及文献组,古文字及古汉语组等。越南汉字及文献组围绕越南文字词汇研究、越南文献研究、汉字理论研究、跨文化汉字学术史研究一起切磋新材料、探索新方法、共创新学问。日、韩汉字及文献组以中、日、韩三国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的汉字汉语现象为基本主题,讨论内容涉及跨文化视野下的汉语文献和个体汉字,以及学术史、词汇、思想、政策、艺术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国碑铭汉字及文献组讨论内容包括碑刻文献整理、碑刻文献价值、碑刻释文及字词研究等方面,各位专家学者还就碑铭中字形的处理以及文字的发展演变途径展开了热烈讨论。古文字及古汉语组与会学者就出土与传世文献的文字考释、汉字理论、词语训释、常用字词演变、文献与历史等诸多问题发表了个人观点,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闭幕式上,何华珍教授以“新材料、新视野、新学问”为关键词,对大会进行了学术总结:此次会议的特点为站位高、观点新、文献实、高密度、大容量、深交流,会议收到100余篇论文,围绕东亚碑刻汉字文献、东亚古辞书整理及数据库建设、汉字阐释、汉字哲学等多主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入讨论,与会学者的不同学术思想在会议过程中碰撞、激荡,会场气氛热烈,会议成果丰富,达到了预期目标。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叶剑先生代表下一届承办单位向在座专家学者发出诚挚邀请,郑州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志远先生代表文学院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谢意。
21日下午,大会组织召开了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筹建会议,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代表各自单位审议讨论了联盟章程,并讨论了具体合作项目等。
此次研讨会是一场学术盛宴,以最新研究成果呈现汉字与异文化的融合与变异情况,为汉字学研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汉字的创造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在本土文献和域外文献中共同呈现。大会对深化汉字的跨文化研究,推动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平台的搭建,东亚汉字资源数据化、信息化发展影响深远。
此次研讨会得到了越南社科翰林院汉喃研究院、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汉字文明研究事业团、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惟精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浙江财经大学东亚汉字资源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等国内外科研、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
http://www.sohu.com/a/271671784_4887172018年10月23日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召开
多国学者聚首中原,探究东亚文字奥义
汉字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跨文化、跨语言背景下共同使用过的文字,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学者们的共同研究对象。
10月19-22日,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市黄河迎宾馆召开,来自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越南(音序)等国家和地区近30位境外汉字专家学者,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及科研、文博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共话东亚碑刻汉字及文献研究。
据悉,研讨会旨在搭建平台,深化汉字的跨文化研究,涵养文字自信、文化自信,推动东亚汉字数据化、信息化建设。同时,这也是郑州大学在加强“双一流”建设中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语言文字研究所联合主办,支持单位有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汉字文明研究事业团、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惟精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浙江财经大学东亚汉字资源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等。
开幕式上,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运富代表主办方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跨文化汉字研究’是汉字研究的新动向,需要用跨文化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汉字,同时也研究跨文化存在的汉字材料和汉字现象,国内外同行的合作研究是必然趋势。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表示,汉字在传播文明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原是汉字的故乡,郑州大学作为中原地区的高校,挖掘和传承中原历史文化责无旁贷。她介绍说:“2016年9月,郑州大学成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两年来,在国内外学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支撑了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并带动了整个汉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全面发展,在队伍建设、资料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国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产生了广泛影响,给学校增添了很多光彩。”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平指出,目前,跨文化汉字研究的现状是研究资料、研究人员分散,而海内外研究机构、研究平台呈增长趋势,为避免重复劳作,国内、国际学者和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和信息互通就显得十分必要。希望大家沿着东亚碑刻的轨迹,感受汉字传播和演进的辉煌历史。
此后,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院长、教授阮俊强,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副院长、教授史克礼,韩国韩中人文学论坛委员长、韩国延世大学教授李圭甲,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笹原宏之分别致辞。阮俊强还带来了李运富所著、刚刚出版的越南语版《汉字学新论》。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守奎回顾汉字研究从汉至今两千多年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认为汉字研究需要回归理性。“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中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文化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汉字在世界广泛传播,是世界文化现象,因此不仅需要国际视野,还需要国际合作。”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本次大会报告共有18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聚焦东亚汉字,呈现了汉字域外研究的多元载体及各具特色的存在样态,探寻汉字发展演变机制及蕴含的文化价值。
根据研讨内容,大会还分四组进行了专题讨论,分别是越南汉字及文献组,日、韩汉字及文献组,中国碑铭汉字及文献组,古文字及古汉语组等。
闭幕式上,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华珍教授以“新材料、新视野、新学问”对大会进行了精彩而全面的学术总结。他说,大会围绕东亚碑刻、东亚汉籍、汉字、汉文化等主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是一场学术盛宴。祝愿东亚汉籍、汉字、汉文化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21日下午,大会举办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筹建会议,审议讨论联盟章程,并讨论注册及具体的合作项目等事宜。
http://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1253728?newsId=1253728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4 03: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