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大赛(南昌站)落下帷幕。由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赵东明和吴云鹏老师指导的陈洋、黄中源和苏同组成的代表队,经过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99个高校332支队伍的激烈竞争,以代表队排名第9,学校排名第7的成绩强势夺得金牌,这是继银川站实现河南省高校金奖零的突破之后,再次将双金揽入麾下。
无缝配合 稳中取胜巧“制敌”
据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之一。ACM大赛2019年亚洲区域赛的第一站设在银川,有400支队伍参与竞赛;第二站设在南昌,有332支队伍同场竞技。每支队伍由三人组成,每队需要在规定的5小时内共用一台电脑解决复杂实际编程问题,充分展其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高压条件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及比赛心态,黄中源直言“很紧张”。赛场内,每支队伍破解题目的情况不仅会实时上传至评分系统和实时榜单,还会根据选手破解的题目数量在桌边插上相应数目的彩色气球。这种“赛事文化”也在无形中增添了比赛的紧张气氛。
5个小时大脑的高速运转和无缝配合是这支队伍取胜的法宝。比赛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道棘手难题。原本在电脑前操作解题的队长陈洋陷入思维瓶颈,他果断打印下这道题目,换苏同“上阵”破解下一道题目,他和黄中源则共同商量解题思路,理清思路后再次攻克难关,实现“一箭双雕”高效解题。
浓浓友情 艰苦训练“调味品”
这支金牌队伍中,三人各有千秋,取长补短。队长陈洋最擅长将数学性强的算法编入代码中;参加过20场各类比赛的“老大哥”黄中源心态最稳,经验最多;从初三就接触编程的大一新生苏同功底深厚,综合实力最强。三人组队默契十足,彼此不分年龄大小,以“老师”“学长”亲昵称呼对方。队内氛围轻松,在黄中源自夸自己可以把一种名叫“强连通”的算法倒默下来后,两个队友便借此取了队名“队友倒写强连通”,英文队名“log when”寓意“老哥稳”。
虽然玩笑互捧不断,但队员们对比赛训练一丝不苟。熬夜敲代码、假期不休息早就成了家常便饭。由于存在时差,队员们常常要在夜里参加国际训练赛。比赛日里,黄中源索性在ACM-ICPC实验室里一坐就是一晚上。“熬得晚就干脆不睡。”黄中源笑着说。而大一新生苏同更是由于高中战绩傲人,在暑假被录取后就收到吴云鹏教练的通知,带着行李来到实验室为2019年的ACM-ICPC做准备。
三人训练场上状态紧绷,但在私下三人相处关怀与打趣共存。讨论题的解法时来自河南的陈洋和苏同总会爆出方言:“这可不中呀!”而南方的黄中源在队友的“熏陶”下也会在热火朝天时说一两句河南话。大一的苏同年龄小睡眠质量差,队长陈洋总会在比赛前为他安排最合适的室友,或建议队友留他一人住。而三人的默契相处也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完成比赛。
专业“孕育” 双金队伍凯旋归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ACM-ICPC实验室于2005年成立,当年吴云鹏就是在赵东明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该项赛事,他在郑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现在也成为实验室的指导老师,他说:“我虽然身份变了,但是我对实验室炽热的心不会改变,现在实现了区域赛金牌‘零’的突破,并且接连拿到第二块金牌,进军世界总决赛的希望还是很大的,我们要继续努力。”
赵东明老师介绍,实验室采用的是招新、现役、退役队员三者并存的模式,在原有三人组队的基础上招新,采用“学生导师团队”带新人进行训练和学习。9月面向全校招新后便进行程序设计的专题培训,相继参加多校联赛、训练赛等模拟比赛实战训练。并会在郑州大学每年12月的“学习竞赛月”进行大规模训练。ACM-ICPC大赛是对于逻辑策略和心理素质能力的综合考验,实验室会在两天一赛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彼此出题环节,考验其随机应变能力。
正式ACM-ICPC大赛现场较为嘈杂,为了更好地适应比赛环境,郑州大学ACM-ICPC实验室在平常训练赛中也模拟正式比赛环境,让队员在最后的比赛中平稳发挥,不受环境影响。而为了使团队配合达到顶峰,这支队伍从大一新生苏同一进校就被分配在一起进行磨合,三个人各有所长,吴教练会在手机和计算机上对三人的比赛过程进行分析,在复盘演练中使其长有所长,避之其短。最终这支队伍取得双金和郑州大学的支持以及老师的帮助息息相关。
南昌站的比赛是郑州大学2019年在ACM-ICPC中国赛区的最后一站,但赵东明老师和吴云鹏教练一刻也不敢放松,他们带着队员们继续进行比赛复盘和加强训练。赵东明老师说:“虽然郑州大学这次比赛成绩不错,但是我希望我们实验室以后能出征的队伍不只有三队,会有五六队,八九队,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队伍拿到金奖。”(学生记者袁悦 撰稿)
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大赛(南昌站)夺得金牌
比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