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河南日报》头版“争做出彩河南人”专栏
先生今年九十九
本报记者 李宜鹏 曹萍
先生者,医学泰斗张效房。今年99岁,仍然在为师、为医的第一线。每周二坐诊,周四查房,周一、三、五到郑大一附院的《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
深秋山乡行
10月21日,地处伏牛山深处的卢氏县官道口镇已略有凉意,河南省复明行动·中国流动眼科手术车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99岁的张效房大病初愈,也来到了现场,为河南复明行动“站台”。
张效房指着“复明16号”流动眼科手术车说:“这辆手术车,实际就是一所流动的眼科医院,在车上就能做手术。我相信,这台手术车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先进技术和设备,达到复明效果。”
当天,在眼科手术车上,3位白内障患者和6位翼状胬肉病人做了手术。
这样为老百姓造福的事业,张效房一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新中国刚成立时,卫生条件差,开封等地的沙眼患病率几乎百分之百。张效房领着一群眼科医生下乡搞沙眼防治,风餐露宿,为全国的沙眼防治作出示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者眼外伤开始频发。张效房钻研出了一系列安全有效的眼内异物摘出法,在全国推广。
改革开放后,慢性病高发,白内障成为致盲首因。传统术式不易在基层推广,张效房潜心研究出手法小切口术式,至今仍在应用。
有个统计,从1972年至今,张效房在全国100多座城市办过学习班,作过200多场次学术报告或学术表演,跟随多支医疗队送医上门。
为资助眼科医学研究,张效房捐款100多万元,成立“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
1945年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73年来,张效房一直在眼科医学界为医、为师,作出了卓越贡献。“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享誉世界,造福数百万病人。
获得11次掌声的演讲
9月30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9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年纪比建院历史还长的张效房成了全场的焦点。他西装革履,精神矍铄,短短10分钟的演讲,语气铿锵、诙谐幽默,现场响起11次掌声。
讲到应人民卫生出版社要求,出版《张效房眼外伤学》一书,他说:“我现在每天没有2点前睡觉的。哦,也有例外,昨天我是1点45分睡觉的,因为我要保持今天的精力。有人说,你大病刚好,还没有恢复,这样不行啊,你睡觉少等于慢性自杀啊,你最少少活两年啊。我说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我已经活了99年了,还在乎这两年吗?只要把这本书编起来,交出一个合格的稿子,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
张效房的话豁达、开朗,骨子里是他对学术、对事业的认真与负责。
1978年,张效房等人白手起家,创办《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经过40年的发展,该杂志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随着年岁渐长,他的主要精力也放在杂志的编审上。下班回家,他总是手提一个装论文的白色布袋子,晚上修改论文,经常到凌晨2点。
改一篇稿子,短则需要一两个小时,长则六七个小时。在扶持眼科新生力量方面,张效房一直都非常有耐心。“有的文章,我在上边写的字数跟作者写的都差不多了。”张效房笑道。
从医,张效房救人无数,被誉为“光明使者不老松”。育人,张效房桃李遍天下。2016年3月13日,央视2015“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评选揭晓,张效房荣获“十大最美医生”称号。颁奖台上,由时年70岁的大弟子张金嵩和26岁的研究生付淑颖共同为老师颁奖,一时传为佳话。
2016年3月28日,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在这里,胡佩兰坐诊20多年,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张效房来到活动现场,在高他一级的大学师姐胡佩兰像前久久站立;
“最美医生”向感动全中国的医生,深鞠一躬——
“她的事迹对我一直是鼓励,是鞭策。这种精神感动中国每一个人,也感动我自己。我永远向佩兰老大姐学习!”
“永远为病人服务!”99岁的张效房,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8-11/23/content_298677.htm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sh/2018/1123/BDDIII.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