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图标 Created with Sketch.

基础医学院素质教育科普诗创作让“生命”增添别样光彩

发布时间:2006年06月21日 新闻来源:基础医学院 赵明耀 薛长贵
  “以评促建 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专题报道(8)
          
          基础医学院素质教育科普诗创作让“生命”增添别样光彩
  
  学医之人皆知道,医科教授起来不易,学起来更是枯燥无味。但是在我校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学将枯燥的医学知识与生动的科普文学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教学方法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双效共赢。
  严谨崇实的医学教科书表述的是原生态,隐退了生命之中的美。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表象的感觉可能是“骨头是骨头,肌肉是肌肉,再不就是蛋白、脂肪、糖,一个又一个疾病”,甚是单调乏味,使本来已感医学课程繁重的学生们更觉学习的枯燥。哲人和艺术家喜欢说,“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在于欣赏”。在摄影家的镜头里,一个水滴可呈现万千姿态,缤彩纷呈,尽展灵动之气。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更应是绚丽多姿,美轮美奂。如何让医学生用享美的目光去探索人的生命之奥妙,去认识、去发掘、去描绘生命之美,在轻松之中掌握和理解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成为医学教育教学方法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校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他们自1999年以来,紧密结合病理生理学专业课学习,以《学习园地》形式,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科普诗”及“科普小品”的创作,同学们在深入理解病理生理学名词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思维与联想,将人体疾病深奥的病理生理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创作出风格各异的“科普诗”和“科普小品”。这些作品不仅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而且提纲挈领便于联忆,它们像“催化剂”一样,爆发出惊人的“增值”效应,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对问题深入探索的热情,使同学感受到医学知识并不枯燥,而是有着很深很广的内涵以及彼此间联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病理生理学》素质教育科普创作活动,教研室倡导主讲教师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并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进行科普诗的创作;依靠学生班干部,做好组织动员落实工作,根据自愿参加的原则,只要有兴趣、有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写出作品贴在学生实验室的《学习园地》上,好的作品也放入教师教学课件中在课前课间播放,供全年级同学和其他层次学生浏览欣赏,并很快在学生中广为传抄,由此引导学生参与科普创作,感受其中的文化艺术气息,激发对专业知识的联想。每到学期末,教研室进行认真总结,对创作的作品组织有关人员评选出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
  学好病理生理学的关键是学会思考,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深入探索的乐趣,这是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开展素质教育科普创作活动的初衷。通过科普创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从再造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行事风格,提高了人文素养,开启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又一个新的切入点。“科普诗”和“科普小品”创作让参与者确实感受到“生命原有千重彩 我欲挥笔添一色”之情。
  病理生理学赵明耀教授的诗《咏肾》这样写道:“百万大军镇水关,日夜辛苦为哪般?沙场厮杀失壮士,江山从此无春光。”(注解:人有两肾,含200万个肾单位,行使排泄、调节和内分泌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肾受损内环境失衡。)他的另一首《信号转导》这样表达:“边关遇侵烽火发,驿站速递如赛马。飞骠一骑冲京城,举国上下急应答。”(注解:细胞信号转导是现在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作用于细胞的各种物理或化学的刺激结合,都可作为细胞信号作用于膜或胞浆受体,通过特定的细胞信号通路传导,引起特定细胞生物学反应如增殖、凋亡、功能改变等,很重要的信号通路是传给细胞核的DNA的信息,使细胞做出整体反应来应答周边环境的变化。)
  2003级临床7年制的学生晁小蕊的诗让人感受生命的灵动:“血管内皮与组织的损伤/让奔腾的血液/失去了热情奔放/宛如冰川的流水/在沙缝中缓慢流淌/看似多情的眷恋/却给了机体缺血缺氧的损伤/外源的物质/看似柔情的支持/却消耗了凝血的因子/纤溶的亢进/让出血不止/就如万千的沙石/阻挡住流水的奔淌/弥散的血栓/遮挡了生命的光芒/心停跳/呼吸止/无奈面对休克的现实/生命已在悄然流逝。”
  还有2002 级药学系的学生史香芬写的一首《Fever, fever》是从1999年开展学习园地活动以来的第一首英语科普诗。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2-03 15:33:01

热点新闻